谢邀。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仅37年,历二世而亡。但这个王朝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一、历史并未歧视隋文帝。杨坚从北周夺取皇位,建立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中国再次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功不可没。历史上对文帝也并未歧视,对他总的评价大抵是:成也文帝,严谨自律,胸怀大略;败也文帝,怠于暮年,不达大体。隋朝的昙花一现,光辉与落寞,都与隋文帝杨坚命运同体,密不可分。毛泽东对隋文帝评价不甚满意,主要是杨坚靠欺负女儿女婿篡位。一是他怕老婆,内弱于妻,蕴藏大乱。二是天性沉猜,杀戮功臣。三是废长立幼,见识不明。四是为人苛政,没有人君气度。
二、毁誉不一隋炀帝。首先他完善了科举制度。开设进士科,我们现在崇尚的教育平等,在他那个年代能够实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科举考试为很多百姓提供了仕途的机会。其次是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京杭大运河的规模极大,是多少人的血与泪水筑成的,它的竣工带动了沿岸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而且为南水北调提供了基础。可以说,一条大运河,影响了中国千年之久。最终让他丢掉了江山社稷。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像他那样,不仅科举制让后来的皇帝把天下英雄尽数纳入彀中,而且大运河也让后来的王朝尽享漕运之利,然而他得到的只有千古的骂名。在史家眼里,这个亡国之君跟他的同类一样,有着雪崩式的道德败坏的经历,连年征战、劳民伤财、荒淫无耻、挥霍无度、任用奸佞等。
综上,我认为不应该被历史歧视的应该是隋炀帝,只是他太过急躁,没能体会到百姓的疾苦,所以百姓都在唾骂,称他为昏君。现代史学家胡戟总结为:“在中国从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转化,从门阀社会向门阀后社会转化的历史关头,宇文泰、宇文邕、杨坚、杨广、李世民、武则天六人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后面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
隋朝总共有五位皇帝:杨坚、杨广、杨侑、杨浩和杨侗。不该受到歧视的是在位不到一年的隋皇泰帝杨侗(618年5月至619年4月在位)。
隋朝末年,天下板荡,群雄并起,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叛乱势力此起彼伏。而隋炀帝杨广巡行江都,留杨侗留守东都。年仅12岁的杨侗在群狼撕咬的情形下苦撑东都不倒。后来瓦岗李密攻占了兴洛仓,杨侗屡战屡败,但始终没有放弃东都洛阳。这是他的坚韧意志不容歧视。
宇文化及谋杀隋炀帝后,率十万骁果军进驻彭城。杨侗使计招降李密,让其两虎相争,即打垮了宇文化及,也使瓦岗军元气大伤。这是他的谋略不容歧视。
虽然谋杀王世充事泄被杀,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隋王朝大权旁落、气数已尽,该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是杨侗最终精疲力竭的长叹!这是他的气节不容歧视。
天下大乱时期,隋朝大厦将倾,一个小孩儿苦苦支撑到这种程度,实在难能可贵!
隋朝第二个皇帝杨广!客观评价一下他?
隋炀帝杨广一直是受骂的角色。其实他的历史功绩一般皇帝赶不上。首功当然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成为中华民族沟通南北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交通大动脉,直到今天,南方大运河部分河段,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难道我们不该感谢杨广吗?没有他四次东征高句(gou)丽的基础,就没有后来李世民通过八次东征消灭高句(gou)丽的辉煌。评价历史人物千万勿受演义小说的影响,一定要一分为二。
公元589年的时候,隋朝军队南下,灭掉了最后一个朝代:陈朝
统一了全国,结实长达300年的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大一统,但最后却走向了灭亡之路
隋炀帝杨广的前半生较为的顺利,但在天下的局势越来越乱的时候杨广却感觉到无能为力,没有了进取之心也没有了曾经的锐气,作为一个帝王放弃了拯救帝国的使命,开始不断的逃避现实,对什么也不上心,没有了责任感
如今一提到隋炀帝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残暴,苛政猛如虎,让当代的老百姓苦不堪言,频繁的发动战争,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
不断的欺压的当时的老百姓,就连我们看到这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平民百姓的疾苦,也可使我们痛心疾首,渴望这样的暴君、这样的暴政赶紧被推翻。
但他真的是遗臭万年一事无成的昏庸君王吗?
公元619年,历时38年的隋朝灭亡开始修建大运河,发展科举制度,为后来的朝代挖掘人才提供更好的优质的渠道,他其实是具有战略的眼光的,他三征高句丽,并不是发动战争因为其领土很早就划入中国版图,后才被高丽占领
杨广并不是志大才疏,他是有才能的,只是他的目标过于的高远和急切,就让整个帝国无法承担。而杨广亡国前的混乱的局势和战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他本人也是受害者,不能因此就过分丑化他的道德。
隋炀帝杨广虽然是有罪在先的,但是说他毫无作为是不对的,他在中国历史后上的贡献也是不小的,说他是个明君心怀天下也不对。
我们要客观地去看待每一位历史人物,不能先入为主,因为他存在有某个缺点就去否定他的全部,同时也不能因为某个优点而肯定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