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庙号,是这个人他的死后在他的子孙后世子孙当中的辈分是多少。以清朝为例。努尔哈赤是清太祖,皇太极是太宗,顺治他是世祖,康熙叫圣祖。。。。。到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叫清末帝。这个呢叫庙号。
谥号,人死了之后他的儿子根据他生前的行为赐予他对这个人的一生的评价名称,叫谥号。
还有叫年号。还是以清朝为例。比如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康德。这些都是皇帝生前执政时的用的年号。
个人观点。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基本都称为“祖”和“宗”,开国皇帝用“祖”,后面的皇帝叫“宗”。在汉朝,庙号只有前7个皇帝才有,后面的皇帝都没有庙号,后面的朝代就改了,还有一朝双祖的情况,比如明和清。
谥号不是皇帝的专享,还包括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末代皇帝的谥号由后任朝代追赠。谥号一般都挺长,至少15个字以上,比如明成祖朱棣的谥号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到了清朝,皇帝的谥号都超过了20个字。大臣能得到的最高谥号是“文正”。
古代称呼皇帝一般都用谥号?
唐朝之前皇帝称谥号,唐朝之后皇帝称庙号,而这两者的转折点是一个人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而要想搞清楚这里面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弄清楚谥号跟庙号的含义跟区别。
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记载:“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可知,谥号应当从西周时期就形成了。
武则天给李世民加谥号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因为这位女皇帝做事极其地不按套路出牌。她在唐高宗去世以后,给自己的丈夫的谥号是“天皇大帝”,她在去世时的遗命中让儿子唐中宗李显给自己拟的谥号是“则天大圣皇后”,依旧是不走寻常路。
秦始皇没称始皇帝的话,用什么谥号比较好?
感谢史友的邀请,我是安定郡小书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秦始皇嬴政是首个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杰出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皇帝最开始应该是“皇”、“帝”两个词,当然都是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在上古时期就有“三皇”“五帝”的称呼,其中“三皇”一般认为就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一般认为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他们一般也就是当时部落首领,也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之后进入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也随着时代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礼乐崩坏,许多诸侯国僭越称王,甚至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齐王相约共同称帝,秦昭王为西帝,齐王为东帝。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仅仅以“王”称呼已不足以彰显其丰功伟业,就让丞相李斯诸人商议新的称号。于是李斯诸位大臣商议之后,上奏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以“皇帝”作为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新的称谓。同时嬴政更希望自己建立的秦帝国能够在子孙后代的手中一直延续下去,就自号“始皇帝”,接下来历任统治者依次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
可惜事与愿违,秦帝国仅仅传到胡亥手中就二世而亡,成为南柯一梦。假如秦始皇嬴政不以始皇帝为自己的称号的话,依然会选择其他区别与“王”的称号,因为“王”的称号已经经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滥用开始贬值了,最有可能会选择一个新的、从未出现的称谓也未必可知。
既然给秦始皇上谥号,那么确定这两个原则:1.谥一个字或两个字,此时谥号还没有泛滥;2.褒奖为主。一方面秦始皇功绩确实很大,另一方面古代臣子上谥一般情况下也会避免贬义谥号。
由此,我觉得“庄武”比较合适。
根据《谥法解》:
兵甲亟作曰庄,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刚强理直曰武,威强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可见,庄和武其实都有军事含义在里面,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压制匈奴、征服百越的功绩。“胜敌志强”、“屡征杀伐”、“克定祸乱”都较为符合。
另外,“死于原野”对应秦始皇于巡视天下途中死亡,“刑民克服”则指其治国的法家思想。
其实一两个字是很难概括一个人的一生的。比如“经纬天地曰文”、“辟土兼国曰桓”等谥号都比较适合,但文和桓不如庄和武大气。
另外,秦始皇也有实行焚书坑儒等思想专制的黑点,这些比较适合“不悔前过曰戾”、“去礼远众曰炀”。但是前面说了,除了汉灵帝等个例外,古人为君王上谥原则上是不使用恶谥的。所以戾、炀排除。
综上,如果秦始皇没有自称始皇帝,“秦庄武帝”大概最适合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