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齐桓公问管仲:“农民穷,商人富,我想削减商人财利以增补农民,该怎么办?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去世。
齐襄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一个是身在鲁国公子纠,一个是在莒国躲难的公子小白。
这二人身边各有一个老师,管仲与鲍叔牙。这两人是称兄道弟的好朋友,困为无法断定两位公子将来谁继承王位,于是二人分开一人辅佐一个,最终都落在他们史兄弟手里。
管仲跟着哥哥公子纠,鲍叔牙则伴随弟弟公子小后左右。
两兄弟得到齐襄公去世的消息后,日夜兼程往齐国赶,二人都想坐上王位。
从距离上来说,莒国经鲁国离齐国更近,公子小白很可能先回到齐国。
鲁国为了护公子纠上位,派人在半路伏击公子小白。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管仲。
管仲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见其口吐鲜血,没有声息,于是以为任务完成,扬长而去。
谁知公子小白是诈死,待管仲走远,不顾身上的伤,翻身驾起马车,马不停蹄的直奔齐国。
公子纠以为公子小白已死,于是不再着急。等他慢悠悠的赶回齐国时,公子小白已经在六天前回到了齐国,登上王位,称齐桓公。
公子纠看着高高在上的齐桓公,只好灰溜溜的又回了鲁国。
借此时机,鲍叔牙劝齐桓公攻下鲁国。鲁国没两下就败下阵来,齐国以胜者的姿态逼鲁国杀死公子纠。
此时的公纠对鲁国来讲已经没什么用了,为了向齐国示好,不但二话没说就把公子纠处死了,还主动把管仲与召忽给绑了,一同交给齐国。
召忽不堪受辱自尽身亡,而管仲,因为好友鲍叔牙的关系,齐桓公不计前嫌的接纳了他。
齐桓公在莒国躲难时,鲍叔牙一直在他左右。齐桓公回到登上王位后,想拜鲍叔牙为相,却被拒绝了。
他向齐桓公大力推荐管仲,说管仲是旷世奇才,如果拜管仲为相,齐国一定能发展成称霸一方的强国。
要不说齐桓公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老大,格局与胸怀自然不同凡响。
他丝毫不计较管仲曾经射他的那一箭,甚至还要感谢,不然怎么迷惑得了公子纠?
齐桓公大摆筵席迎接管仲,拜管促为相。
有了管仲的齐国像开了卦一样的向前发展,好像什么事都难不倒他。
齐桓公缺贤人,他就推举了阴朋、宁戚、王子城父、东郭牙、宾胥五人。他们五人分别负责外交、农业、带兵打仗、司法与进言等。
齐桓公缺钱,他就提出了盐铁之税由国家管控,农田赋税按等级来收,他甚至将娼妓合法化……反正怎么来钱怎么搞。
齐桓缺兵,他就搞民兵制,农民们农忙时务农,闲时就有组织有纪律的打猎操练,作为军队的后备力量。
管仲的智商到底有多高?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来,深不可测!有一天齐桓公问管仲:“农民穷,商人富,我想削减商人财利以增补农民,该怎么办?
管仲思量片刻,说,这个容易,我们先让宾胥、阴朋、宁戚和鲍叔分别去齐国的东南西北打探一番,看看当地的富商是怎么给农民放贷的,再做定夺。
等他们四人回来后,四个地区的放贷政策各不相同,有的利息高达百分之五十,有的则是百分之二十。借贷的贫民数量区别也很大,少的八百多家,多的九百多家。
综合四方,贫民借贷银钱三千万,粮食三千万钟左右,借贷贫民三千多家。
管仲听完大家的汇报,感叹道:“我们的百姓相当于有五个国家的征赋,这样的国家不穷才怪!”
齐桓公听完也跟着着急起来,他没想到自己的国居然是这种境况,忙向管仲讨教对策。
管仲献计说,主公您不是藏有很多织有“枝兰鼓”花纹的锦缎吗?您可以下令让各方放贷富商过段时间来都城朝贺,别的礼物都不要,独独要织有“枝兰鼓”花纹的锦缎。
这样,该锦缎的价格一定水涨船高,涨个十倍估计都不止,您收藏的那些价值也就跟着上涨了。
管仲看了看齐桓公,面带狡黠的说,等到主公宴请众商人时,就拿出锦缎来帮贫民还这三千万银钱与三千万钟粮食。
最后,齐桓公用原来六百万买的锦缎帮四方贫民偿还了所有债务。一时间民众奔走相告,越发用心开垦田地,发展农业,安居乐业。
管仲能被称为华夏第一相,也得益于齐桓公的信任与重用。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用,这二人相互成就了对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