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皇帝的庙号,谥号,有什么不同?

古代皇帝的庙号,谥号,有什么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056 更新时间:2024/1/15 13:29:01

所谓的庙号,是这个人他的死后在他的子孙后世子孙当中的辈分是多少。以清朝为例。努尔哈赤是清太祖,皇太极是太宗,顺治他是世祖,康熙叫圣祖。。。。。到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叫清末帝。这个呢叫庙号。

谥号,人死了之后他的儿子根据他生前的行为赐予他对这个人的一生的评价名称,叫谥号。

还有叫年号。还是以清朝为例。比如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康德。这些都是皇帝生前执政时的用的年号。

个人观点。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基本都称为“祖”和“宗”,开国皇帝用“祖”,后面的皇帝叫“宗”。在汉朝,庙号只有前7个皇帝才有,后面的皇帝都没有庙号,后面的朝代就改了,还有一朝双祖的情况,比如明和清。

谥号不是皇帝的专享,还包括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末代皇帝的谥号由后任朝代追赠。谥号一般都挺长,至少15个字以上,比如明成祖朱棣的谥号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到了清朝,皇帝的谥号都超过了20个字。大臣能得到的最高谥号是“文正”。

古代称呼皇帝一般都用谥号?

唐朝之前皇帝称谥号,唐朝之后皇帝称庙号,而这两者的转折点是一个人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而要想搞清楚这里面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弄清楚谥号跟庙号的含义跟区别。

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记载:“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可知,谥号应当从西周时期就形成了。

武则天给李世民加谥号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因为这位女皇帝做事极其地不按套路出牌。她在唐高宗去世以后,给自己的丈夫的谥号是“天皇大帝”,她在去世时的遗命中让儿子唐中宗李显给自己拟的谥号是“则天大圣皇后”,依旧是不走寻常路。

秦始皇没称始皇帝的话,用什么谥号比较好?

感谢史友的邀请,我是安定郡小书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秦始皇嬴政是首个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杰出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皇帝最开始应该是“皇”、“帝”两个词,当然都是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在上古时期就有“三皇”“五帝”的称呼,其中“三皇”一般认为就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一般认为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唐、虞舜。他们一般也就是当时部落首领,也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之后进入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也随着时代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礼乐崩坏,许多诸侯国僭越称王,甚至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齐王相约共同称帝,秦昭王为西帝,齐王为东帝。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仅仅以“王”称呼已不足以彰显其丰功伟业,就让丞相李斯诸人商议新的称号。于是李斯诸位大臣商议之后,上奏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以“皇帝”作为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新的称谓。同时嬴政更希望自己建立的秦帝国能够在子孙后代的手中一直延续下去,就自号“始皇帝”,接下来历任统治者依次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

可惜事与愿违,秦帝国仅仅传到胡亥手中就二世而亡,成为南柯一梦。假如秦始皇嬴政不以始皇帝为自己的称号的话,依然会选择其他区别与“王”的称号,因为“王”的称号已经经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滥用开始贬值了,最有可能会选择一个新的、从未出现的称谓也未必可知。

既然给秦始皇上谥号,那么确定这两个原则:1.谥一个字或两个字,此时谥号还没有泛滥;2.褒奖为主。一方面秦始皇功绩确实很大,另一方面古代臣子上谥一般情况下也会避免贬义谥号。

由此,我觉得“庄武”比较合适。

根据《谥法解》:

兵甲亟作曰庄,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刚强理直曰武,威强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可见,庄和武其实都有军事含义在里面,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压制匈奴、征服百越的功绩。“胜敌志强”、“屡征杀伐”、“克定祸乱”都较为符合。

另外,“死于原野”对应秦始皇于巡视天下途中死亡,“刑民克服”则指其治国的法家思想。

其实一两个字是很难概括一个人的一生的。比如“经纬天地曰文”、“辟土兼国曰桓”等谥号都比较适合,但文和桓不如庄和武大气。

另外,秦始皇也有实行焚书坑儒等思想专制的黑点,这些比较适合“不悔前过曰戾”、“去礼远众曰炀”。但是前面说了,除了汉灵帝等个例外,古人为君王上谥原则上是不使用恶谥的。所以戾、炀排除。

综上,如果秦始皇没有自称始皇帝,“秦庄武帝”大概最适合他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末代皇帝溥仪重回故宫,想要回清朝11个皇帝的牌位,为何却被回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溥仪称得上是中国最惨的皇帝之一了,三岁登基六岁退位,别说享受皇帝的九五之尊了,可能什么都还没有搞清楚,就被人赶了下来。虽说如此,但是退的时候签订了优待条约,生活还算过的去。无论是吃喝都有人伺候,可惜后来命运实在太坎坷。先是被赶出了紫禁城,后来又被日本人诓骗过去,再到苏联饱受多年牢狱之灾,回国之后在功

  • 历史上段正淳当过大理国的皇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是的!段正淳是段誉的父亲,在大理国的历史上他受命于危难,力图通过改革振兴王室。在他之前,大理国被高氏篡权,不久被迫还位于段氏,段正淳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即位。于是他在国内“赦差役”,减轻国民负担;外交上,“使高太连入宋,求经书69家,药书62本”,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缅人、昆仑、波

  • 大清康熙皇帝的真实身高到底是多少?真的只有1米55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这种传言没有道理。康熙皇帝的身高大约一米七八左右,即使放到今天,这位清朝帝王也属于身材挺拔的男子汉。铁锤分三部分答题:第一部分,外国文献记载中,关于康熙外貌的记载;第二部分,康熙身高的实物推测;第三部分,康熙皇帝的真实相貌。第一部分:外国文献中,关于康熙外貌的记载。本国记载,有时候为了照顾上位者的尊

  • 为什么有的皇帝称他庙号,而有的称谥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谥号(这里仅指帝王谥号),是中华文化圈之内所特有的一种对先代帝王生平事迹功过的评定、概括方式。根据帝王生前行为及功业、品德、才能,由后世嗣君或者臣子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或哀悼的称呼,这个称呼就叫做“谥号”。谥号法形成于西周时期,在共王、懿王在位时趋向于完善。西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国君皆采用这种谥法制度,

  • 如何评价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简答: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随其兄刘起兵南阳郡舂陵,反抗新莽政权,起初只有兵马七八千人,号称舂陵军”。起兵不久与王莽军交战失利,经刘秀劝说联合王匡,王常组成“绿林军”,第二年,绿林军发展到十余万人。公推舂陵侯刘仁的曾孙刘玄为更始帝。由于刘秀每战身先士卒,在起义军中小有名气,在刘秀带领下

  • 问题:到目前为止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末代皇帝是爱新觉罗溥仪还是袁世凯?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的末代皇帝毫无疑问是溥仪,而且是3岁到6岁之间的溥仪!1912年2月1日,南京的临时政府成立一个月整,北京的隆裕太后代表溥仪发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中国皇帝制度的终结,也宣告了中国再也没有皇帝了。当然,之后中华大地上还出现过很多个“假皇帝”,但都不能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皇帝。1,洪宪帝制。1915年1

  • 皇帝的年号、庙号、谥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祥”这个字在皇帝的年号中作为正式的两个字的年号出现只有赵和同治两个人,因为“祥”这个字,在年号中是很不吉利的。主要原因就是赵,取了个带祥的年号,结果国灭了,自己也和陆秀夫跳了海。所以后来的皇帝取年号的时候很忌讳这个字。宋真宗的那个大中祥符,这个就很好玩了,“伪天书”事件,一句话两句话的说不清楚,自

  • 包青天时代是哪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拯包青天的名声在多年前就家喻户晓了。但是包拯的青天名号虽然很大,但却离不开当朝皇上的成全,正如这句古语所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试想,如果当朝圣上不公不明不慈不仁,你一个臣子不但官职难做下去,而且更不能可能做到大名鼎鼎、举国皆知的青官吧?而成全包拯的那个

  • 朱元璋为何要将李世民忽必烈奉为开国皇帝,而且还不祭祀晋朝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洪武皇帝建立明朝时,华夏大地礼崩乐坏,人心散乱。因此,洪武皇帝在明朝政权稍微稳固后,立马罢兵,放弃了对包括北元在内的各股势力的征伐,转而开始崇汉礼修汉德。洪武帝在全国的城镇重置城隍庙丶文庙;在各乡重置土地庙;鼓励名个家族重续族谱,修缮祠堂丶祖坟。除了这些措施外,洪武帝还对历代先贤先圣,予以立庙,实施

  • 为什么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开国皇帝都很英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他们知道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开国帝王都是经历了朝代更替的战乱才最终胜出的,没有过人的智慧与才能不会开创一个新的王朝。不似后续的帝王,多为因嫡长子而即位。靠的是血统而不是才能了。开国的帝王经历了朝代兴亡的战乱,知道民间的疾苦,自己也真正能够感觉到人民的力量,所以一般都会爱惜民力,与民休息。以免百姓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