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替父报仇似乎都是男子应该干的事情,毕竟几千年来我们一直都生活在以男子为主导的父系社会。在一个家庭里,男人往往比女人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但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位女子勇于承担责任替父报仇的故事,她就是有着“民国第一女刺客”之称的传奇女子施剑翘,她的父亲是施从滨,而她的复仇对象是被称作“东南王”的北洋三大军阀之一孙传芳。
施剑翘,本名施谷兰,是安徽省桐城县人,她的父亲山东军务帮办兼第二军军长施从滨。施剑翘小时候很讨父亲的喜爱,她虽然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但在家中有私塾老师教授学问,从小就对古文诗词表现出了兴趣,18岁时,从天津师范学院毕业。1923年秋,张宗昌和孙传芳为了争夺安徽、江苏的地盘展开斗争,时任前线总指挥的施从滨奉张宗昌之命对孙传芳迎头截击,孙传芳拉拢不成,便与之展开交锋。在战斗中施从滨战败受俘,被孙传芳斩首示众三。施从滨的死讯传来之后,施剑翘写下了“被俘牺牲无公理,暴尸悬首灭人情。痛亲谁识儿辛苦,誓报父仇不顾身。”这样的明志诗,立志为父报仇,手刃仇人。从此,施剑翘便走上了轰轰烈烈的复仇之路。
开始的时候,施剑翘认为自己是个裹脚女子,而且家里弟妹都还年幼需要照顾,不适合亲自报仇,就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到了别人身上。她先是将希望寄托在堂兄施中诚身上,依靠张宗昌的关系,施中诚当时担任烟台警备司令这一要职,但到后来,施中诚求其安稳,开始劝说施剑翘放弃报仇的念头,施剑翘便怒而与施中诚断绝兄妹关系。
后来,在施从滨遇害三周年的祭日上,施剑翘遇到了施中诚的军校同学施靖公,当时在山西军阀阎锡山手下做事,施靖公表示愿意替她承担报仇雪恨的大事,施剑翘于是就嫁给了他,并随他迁往太原。但到了太原之后,报仇的事情却是一拖再拖。到1935年,施靖公已经当上旅长了,对报仇的事却一直很少提起。在施剑翘的屡次要求被拒绝后,她开始心灰意冷,便与施靖公一刀两断,带着两个儿子返回了娘家。
施剑翘想到复仇之事已经拖了十年了,不能再拖下去了,依靠别人不行,那就靠自己。她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施谷兰”改为“施剑翘”,并通过手术解开了自己裹着的双脚,开始每天练习枪法,同时,她还在四方打听着孙传芳的消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天津日租界观音寺里,她打听到了孙传芳已经是天津佛教居士林的居士,每周三和周六都会到居士林听经,于是她便开始了她的复仇计划:首先,她化名为“董慧”,委托一位女居士介绍加入了居士林;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孙传芳的口音身形等;最后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她决定在11月13日(星期六)行刺孙传芳,替父报仇。
1935年11月13日,这对孙传芳来说是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听经日,他绝不会想到自己会死在一个这样一个普通的地点、普通的时间。当时孙传芳坐在佛堂中央,施剑翘离孙传芳比较远,她以火炉太热为由悄悄移到孙传芳的身后,待居士们闭目颂经时,她拔出了衣服里的勃朗宁手枪,朝孙传芳射了三枪,分别命中了后脑勺、太阳穴和腰部,一代枭雄孙传芳就此毙命。
施剑翘刺杀了孙传芳之后便去自首了,在实施刺杀活动之前,她已经安排好了家人,可以看出她当时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在法庭上受审时,她仔细阐述了这些年来艰辛的复仇之旅,最后她说道:父亲如果战死在两军阵前,我不能拿孙传芳做仇人。他残杀俘虏,死后悬头,我才与他不共戴天。”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各大报纸杂志纷纷对此表示称赞并要求政府对施剑翘特赦,同时,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走动、出面救援,请求政府特赦。1936年10月14日,在施剑翘入狱11个月后,中华民国最高法院对其下达了特赦令,将施剑翘特赦释放。
施剑翘的做法在现在看来显然是不可取的,她虽然成功替父报仇,但代价却是将自己的青春和婚姻都附着于复仇之上。但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一个裹足女子能为了父亲,放弃自己的青春和大好年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最后做出绝大多数男人都无法做到的事,对此,我由衷的对她表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