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间,夏言被杀,严嵩升任内阁首辅,严嵩宴请下属徐阶,率子孙跪在他面前,说:“我死后,这一家老小能不能活,全在大人了”徐阶答应了,回去就整掉了严嵩,杀了他子孙。
严嵩,是被列入《奸臣传》的大臣,和赵高,秦桧齐名,也是许多戏剧,小说,影视剧中的重要角色。
严嵩是弘治十八年进士,被分配做编修,后因病辞职返乡,潜心读书,这一读就是10年。
因为学问好,文采出众,被朝廷召回,任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校长),同时为父老乡亲做了好多益事。
《明史》列传一百九十六中有所记载,沈德潜称他“为德于乡甚厚”,可以代表这段时期他的公众形象。
他仕途的重大改变,发生于嘉靖七年。
嘉靖提拔他为礼部右侍郎,进入到近臣行列,以前碰不到的事,开始碰到了,以前可以不打交道的人,现在也不得不打,身不由己呀。
还有严嵩这个右侍郎是礼部,不是刑部,兵部。嘉靖的威权主要抓意识形态,因为他就是“大礼议”的胜利者,所以嘉靖特别重视相当于宣传部门的礼部。
像席书,夏言这样的内阁首辅都是从礼部起家的。
一次,朝中谄谀之臣发起为嘉靖亲生父亲“称宗”的提案,此建议深得嘉靖的心意,随后交给礼部集议。
无非是走走过场,可严嵩觉得有悖理法,又不敢反对皇帝意愿,于是向嘉靖汇报:“臣等仰恩圣训,远揆旧章,不敢妄议。”
其实就是包含了“不同意”的意思,这时候的严嵩依然秉持着读书人的那种底线。
嘉靖皇帝很生气,要对严嵩动手,这时出来一个人救了他一命。
他就是户部左侍郎唐胄,跳出来反对嘉靖皇帝的生父“称宗”,嘉靖立刻把他下了大狱,严嵩不由冷汗直流。
自此严嵩知道了嘉靖的手腕。
嘉靖是个善权谋的皇帝,他的内阁首辅大臣,从杨廷和开始,断断续续有10位做过首辅,平均3年时间,唯独严嵩做了15年首辅。
嘉靖玩弄权术这样弄,先扶持一个做首辅,然后提拔一个备用的,不断地鼓励暗示这个备用的去攻击首辅,干掉首辅后,把备用的扶正,然后再选一个备用,如此往复。
不会让一个人做首辅时间长,省的尾大不掉。
严嵩做了15年首辅,是因为他太聪明了,嘉靖给他设套,他不上当。
比如嘉靖数次让严嵩攻击首辅夏言,严嵩就是不动手,而且严嵩为人低调得很,待人也阴柔,跟影视剧里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有一次,严嵩上门拜访夏言,想在家宴请夏言,夏言别说答应,连见都不见。严嵩就在家中给夏言预留的位子旁,虔诚地跪下,依旧念祝酒词。夏言后来听说此事,心里很高兴。
眼见如此,嘉靖放了个狠招,免去夏言首辅,扶正严嵩,没多久,再把夏言找回来做首辅,免去严嵩。这样一弄,夏言就认为是严嵩背后搞事情,恨死了严嵩。
夏言就开始罗织罪名,整严嵩。
严嵩呢,就带着一家老小在夏言家门口齐刷刷一跪,痛哭流涕,说:“我可从来没有过歹意......”
夏言一看,高兴了,心想:“这么服我,脸都不要了,算了算了。”
严嵩就是不上套,没办法,嘉靖就亲自动手,找理由杀了夏言。
严嵩当上首辅,徐阶就被安排在严嵩后面,严嵩心知肚明,这个徐阶就是来整自己的,因为这剧本演了好多次了。
嘉靖让严嵩当了一年的独相,就是内阁只有他一个人,权倾朝野,换别人高兴地鼻涕泡都流出来了。
严嵩知道,这是故意让他网罗势力,落下口舌,方便嘉靖下手。
严嵩还是不上当,屡次上奏说自己胜任不了。嘉靖封严嵩“上柱国”,严嵩不干,因为里面有一个“上”字。嘉靖派人夜探严嵩,窥视其私生活,探子回报:“严嵩批文批到半夜。”
嘉靖不禁感叹,真是尽职呀!可依然把徐阶安排到严嵩身后。
一次,严嵩宴请徐阶,酒过三巡后,让子孙跪在徐阶面前,说:“我死了以后,这些人能不能活,就全在大人了。”
徐阶答应了。
后来徐阶还是按照嘉靖的授意,整倒了严嵩,还违背誓言杀了他的子孙。
后来严嵩是靠在坟地堆里捡剩下的供奉充饥,是活活饿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