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代皇帝,也是诗人。可惜他的帝位,是通过弑父杀兄篡位得来的。杨广自小就比较聪明,他继位后,为了加强南北两方的联系,他修建了大运河。在位14年,因为修建大运河以及一系列的开疆拓土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灾难。后世对他的评价,暴君一个。
大运河虽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南北的开通,也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过重的劳役让百姓不堪负重,使得民怨四起,这也成为隋末民变的诱发原因。激起民抗,也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最后众叛亲离,死于两个叛将之手!
大家好,我是小洲,很高兴为您解答。
北周天和四年,杨广生于大兴,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皇位的规定,他是不可能成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的。但是这个人不服输,他不堪埋没自己的才能,而唯一展现自己的就是成为皇帝。所以继承皇位就是他的目标,而他也自己的计谋登上了皇帝之位。
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生了五个儿子,大儿子叫做杨勇。这杨勇呢,也不是一个废材,能力也算中等,按理说他规规矩矩的,最后的皇位绝对是他的。最后杨勇继位,杨广继续当他的亲王也能富贵终身,但杨广不满足于只当亲王,他希望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天赋,因此他处处留心迎合父母,努力与父母保持一致,并结交父亲身边的大臣,赢取他们的好感,见缝插针式地给自己加分。
反观杨勇呢,他也是不拘小节,在小事小节上让父母反感,积少成多,逐渐失去了父母尤其是父亲的信任,也给了杨广有计划地契入的机会。隋文帝还特地暗中命令善于看相的人来和把所有的儿子都看了一遍,来和说晋王(杨广)贵不可言。这就让隋文帝更加的喜欢杨广了。
当然杨广能力也却是出众,开皇元年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岁。后又授任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除此之外,杨广又向独孤皇后诬告杨勇要陷害、屠戮,更和杨素组成联盟,谋害杨勇。最终,开皇十二年(600)十月,隋文帝废杨勇,十一月,改立杨广为皇太子。
到了最后,杨广已经把朝廷的权力给架空了,整个朝廷都是他的人。而杨坚的妃子也被杨广调戏,妃子向杨坚诉苦,这个时候杨坚看出来了,躺在病床上的隋文帝决定重新立太子。但是他身边的亲信全部换成了杨广的心腹,得到信息的杨广十分地惊慌,他赶紧想办法。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杨广用一方手帕蒙住了他的口鼻,不多一会儿,大隋朝的开国皇帝便驾鹤西去,命赴黄泉了。紧接着又杀掉了自己的哥哥杨勇,踏着父兄的鲜血即位。
公元604年,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我是小洲,感谢各位的观看。各位不妨给在下点个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王莽篡汉成功之后,进行了多项改革,为什么最后不但失败而且还送了性命?
谢邀。
我的回答也许会让你失望。因为我从根本上不赞成这个问题的提法。
谁说王莽失败丢了性命啦?
没听说过5代10国吗?短短60年,经历了5个代帝王10个国家(其中,未写进历史、被编上年号的何止这个数字?)共15个朝代,平均下来每朝每代不过短短5年时间。人家王莽好歹也持续掌权了15年!凭什么小看人家?Max的理论一套一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可是,就连初级社会主义的政权都没弄成功过,凭什么说一个存在了15年的政权是失败的呢?
一个70岁的老人死了,很正常。古代人的寿命大多在30出头的样子,他活了两倍人的寿命,有什么可小看人家的?至于他怎么死的,历史书根本就没有明确记载,全是后人凭想象编造的。要不是东汉自称是汉传政权,说不定还会象刘邦一样为陈胜修墓立碑,记载王莽的历史功绩,而不是贬低他了。
要明白,写历史的人,心里都会持着某种小肚鸡肠,从来不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这一毛病在司马光那里暴露得最明显。各取所需,胡诌一通。因此,历史文献仅是其中的史料是有价值的,其余都是瞎掰。千万不要被误导了。
凡是不为自己后代谋私利谋私权的改革,我们都是支持赞赏的。王莽的改革,没有为皇权嫡传留后门,我们也是赞赏的。你看那个袁世凯,他做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不错的,可最后出了一个昏招,想建立世传的帝制,因而遭人唾弃。
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应该用这种最简单的试金石观点来看待,就一目了然了。不能受制于追求发行量的书籍、追求点击率的网文、追求听课群数量的教授们理论观点,被他们的套路牵着鼻子走。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场均99.5分的爱好者,发表下我的见解。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失民心,没有让百姓得到实际利益。
我们来反向推理一下,古代王朝的更迭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战争。比如元灭宋,清灭明等。
第二种,权力变化。比如司马家族废魏立晋,武则天改唐换周等。
第三种,农民起义。比如隋唐换代,明朝灭元等。
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记号。以农民起义来讲,没有哪个朝代的农民在盛世造反的吧(小规模除外)。没有到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农民是不会走造反这条路的,那可是诛九族的大罪。王莽改革之后,仍然有农民起义,只能说明他的改革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至少对普通百姓来讲是这样,甚至还比以前更差。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不一定百分百正确,但失民心者失天下是肯定的,时间问题而已。
至于有说改革触动了利益集团的利益,我认为这不是根本原因。参考更早的商鞅变法,最终的结果只是商鞅落个五马分尸的下场,不会动摇统治者地位。毕竟再怎么样王公贵族生活都不会差到哪去,不会冒这么大的险造反,而且动乱的话他们的损失也不小。
如果同意我的观点请右下角点个赞,有不同意见的话评论区欢迎留言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