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遥想当年,巍然而立的大明,没有送过一位公主以求和亲。纵览明朝,历时几百年,每个君王都有他们各自的特色。
譬如稳定基业的朱元璋,勇猛非凡的朱棣,还有同时拥有“色”和“戒”两种属性的朱高炽。下面让我们走进朱高炽的统治时代,来感受大明风华。
靖难之役,天怒人怨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父亲,便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将朱棣封为了燕王,而立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做了皇帝,这让朱棣十分不满,朱棣自小跟随朱元璋南征北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却让一黄口小儿成为皇帝。
在明惠宗朱允炆登基后,根本不将朱棣他们这些叔叔伯伯们放在眼中。他坚持削藩,誓要将这些亲戚的势力全部消除。
但朱允炆不同于清朝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背后有疼爱他的祖母,孝庄皇太后的袖管里藏有数以百万的满族家奴,所以康熙皇帝的削藩最终成功。而朱允炆却没有如此大的能力。他坚持削藩,惹恼了燕王朱棣,燕王随即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之后,燕王朱棣登上了大明王朝的宝座。他下达的第一道命令,便是诛杀前臣。其中,方孝儒口出不逊,侮辱朱棣,称朱棣是乱臣贼子,被朱棣剿灭十族。因方孝孺而被株连的人多达八百三十七人。
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等诸多建文帝旧臣也无法幸免,他们的亲属子女大多被称作奴仆或者流放。一时之间,朝野诸臣无不畏惧于朱棣的残忍。
即使朱棣的手段残忍,但是作为君主,他是十分贤明的。
朱棣在位长达二十余年,他在位期间,开创了著名的永乐盛世。他提出“为治之道,在于宽猛适中”。朱棣注重扩大疆土,他收复安南,北征蒙古,将领土最大化。
明朝的疆土最后竟然达到了九百九十七万平方公里。万国来贡,一时之间,大明风头无二。
由于朱棣自己要带兵,多次进行北伐,便将朝中诸事均交给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性情温和,处理政事十分勤勉,他将百姓民生看的十分重要。他希望在自己的治理下,大明的每个百姓都可以不饿肚子。甚至他还要尽力在朱棣经常作战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以供父亲朱棣进一步扩大大明疆土。
在朱棣在位时期,朱高炽一共前后监过八次国。每一次,当朱棣询问手下的大臣,朱高炽监国之举时,手下大臣都对这位世子爷十分赞美。
长期如此,朱棣便对朱高炽有了怀疑之心,他害怕朱高炽像自己一样发动政变。但是他想错了。他不给,朱高炽绝不会要。
朱高炽作为皇长子,一直便是朱棣所看重的下一代继承人。他的弟弟朱高燧和朱高煦,对于朱棣宠信朱高炽十分不满。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大哥一事无成且体弱多病,十分肥胖,无法上马拉弓射箭,所以他无法负担将来大明王朝的天下。
朱棣也亲口说汉王朱高煦,是所有孩子当中最像他的。所以汉王朱高熙和赵王朱高遂一直想密谋夺取大明天下。
但是朱棣明白,在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他大力开展疆土,朱高炽作为监国之君成绩斐然。而且经过多年征战,大明此时需要的是一位守国之主,而非第二个朱棣。
大明此时需要一位仁慈之君,这样国家经济便可以逐步恢复。同时,朱高炽还有一位王牌便是他的儿子朱瞻基。
朱瞻基自出生时便天有异象,所以朱棣对这个孙子十分喜爱,他将朱瞻基称为大明好圣孙,而且朱瞻基的母亲是太子妃张氏,张氏十分贤良淑德,出身名门,将皇宫内外诸事管理的井井有条。
不看僧面看佛面,因为朱瞻基的缘故,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在朱棣快要离世时,他始终担心朱高遂和朱高熙会对朱高炽不利,甚至曾经多次有过想废除朱高炽,以保全他性命的想法。
但是由于心软,他最终都没有实施。就这样朱棣驾崩之后,朱高炽继承大统,年号洪熙。
关于朱高炽,他的“色”和“戒”是十分出名的,据史书记载,朱高炽此人十分好色,他一生诞育了十七个孩子,男孩十个,女孩七个。
而且朱高炽在刚刚继位之时,便有大臣李时勉上书,对朱高炽说,请朱高炽切勿沉迷于酒色,当心自己的身体。
如果这封奏书是私下呈给朱高炽的,那么朱高炽或许会认为此大臣为自己着想,但是这封奏说偏偏是在早朝时诵读的,这让朱高炽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朱高炽一怒之下,将李时勉当廷打断了三根肋骨,历史上对于朱高炽好色的评价也由此而来。
仁慈之君,十月而终
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后便驾崩了,他生前十分喜爱金石之方。什么是金石之方呢?
金石之方便是令人激发情欲的药物。而且在朱高炽驾崩之前三天,他还泰然自若地批着各位臣工的折子,随即却突然离世,引起了许多人的揣测。
再结合朱高炽喜爱金石之方,他猝死的原因便可知一二。由于常年处理政务的辛苦,朱高炽沉迷于酒色,逐渐身体虚弱,后又依赖大量的金石之方,最后猝死。综上所述,朱高炽大概是十分好色的。
但是他的好色并不影响他的“戒”,何为“戒”。“戒”应当是指朱高炽精于朝政,体察民生等优良的政务之举。
例如著名的方孝儒案所牵连甚广,皆是由于方孝儒辱骂了明成祖朱棣。还有被朱棣所厌弃的大臣解缙,解缙耗尽心血编写了著名的《永乐大典》,全书共三万余字。是涉猎十分广泛的“明朝百科全书”。
但由于他支持皇太子朱高炽,朱高熙对他十分记恨,便在朱棣面前诬陷他涉及党争,朱棣随即将解缙投入大狱。
后来朱棣和官员们共同上街看花灯时,大风导致了火灾,礼部官员认为是不祥之兆,便请求朱棣大赦天下,名单之中亦有解缙。
但朱棣却问到:“解缙犹在耶?”朱棣说出此话,表示他想除了解缙。就这样,解缙最终被埋在雪中活活冻死。由此可见,朱棣的狠辣,可谓是伴君如伴虎。
在朱高炽上位以后,他为方孝儒平反,还有大臣解缙。对比之下,朱高炽可以说是一位仁慈的君主。平反冤案的举动缓和了各位大臣之间关系,解决了内部统治矛盾,有助于朝廷的稳定。
朱高炽还大力地调整朝廷当中的人事。他大胆任用贤才,淘汰贪官污吏,甚至起用了被朱棣下狱的“夏原吉”。
此人是何方神圣呢?他算是明朝的高级会计师。在他出狱之后,朱高炽让他与著名的三杨,共同坐镇内阁,把控朝廷事务。
其次,由于靖难之役导致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变为奴仆。善良的朱高炽不忍看百姓如此,他随即下令停止“下西洋”等一切面子工程,废除苛政酷刑。将早年间的靖难之役所涉及的百姓全部赦免,让他们的子女可以像正常百姓的子女一样走科举的道路。
同时朱高炽减免税款,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采用公平竞买的方式,改变了皇室购买木材等商品的途径,下令削减后宫的用度,如珠宝器玉之类的,一切以民生经济为主。
朱高炽曾经奉劝晚年的父亲朱棣免于战争时,经常以国库当中空虚为由,所以他这十个月着重恢复大明王朝的经济,以求达到国库充盈。为达这个目的朱高炽还下令对游民不加以处罚,开放田地使人民耕种,且将游民妥善安置,以求国家结构平稳,
但要想让大明走的更远,仅凭他一人是完全不够的,随即他下令改善科举制度,由于朱棣在位时南征北讨,导致北方人才流失严重。
在选拔人才上面,朱高炽奉行南六十,北四十,即以南北之比为六比四来任用人才。这一套方法也被沿用至清朝,由此可见,这个方法十分有效,为了恢复民生,朱高炽也可以算的上绞尽脑汁了。
在军事上,他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并且修整武器,使民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举措通通在十个月之内被实现,也为后来的大明王朝“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公元1425年,四十八岁的朱高炽由于长期沉迷于酒色,在位十个月后,便驾崩在了钦安殿。在朱高炽死之后,他的庙号为明仁宗,其中有“仁”一字便可得知他的一生便是以“仁爱”为主。
他的“戒”体现在控制王公贵胄们的俸禄上,体现在为了处理国家的政务而明亮的火烛上,也体现在逼迫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君主上。
君主好色,但不影响他的明清政绩。《明史》和诸多文人均称赞朱高炽是明君。他在位仅十个月,便解决了一系列朱棣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如果他的寿命更久一点,说不定后世的土木堡之变就不会发生了。
大明风光,灼灼其华。朱高炽,可谓明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