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花开时节思春秋,也来说一个比较偏的,看似不幸、其实日子过得不错的皇帝东汉末代皇帝刘协。
皇帝档案
姓名:刘协
字号:合或伯和
谥号(魏):孝献皇帝
谥号(蜀汉):孝愍皇帝
别称:董侯、汉献帝
其他职务:渤海王陈留王山阳公
出生时间:181年4月2日
去世时间:234年4月21日
在位时间:189-220年
年号: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民族:汉族
出生地:洛阳
父亲:汉灵帝刘宏
母亲:王荣(后追谥灵怀皇后)
陵墓:禅陵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汉献帝名、字、谥号的由来
汉献帝,姓刘(这是汉朝国姓,没毛病),名协,字合或伯和。
名和字的由来
据范烨编、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所注的记载:
协之字曰合。《张记》曰:“灵帝以帝似己,故名曰协。”《帝王纪》曰:“协字伯和。”据此推测,可能是汉灵帝看着险些出生不了的第二个儿子像自己,故名曰协,取其符合、相同之意。这样,《后汉书》注中所说的刘协字合,与名是相配的。当然这个字合,一般资料中少见。而常见的字是伯和,则是取协字的本意以相配。但是,为什么会有代表老大的伯呢?取字为和、仲和、子和才是合理的,不解。
从字源上分析,协是会意字。字形由表示众多的“十”和表示把多股力量合成一股力量的“”字组成。“”与“协”在甲骨文中本是一个字。
《说文解字》解协字为:
众之同和也。从从十。谥号的由来
范烨《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的记载:
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山阳公薨。自逊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谥孝献皇帝。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魏国为刘协所上的谥号为:孝献皇帝。
汉朝以孝治天下,皇帝谥号上都会加一个孝字。献,才是真正的“盖棺论定”。
谥法上,聪明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献为聪明睿智,向惠好德,智质有理。
这个谥号还不错,老曹家还是比较够意思,没有亏待这位禅让的逊帝。不像作为皇叔的刘备,为了称帝的需要,给刘协上了一个孝愍皇帝的谥号。
汉献帝简历
出生
汉献帝刘协,无疑是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汉帝国的好时候。当然,如果赶上好时候,非嫡非长的,可能也不会有机会坐上皇帝的宝座。
虽然出生的时机没有选好,但刘协的命还是很硬,顽强地从生母王美人的肚子里生了出来。
刘协的父亲灵帝,很喜欢这个次子,估计是因为这个皇子“似己”。
董侯
因为担心受到何皇后迫害,刘协出生后便交由董太后抚养,这才有了“董侯”的别称,这也为董卓进京掌权后废少帝改立刘协埋下了伏笔(董卓与董太后同族)。不久“后鸩杀美人”,刘协幼小时便失去了母亲。后来,灵帝想立刘协为太子,但种种图谋没有成功。
封王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灵帝病重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封刘协为渤海王,宦官之乱后,改封陈留王。
登基
不久,董卓入京,自封司空,权倾朝野,于189年9月28日,废黜少帝,立刘协为帝。
流浪皇帝
紧接着,关东诸侯讨董,董卓还都长安,刘协开始了流浪之旅。袁山松在其《后汉书》中这样评说:
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险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刘协。后来,刘协乘乱逃出长安。
傀儡之君
196年,曹操迎接刘协,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许都的日子虽然仍旧担惊受怕,但总算结束了流浪生活。于是,刘协过起了顶着皇帝名号实为傀儡之君的建安宫廷生活。
建安的年号,一用就用了将近二十五年。建安是在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渭南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于其间。
不过,这些似乎和刘协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有关系的是,曹操与刘协联姻,送曹节、曹宪、曹华三个女儿进宫。刘协不甘心当傀儡,于建安四年、十九年冒险策划了两起除曹事件,均因谋泄而失败(泄不泄密不是关键,主要是实力不济)。伏皇后被曹操幽闭而死后,曹操威逼刘协立曹节为皇后。
禅让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至此,大汉帝国正式告别历史。
范烨《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的记载:
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幸福晚年
刘协逊位后被贬为山阳公,住在封地浊鹿城(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历十四年。刘协自从不当皇帝之后,生活就幸福了起来。他开始真正大彻大悟,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享受起田园山水的晚年生活。由此焦作一带的民众为了纪念他,形成了许多有趣的民俗,流传了很多传奇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身后事
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魏明帝曹“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其后代袭爵山阳公,最后一代山阳公刘秋(刘协玄孙)死于永嘉之乱。
刘协作为亡国之君,却成为得到善终、寿终正寝且未祸及子孙之人。也算是自古亡国之君未之有也。
人物评价
圣主聪,有周成之质。
袁术
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险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曹氏始於勤王,终至陷天,遂力制群雄,负鼎而趋,然因其利器,假而不反,回山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汤、武而杀君,操因尧、舜而窃国,所乘不同,济其盗贼之身一也。善乎!庄生之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信矣。袁山松《后汉书》
论曰:传称鼎之为器,虽小而重,故神之所宝,不可夺移。至令负而趋者,此亦穷运之归乎!天厌汉德久矣,山阳其何诛焉!
赞曰: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范烨《后汉书》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几乎每一位皇帝都有这自己的名号,在封建社会当中,皇帝就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且他也是一个国家身份的象征。要说我觉得古代哪个皇帝的名号最好,我个人认为秦始皇嬴政的名号最好。
先来跟大家说一下皇帝称号的由来吧。我国第一个封建国家为大一统的秦王朝,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实现了历代秦王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完成了统一中原大地的终极目标)因此秦王嬴政觉得自己的功劳堪比三皇五帝,这时候再将自己称呼为秦王那么自己又跟那些诸侯王有什么区别呢?因此自己必须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称号来彰显自己的高贵身份。于是他立马召集来了诸位大臣来商议此事。
首先李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秦王嬴政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他的功劳就连三皇五帝都比不上,因此他认为三皇是指天皇、地皇和泰皇,泰皇最为尊贵,因此他建议嬴政称为泰皇。
秦王嬴政觉得泰皇仍然跟之前有着一些相似度,她说把泰字去掉,把五帝的帝字加上,因此皇帝的称号就这样来了。
我觉得皇帝这个词是真的具有时代性的,他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情,秦王嬴政将自己称为始皇帝,意思是自己就是第一个皇帝,之后自己的帝国将会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但是秦国只传了二世就忘了。
秦始皇对后代立下了许多功绩,据说中华二字也是秦始皇提出来的秦始皇打下江山后非常高兴,他将自己打下的江山命名为中华,他觉得自己的首都位于中原地区,而这个中字则代表天下的中心,华则代表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为女娲和伏羲,且他们都是华胥族的传人,因此中华二字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