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有的皇帝称他庙号,而有的称谥号?

为什么有的皇帝称他庙号,而有的称谥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52 更新时间:2024/1/22 10:06:37

谥号(这里仅指帝王谥号),是中华文化圈之内所特有的一种对先代帝王生平事迹功过的评定、概括方式。根据帝王生前行为及功业、品德、才能,由后世嗣君或者臣子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或哀悼的称呼,这个称呼就叫做“谥号”。谥号法形成于西周时期,在共王、懿王在位时趋向于完善。西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国君皆采用这种谥法制度,周天子及诸侯外,各国卿大夫们也都可以获得谥号。

战国末期,秦国强盛,经过六世开拓攻伐,终于在始皇帝手中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始皇帝自认“功盖三皇、德超五帝”,不宜再使用“王号”,所以取三皇五帝之名,自称:皇帝。

同时,始皇帝认为谥号之法是“臣议君、子议父”,有损帝王威严,于是下诏废除了实施近八百年的谥号法,另以数冠于帝名前,自己以下,大秦君主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世,绵延无绝期。结果讽刺的是,始皇帝死后,仅仅三年,强大的秦国灭亡,君主世系也只到三世而已。

汉高帝夺得天下、登基称帝后,重立谥号法。后世诸代帝王皆循汉制,以谥号评定先帝功业过失。而两汉均标榜以孝治天下,历代汉室皇帝,除高皇帝是开创社稷、单谥“高”;光武皇帝中兴汉家,谥“光武”之外,其余诸帝均于谥号前加“孝”字,再无例外;如:孝文皇帝、孝宣皇帝、孝明皇帝、孝桓皇帝等。

两汉之后,中原历经魏、晋、南北朝、隋诸代王朝,均忠实遵循了帝王谥号简单朴实的原则,皇帝谥号仅以一二字概括描述,如:魏文帝、晋武帝、齐高帝、(北)魏孝文帝、(北)齐文宣帝、隋炀帝,等等。

至唐立国之初,依旧延续了这种朴实风格,高祖李渊初谥号为“神”,太宗李世民初谥号为“文”,简简单单,一目了然。如果按照之前的传统,那么我们将称李渊为“唐神尧帝”,称李世民为“唐文帝”,也很简便。高宗李治继位之初,联合支持自己的皇后武氏,消灭和削弱了诸开国老臣及宗室贵族对于皇权的严重威胁,皇帝和皇后联合掌握大权。

武皇后在稳固权力后,向高宗李治建言,先帝太宗皇帝的谥号“文”,并不足以表达其一生文治武功之辉煌、德业功勋之高尚,嗣皇帝的尊崇和孝心也无法体现得淋漓尽致,应追加美谥,以示景仰、尊崇、礼敬。

高宗对于父亲一直是仰慕尊崇有加,对于皇后的提议自然没有任何反对理由。于是,唐上元元年(674年),高宗给父亲追加谥号“武圣”,合称为“文武圣帝”。

而唐太宗李世民的这个新谥号,标志着中华谥号法从简单古朴向繁琐拗口的转变,也导致了先代帝王称号不得不从称“谥号”改为以其他形式命名。

如果按照传统谥号称呼,李世民应称为“唐文帝”。自高宗李治在武皇后的撺掇下“孝心大发”、不顾实际情况给父亲加谥后,他的称呼就变为拗口的“唐文武圣帝”,后世之人对于这两种称呼,当然分辨得清孰优孰劣。自然而然地,在平时朝会及普通场合中,臣民们开始只以“太宗”来称呼李世民,而“文武圣帝”的谥号,只被用在朝廷重要大典及四时祭祀场合中,这样也方便了包括皇帝皇后在内的所有人。

高宗李治死后,武皇后为表现深切怀念、及对丈夫功业辉煌一生的高度赞扬,于是上谥“天皇大帝”给高宗,高宗因此得到了“唐天皇大帝”这一更加显得繁琐的谥号。二十年后,称帝又被迫退位的武氏去世前,遗命儿子李显给自己上谥号“则天大圣皇后”。

高宗李治夫妇俩在尊谥行为中的无厘头操作,让后世子孙无所适从,深深地陷入对先帝谥号欲减不能、欲尊抓狂的境地里,日后给先帝们的祭祀,都不知道如何称呼,越来越别扭。

而且为表示自己的孝心,后继的唐代皇帝纷纷效仿高宗夫妇,将历代祖先的谥号继续追加,越来越长。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再一次追加高祖李渊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追加太宗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追加高宗李治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在无原则、无底线地尊崇祖先路上越跑越偏。

而这浮夸阿谀的风格,被唐之后的历代王朝全部继承,导致宋、元、明、清各代皇帝谥号越加越多,零零碎碎;只要能搜刮到各种好字、好词(前提是和其他先帝谥号不重复),都一股脑加到先帝的谥号里,十多个字的谥号只是起步标准。

最后在清朝,皇帝谥号终于达到了登封造极的地步:“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一共二十五个字,是中华皇帝所有谥号中最长的(国外还有长的,这里就不再举例了)!这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拗口、繁琐、冗长,完全失去了谥号法建立之初的“评价分析、盖棺定论’作用,完全沦为后世子孙对于先帝无原则的谄媚、浮夸、吹捧之体现。我们回到之前,在介绍唐初谥号由简趋繁的过程中,曾称呼李渊“高祖”、李世民“太宗”、李治“高宗”;而这“高祖、太宗、高宗”就是帝王们身后的另一种称呼--“庙号”。

庙号,在中华文明史上比谥号还要悠久,商代早期即已形成雏形。商代帝王建有祭祀先祖的宫殿,称其为“太庙”。那些对国家(或者建国之前的商部落)立有大功、值得后世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把他的名字刻在石碑(或者木牌)上,供奉在太庙内,单独立庙,使其享受子孙祭祀、崇拜。

当然,直接刻先王的名字肯定不行,那样显得对祖先不敬,于是子孙们给他们特别追上一个称号,作为在太庙中的名号,加以代指,这个名号即称:“庙号”。商初建太庙、祭祀先王时,庙号称呼只有四种:创基立业者授予“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勋高者授予“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得以世代祭祀者授予“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国家者授予“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另外,庙号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先王们某祖或某宗的称呼,皆因此而定。

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有庙号的帝王是商开国之王汤(成汤),他的庙号是“太祖”。而第一个有庙号的“君主”,则是汤的祖先、尚未代夏立国时商部落的首领亥(王亥),他在汤代夏建立商朝后,被汤追上庙号“高祖”。

商末年,周武王灭商,建立新兴的周王朝。他没有保留商代庙号制度,而是自创谥号法,所以历代周代天子仅有谥号而无庙号。

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认为庙号和谥号一样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将谥号废除,庙号也没有恢复。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庙号消失于中华文化之中。

汉高帝刘邦在秦末乱世中脱颖而出、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后,接受儒生博士的建议,恢复各种古礼,用以规整仪制,其中谥号、庙号制度都被恢复。自汉之后,庙号在后世各王朝中延用了两千年,直至清亡。商以及两汉时期,国家对于授予先王(帝)庙号极为严谨慎重,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那些确实立下大功业、值得后世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帝)们,才会被特别追上庙号,永远于太庙中单独立庙祭祀。

商十七代三十位商王,包括追尊的,只有七人获得庙号。商朝太庙内规制严整、肃穆有序,实为后世王朝庙号制度楷模。而西汉十二帝、东汉十二帝,有庙号者仅仅八人:刘邦以建国大功上庙号太祖(后世称呼刘邦汉高祖其实是受到了史记中记载的左右,是不对的。第一个真正上高祖庙号的皇帝是曹丕);刘恒以安定国家、仁孝爱民被上庙号太宗;刘彻以开拓疆土功业被上庙号世宗;刘洵以中兴国家、发扬光大被上庙号中宗;刘以好学、守成被上庙号高宗(这个勉强,东汉立国时被削去庙号)。而东汉诸帝,只有三人的庙号得以保留: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其余如刘祜的“恭宗”、刘保的“敬宗”、刘志的“威宗”,虽然一度获得庙号,但都在汉末董卓当权时被废除。

同时,为了不致王朝享国久远导致在太庙中被祭祀的先王(帝)们越来越多,造成拥挤(牌位拥挤),庙号制度还特别规定了“祧庙”原则,即太庙中先王(帝)庙达到一个最高数量(一般是七至九代),就要毁去没有庙号的先王(帝)单独宗庙,在太庙内别殿合并祭祀。这也是考虑到如果把诸先王(帝)在太庙中的单独宗庙都留下,时间久了,太庙内诸王(帝)庙越来越多,导致后世子孙祭祀繁琐不说,礼制上也不甚严肃。所以初建时的庙号制度规定了太庙中单独立庙帝王的数量,以便于后世子孙祭祀。(当然,庙号制度最终还是像谥号一样,被后世帝王的私心作祟给玩坏了,几乎无帝不上庙号,太庙中牌位摆的密密麻麻,七庙或者九庙的原则不再被严格遵守。)

但自魏始,庙号制度被逐渐破坏,“降及曹氏,祖名多滥”,“非建立大功、德化天下者不得立庙号”的规矩不再被严格遵守。除非是亡国之君、或者因政变被废、被杀者,只要是皇帝,无论功业如何、品性优劣与否、才干是否卓越,统统都会在身后被嗣君(或者权臣)上庙号,以示尊崇,实在太不严谨。

而在东晋十六国混战、中原大乱时期,北方后赵、前燕、后秦等割据政权君主,庙号几乎无不称祖,有如儿戏一般。这就不是不严谨,而是贻笑大方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家王朝先后更迭,享国都不是很长,皇帝人数也不多,所以太庙里面没有遇到过诸先帝单独立庙过多的问题。大多王朝不过传承四五代,社稷就被权臣所篡,走向灭亡,同时王朝的太庙也被废弃,先帝祭祀问题没有人再考虑,使得太庙内庙号过多问题没有显现。

接之前所述,自唐高宗李治之后,谥号法被改得面目全非、变得越来越长,已经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起他本身的职责。而庙号虽然泛滥成灾、几乎帝王们人人都有,但是却因为一直保持着简洁、短小精悍的特征,没有重蹈谥号越来越长的覆辙,因此取代了谥号的地位,成为唐之后各朝朝野称呼过世皇帝的主要方法了。

所以自唐代开始,皇帝们的称呼就变成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而不是之前历代王朝的“汉武帝”、“魏文帝”、“隋炀帝”。庙号的选字虽然不同于“谥号”、有着强烈的“盖棺论定、评定功过”色彩,但也含有类似于谥号所代表的部分褒贬同情讽刺之意(当然,有的不完全一样,比如“武”字,用在谥号,就是褒扬赞誉、非功勋卓著者不用,用在庙号,就是明褒实贬、甚至讽刺了。)

综合以上所述,自唐以后,庙号因为其简便洁,方便的特点,取代了谥号,成为对皇帝(去世皇帝)的日常称谓。而为了方便起见,所以每个皇帝都要上庙号,以为代称。

这也导致了唐以后诸王朝,只要不是政变被废被杀,皇帝们个个有庙号。唐朝二十一帝,只有废帝唐隆帝李重茂没有庙号,其余个个都有(武则天除外,则天这个名字,比庙号还牛),唐朝太庙内摆满了历代先帝们的神主牌位,简直是人满为患。宋元以降,庙号发展到连数岁的幼儿皇帝都有(宋端宗、元宁宗),甚至末代皇帝也有(元惠宗、明思宗(怀宗、毅宗))。到了这个阶段,庙号制度发展到了泯然众人、甚至庸俗无趣的地步。如同谥号一样,庙号也失去了原有给先帝评定功德、品行、才干的最初作用,沦为臣子奉承、阿谀皇权的形象工程,远远没有了最初的积极意义。

而自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明朝起,就规定了“一帝一元”制度,后世皇帝一生只使用一个年号,不再中途改元,这一制度也被清代皇帝所遵循。

于是,明清两代皇帝,基本上只拥有一个年号(只有明英宗因夺门之变重登帝位而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清太宗因弃汗位称皇帝改元从而有天聪、崇德两个年号)。后世影视文学艺术作品中,终于可以用年号来区别称呼在世皇帝、而不再犯皇帝在世时,就以谥号、庙号来称呼他的原则性尴尬错误,也算为谥号、庙号法拾遗补漏了!

在唐朝以前,皇帝基本上以谥号相称,如汉武帝,隋文帝,因为那个时候,皇帝的谥号很简短,就一两个字,如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实际上应当称为汉高帝,当然,这些谥号简短的皇帝并不意味着没有庙号。

中国的皇帝都有庙号和谥号,刘邦的庙号应该是太祖,所以全称为“太祖高皇帝”,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而汉朝自刘邦之后,因为提倡以孝治国,所以在谥号前面要加一个孝字,所以汉武帝刘彻应当称为汉世宗孝武皇帝。

而自隋朝之后,从唐朝开始,皇帝谥号的字数变得越来越多,如唐玄宗李隆基,他的谥号就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因为字数太多,不易称呼,所以这个时候开始用庙号来称呼皇帝,李隆基就被称呼为“唐玄宗”。

到了明清两朝,皇帝的谥号已经长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字,除了在死后用庙号称呼以外,在这位皇帝活着的时候,则索性用年号称呼,如熟悉的康熙,乾隆等。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简答: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随其兄刘起兵南阳郡舂陵,反抗新莽政权,起初只有兵马七八千人,号称舂陵军”。起兵不久与王莽军交战失利,经刘秀劝说联合王匡,王常组成“绿林军”,第二年,绿林军发展到十余万人。公推舂陵侯刘仁的曾孙刘玄为更始帝。由于刘秀每战身先士卒,在起义军中小有名气,在刘秀带领下

  • 问题:到目前为止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末代皇帝是爱新觉罗溥仪还是袁世凯?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的末代皇帝毫无疑问是溥仪,而且是3岁到6岁之间的溥仪!1912年2月1日,南京的临时政府成立一个月整,北京的隆裕太后代表溥仪发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中国皇帝制度的终结,也宣告了中国再也没有皇帝了。当然,之后中华大地上还出现过很多个“假皇帝”,但都不能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皇帝。1,洪宪帝制。1915年1

  • 皇帝的年号、庙号、谥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祥”这个字在皇帝的年号中作为正式的两个字的年号出现只有赵和同治两个人,因为“祥”这个字,在年号中是很不吉利的。主要原因就是赵,取了个带祥的年号,结果国灭了,自己也和陆秀夫跳了海。所以后来的皇帝取年号的时候很忌讳这个字。宋真宗的那个大中祥符,这个就很好玩了,“伪天书”事件,一句话两句话的说不清楚,自

  • 包青天时代是哪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拯包青天的名声在多年前就家喻户晓了。但是包拯的青天名号虽然很大,但却离不开当朝皇上的成全,正如这句古语所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试想,如果当朝圣上不公不明不慈不仁,你一个臣子不但官职难做下去,而且更不能可能做到大名鼎鼎、举国皆知的青官吧?而成全包拯的那个

  • 朱元璋为何要将李世民忽必烈奉为开国皇帝,而且还不祭祀晋朝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洪武皇帝建立明朝时,华夏大地礼崩乐坏,人心散乱。因此,洪武皇帝在明朝政权稍微稳固后,立马罢兵,放弃了对包括北元在内的各股势力的征伐,转而开始崇汉礼修汉德。洪武帝在全国的城镇重置城隍庙丶文庙;在各乡重置土地庙;鼓励名个家族重续族谱,修缮祠堂丶祖坟。除了这些措施外,洪武帝还对历代先贤先圣,予以立庙,实施

  • 为什么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开国皇帝都很英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他们知道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开国帝王都是经历了朝代更替的战乱才最终胜出的,没有过人的智慧与才能不会开创一个新的王朝。不似后续的帝王,多为因嫡长子而即位。靠的是血统而不是才能了。开国的帝王经历了朝代兴亡的战乱,知道民间的疾苦,自己也真正能够感觉到人民的力量,所以一般都会爱惜民力,与民休息。以免百姓再

  • 西周的历代大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西周:公元前1122--770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1、武王发7年2、成王诵37年3、康王钊26年4、昭王51年5、穆王满55年6、共王紧扈12年7、懿王25年8、孝王辟方15年9、夷王变16年10、厉王胡37年-共和时代14年-11、宣王

  • 北宋,到现在历经了多少代人?依据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赵匡胤960年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至今已有1059年的历史了,按照一代人25年计算,宋朝建立到现在大约经历了42代。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公元1127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二月六日金主下

  • 大理历代皇帝一览表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大理历代皇帝一览表大理[公元9371254年]前理[公元9371094年]1.段思平(庙号:太祖;谥号:神圣文武皇帝)2.段思英(庙号:无;谥号:文经皇帝)3.段思良(庙号:无;谥号:文武皇帝)4.段思聪(庙号:无;谥号:广兹{总}皇帝)5.段素顺(庙号:无;谥号:应道皇帝)6.段素英(庙号:无;谥

  • 隋文帝时期的隋朝究竟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资治通鉴》是这样评价隋文帝的:高祖性严重,令行禁止,勤于政事。每旦听朝,日昃忘倦。虽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遣使者劳问其家。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隋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从司马光的字里行间就能看得出来,那么为什么隋朝跟秦朝那般短短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