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除了春秋五霸,还有春秋三小霸的说法,郑庄公位居其首(当然,也许是因为郑庄公在历史上出现较早的原因)。他在位期间是郑国的全盛时期,罚宋、灭许、收戴,克周、虢、卫、陈蔡、鲁等国,所向披靡,风头远超当时的老牌诸侯晋、燕、鲁、卫等国,在纷乱吵嚷的历史舞台上很是鲜明耀眼。
郑庄公名窹生。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一说是因为其出生时捣蛋,先伸出来了脚;一说是他的母亲武姜睡梦中生下了他;不管什么原因吧,反正就是不受老妈的待见。他的父亲郑武公薨后,偏心执拗的武姜老太太更是变本加厉,鼓动自己的小儿子段造反,一心想把小儿子扶上龙座两个儿子都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但亲情的差距就是这么大!郑庄公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乱,段自杀,武姜被庄公打发到了颍地安置,由此演变出一幕掘地见母的感人故事。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做发挥阐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自己初中时候语文课本里的《郑伯克段于鄢》或百度查询。史评郑庄公以孝悌之名养段成恶而杀之,以雷霆手段消除内患而不落口实,城府实在是深不见底。
郑庄公的政治作为太多,我们说说郑国与周王室的两次冲突,看看当时的郑庄公有多么霸气。
其一是历史上有名的周郑交质事件。
作为周王朝的卿士,郑庄公的职责之一就是去周王帐下上班打卡帮忙处理周王朝诸项事宜,闲暇时留在自己的封国休息。但是有一次或许是郑庄公国内事务忙些,旷工时间有些长,周平王便有意委政于西虢国君忌父,听到消息的郑庄公很是不爽,赶到朝堂上闹情绪。尴尬的周平王无奈,为了平息郑庄公的怒火,不得派太子狐到郑国去做人质;作为交换,郑质世子忽于周,这就是著名的周郑交质。此次事件中,周王是天子,是天下共主,郑国只是区区一个诸侯国,而屈周王下质,史评君臣之礼于此尽废,郑之强横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便是繻葛之战。
有实力的人,霸气是藏不住的,而这种霸气是大多数君主不能忍受的。
公元前719年,周平王崩,为质于郑的太子狐亦于归国后薨逝,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姬林走马上任,担任了大周朝集团的董事长。
郑庄公的功业,在周平王一朝,但于桓王而言,郑庄公则是很陌生的人,至少不那么熟;历来领导人换届都是要调整人事安排的,且周桓王的老爸在郑国做人质多年,桓王自然也有怨气,所以上任之初就解雇了郑庄公。“卿乃先王之臣,朕不敢屈在班僚,卿其自安。”(《东周列国志》)。
尴尬!
庄公铁青着脸回到了郑国,时当麦熟,郑庄公到家第一件事儿便是纵军偷了京畿之地周王的麦子!周桓王虽然过了嘴瘾,毕竟是拔了毛的凤凰,实力不允许,所以受了欺负也只能关起门骂娘,自此双方一直龃龉不断。除了时不时地为朝政闹得不愉快,阴阳怪气的风凉话也没断过。
公元前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如周朝见。在朝堂之上收到了周桓王的问候。
周桓王:卿国今岁收成如何?
郑庄公:托赖吾王如天之福,水旱不侵。
周桓王:幸而有年,温之麦,成周之禾,朕可留以自食矣!
翻译过来就是,幸亏你们的收成还不错,我不用担心你再偷我的麦子了!
……
打嘴仗毕竟不过瘾。公元前707年,忍无可忍的周王集蔡、卫、陈三国之兵,于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列开阵势,公开叫板郑国。
在周桓王的认知里,天子亲自将兵,讨伐一个臣邦的诸侯国,郑庄公理应诚惶诚恐于军前下跪检讨,再以粮食土地纳贡请求免罪,所以他想当然地把责备郑国的言辞都想好了。
没想到郑庄公这个楞头青完全抛弃了套路,他竟然应战了!双方摆开阵势,郑国以一国之力,很轻松击溃了周王带领的联军,一点不给周王面子。郑将祝聃更楞,直接一箭射中了周王左肩!要不是郑庄公发现不对头赶紧鸣金将其召回,这傻小子没准真把周王给活捉过来!真这样儿了,可咋整啊!
事态有点儿失控!
郑庄公也感觉整大了作为臣下,把天子给射伤了,这事儿无论如何也不好说过去,只好派出使臣如周道歉(这差事儿不好办,太考验口才了,这个使臣叫祭足,下篇我们专门写他)。
周桓王打了败仗,更闹心的是对方就是自己的臣下!而且地球人都知道了,脸面丢得干净彻底,捡都捡不回来。所以“默然,自有惭色”,“自此更不言郑事”(《东周列国志》),老憋屈了!
郑庄公在位42年,于公元前701年薨逝。在他死后,他的四个儿子,公子突、怱、亹、仪为争夺皇位勾心斗角打得头破血流,郑国国势迅速衰退。郑庄公积攒下的家底被几个败家子挥霍得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