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三品官员曾秉正被朱元璋罢了官。为人清廉的他,穷到没钱回家,所以他卖了女儿凑路费,朱元璋知道后,大怒:“阉了他!”
在大明朝有一位堪比当年魏征一般勇于直谏的官员,他就是曾秉正,本来朱元璋是非常看重他的。可是在一次早朝上,曾秉正因为一件事不依不饶,这让朱元璋很恼火。
要知道自打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容忍度那是直线下降,从前的兄弟不尊重他的,都被他收拾个遍。这曾秉正也是不知轻重,一点面子都不给朱元璋,一气之下,朱元璋就把他罢官了。
丢了官的曾秉正只好带着家人回老家去,只是当官的这些年,曾秉正一心为皇帝锄奸,也不曾想着为自己留个后路。回家的路途遥远,他连路费都不够,京城又待不下去了,这可怎么办!
看着在院子里奔跑着玩耍的女儿和小儿子,曾秉正做了一个胆大的决定,把丫头卖了!
一个小丫头长大了也是要嫁出去,还是儿子更实在。想定了主意,曾秉正趁着夫人不注意,就将女儿卖给了人贩子,换取到回老家的费用。
曾秉正想趁着天黑,大家也注意不到少了一个孩子的时候赶紧出发,这时一群大内侍卫闯入府中,府外也被士兵团团围住。曾秉正喜出望外:难道皇帝反悔了,我又可以做官了?
可惜,等待曾秉正的,是进宫后就被押到净事房阉了。直到鲜血喷出的那一刻,曾秉正也不懂这是为什么?既然皇帝不喜欢自己,顶多就是不当官了,可为何,皇帝要如此重罚自己,曾秉正蒙了。
朱元璋看着已成太监的曾秉正,大声呵斥他:“你还配做一个父亲吗!我原本以为你只是头脑迂腐,虎毒还不食子呢,你一个饱读诗书之人,居然干出这等腌臜事!”
到这时,曾秉正终于清醒了,可为时已晚。
这曾秉正原本出自书香门第,自小受到了高等教育,可惜生逢末世,战乱使得曾家没落了。曾秉正也一直没有出来做事,直到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万事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充实朝廷。
朱元璋下令征集全天下的读书人,也就是这个机会,才使得一直在家读书的曾秉正来到京城。见到了曾秉正本人后,朱元璋看准能做好事的人,又将他外派出去了。
第一次做官的曾秉正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在任上勤勤恳恳。那段时间真的是太苦了,拿着微薄的薪资,曾秉正为国家选举人才,累得白头发都出来了。
好在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工作了几年之后,朱元璋觉得把曾秉正放在外面有些大材小用了。又将曾秉正调回京城。
眼看曾秉正成了朱元璋眼前的红人,一些趋炎附势之人就盯上了他,一开始只是一些普通人来找他求个小官做做。曾秉正没有接受财物,但遇见合适的人选,也会帮助一下。
这给某些人找到了发财的机会,于是他们带着丰厚的礼金,浩浩荡荡地来到曾秉正家。一辈子清廉的曾秉正哪里见过这场面,干脆把大门关上了,让那些人吃了闭门羹。
曾秉正这种清正行为被邻居传颂,慢慢地就传进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心想:这人确实可用啊。直接封他做三品大员,曾秉正开始进入朝廷的“高端局”。
人怕出名猪怕壮,曾秉正验证了这句话。
有了名气的曾秉正,不知道自己在不经意间得罪了某些人。靠着朱元璋的喜爱,在朝廷上“横着走”,看到不合情理的地方,就告知朱元璋,得罪了很多权贵。
而后在讨论如何处理获罪者家眷时,朱元璋想要一律按罪处理,但是曾秉正却坚持认为她们是无辜的。朝中有眼力见的大臣都附和朱元璋,一致认为皇帝的做法是对的。
眼见自己的想法得不到赞同,曾秉正直接开始抨击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之事,这不是间接在骂朱元璋吗?
不懂得圆滑变通的曾秉正被朱元璋“辞退了”,他得罪的是皇帝,这京城肯定是待不下去了,只好带着家里人回到老家再想出路。可要出发时才发现:钱不够花!
无奈之下,曾秉正只好把女儿卖了。在封建社会几千年,女性的地位一直比男性低,女人只能依附男人生活。当时有很多穷苦百姓为了活命,会在女儿的辫子上绑一根草,作为可以买卖的标识。
所以当曾秉正卖女儿时,旁边的人倒是没有说什么,可这事在朱元璋眼中就变味了。他另眼看待的重臣,居然无耻到卖女儿为生:再说你在我这里干了这么多年,一点银子剩不下,难道是我朱元璋如此苛待你吗?
曾秉正一生为官清廉,还是学不会做官的道理,无论是“领导”朱元璋还是同朝为官的“同事”,都无法与之安然相处。曾秉正刚正不阿的性格,也是造成他被施以宫刑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