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坛上的一面旗帜。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无论面对如何艰难与误解,他对自己的追求始终坚持,从未止步。他希望唤起整个民族的信心与决定,他的笔就是他的武器。
王朔对鲁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说鲁迅算不得世界文豪,又是因为什么呢?
王朔也和很多他的同龄人一样,在课本上读到了鲁迅,在老师的口中了解了这个伟大的人物。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将鲁迅作为一个可以指引方向的伟大人物。
王朔觉得鲁迅是完美的,起码在书中,在老师的解读中是这样。所以对完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幻想。
王朔长大以后,随着他自身阅历的增加,和对文学的敏锐嗅觉,他对鲁迅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他觉得鲁迅的文字耐人寻味,也夹带着一些个人色彩。因而他对鲁迅的看法有所改观,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评价这个曾经心目中的伟大的人。
鲁迅是白话文写作的倡导者和先驱者。他从《狂人日记》开始创作白话文小说,清晰明了,意味深远。王朔对鲁迅的作品评价很高,他觉得鲁迅善于刻画小人物,对那些旧时代思潮影响下的可怜的,无法决定的人,描写得入木三分。
鲁迅笔下有很多丰满的人物,无论是阿Q还是祥林嫂,或者是闰土,孔乙己,都在鲁迅的笔下活着,演绎出我们陌生又了解的旧时代的悲欢与离合。鲁迅对他们是抱有同情之心的,对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怜悯。
因为足够精彩,鲁迅的小说也被搬上了荧幕,通过演绎,来让观众进一步的体会,鲁迅笔下创造出的有些夸张,有切合时代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是悲伤的,悲哀的,让人看过之后要感慨的。这恰是鲁迅的目的之一,警醒众人,警醒了就有希望。
王朔觉得鲁迅的刻画细腻而深刻,但也不是毫无问题。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鲁迅总喜欢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讲述,似乎那些故事里的人各个漏洞百出。可他自己却是睿智的,能够清醒地看出这一切。王朔觉得这有些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嫌疑,并不可取。
鲁迅写小说,也写杂文之类的,甚至也有做学问的文章。还有和当时文坛上一些意见相左的人,隔空骂战的作品,都很值得一看。特别是那种你来我往的周旋,看得让人代入感十足,且会为鲁迅的精彩犀利的笔触叫好。
但,只是如此的话,王朔认为,鲁迅还算不上世界级的文豪。理由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鲁迅缺乏有力的长篇的作品。在王朔看来,短篇固然难得,但长篇则更考验一个作家的水平,包括架构的水平,巧思,以及缜密的安排,等等。
王朔认为,能写好短篇小说的人,未必能够写好长篇。而且一旦短篇小说家去写长篇,那水平高地立刻就会显现出来,藏也藏不住。而鲁迅的长篇是什么水平,因为很少见,也无从得知。所以王朔觉得,即便鲁迅很强,但还够不上世界文豪的水准。
王朔这么说,并没有要贬低鲁迅的意思。相反,这反映出了王朔对鲁迅的敬重。对于王朔来说,客观、真实地表达对鲁迅的评价才是对鲁迅最大的尊重。而鲁迅没有长篇作品这件事,王朔觉得这是中国近代文坛的一大损失,是我们这些后辈的损失。
王朔觉得鲁迅的名气过于大了,这和后来者的推崇有关。可王朔却认为,这样的推崇对鲁迅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被套上了太多的光环,展现给读者的,就未必是真实的鲁迅了。如果大家看到的是一个被营造出来的鲁迅,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现实来讲,鲁迅身上确实有太多被套上的光环,让他显得不像个凡人,有点出尘入圣的样子。王朔觉得这样反而会让大众更加缺乏对鲁迅的了解。一旦不能真正地了解鲁迅,那么再去看他的作品,就会失真,无法揣摩鲁迅创作这些作品时候的心路历程。
王朔之所以感触这么多,是因为他自己也曾对鲁迅进行过神话的想象。那虽然是年少时候的事,但那时候的感觉鲁迅过于伟大,就有很大的距离感。觉得他虽然了不起,但并不亲近,所以在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是带着崇拜去看的,并不真切。
好在后来他摆正了自己的心态终于可以认真通过文字去理解鲁迅要带给大众的东西,也真正地了解到了鲁迅的心思,从而知道这个也是平凡人的鲁迅骨子里的精神已经他在平凡之中的伟大。
王朔觉得世界应该是多元的,应该有形形色色的人,他说人都像王朔不好都像鲁迅也不好。鲁迅和王朔的文字都带着刺能警醒人也会刺伤人。时代不同鲁迅的那个时代刺伤人的反噬更大,他也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现代很多人喜欢抛开时代去谈作品,对鲁迅的一些文章大肆批判。王朔觉得,抛开了时代去谈作品,还不如不谈。因为脱离了时代就注定在评价作品时带着偏见。带着偏见去谈作品,谈论作家是很没有态度的事。
鲁迅是中国近代的精神脊梁是图腾似的人物。他是带着爱国热情的,无论是远渡重洋学医,还是弃医从文都是有着鲜明目的性的救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能把救国救民放在心上的人,能为之奋斗一生的人,是值得永远敬重的人。
鲁迅一生都在努力想要唤醒民族的意识和斗志。这是他毕生的夙愿,也是他面对风雨浑然不动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