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5年,黄子澄科举考试考了第一名,马上就要封状元的时候,朱元璋突然问道:“你哪年哪月出生的?”黄子一时紧张愣了一下,朱元璋:“贬他为探花。”
朱元璋能从乞丐当上皇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元璋会识人,会用人,那么朱元璋会因为黄子澄一时紧张,就把他从状元贬为探花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黄子澄,名湜,字子澄,江西分宜人,黄子澄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非常勤奋好学,他甚至还给自己的书房起名为“勤斋”,为了能增加自己的学识,他曾经拜大学问家欧阳贞、梁寅为师,因为黄子澄的勤奋好学,深受二人器重。
而黄子澄也不负众望,在1384,明朝举行的科举考试中,考取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是在殿试时发生了小意外。
朱元璋先问他多大年纪了。
黄子澄答:“34岁。”
随后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让他错失了状元的身份。
虽然朱元璋把他贬为了探花,但是朱元璋知道他学识渊博,依然还是封他为翰林院编修,在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还让他成为了自己孙子孙朱允炆的老师,升他为太常寺卿。
虽然黄子澄很有才华,但是终究只是一个书呆子。
黄子澄成为朱允炆的老师后,经常跟朱允炆一起谈论政事,朱允炆就曾经问过他藩王的事情。
朱允炆问:“现在皇室的藩王都拥有重兵,而且他们经常做违法的事情,这该怎么处理呢?”
黄子澄答:“藩王的兵,只能用来自保,如果他们敢反叛,是抵挡不住朝廷的,当年汉朝七国作乱时,他们也拥有重兵,最终不也是被朝廷打败了,这不是朝廷的战斗力有多强,而要顺应天命者存,抗逆天命者亡。“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给日后朱允炆失败埋下了伏笔。
朱允炆继位后,大力提拔自己的老师黄子澄,封他为翰林学士,让他参加国政,着手削藩之事。
因为在黄子澄的思想里,朝廷是战无不胜,是无敌的存在。
所以他认定各个藩王不敢反叛,即便是有人敢反叛最终也会失败,所以他着手削藩之后,迅速就将周王朱橚废为庶人,次年又将朱柏、朱桂、朱榑、朱楩等人废除王位。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废掉了五个藩王,这才把燕王朱棣给逼反了。
其实朱棣会反也在黄子澄预料之中,他明明知道自己削掉五个藩王之后,朱棣肯定会反,那为什么他还要这么做呢?
因为黄子澄过于自信了,他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控制朱棣,他首先把朱棣的精兵都调到了北平周围,自认为这样可以削弱朱棣的力量,监视朱棣。
但是以朱棣聪明才干他也很清楚朝廷这么做是想干什么,但是朱棣这个时候其实还不敢轻举妄动,因为朱元璋死的时候,他没敢自己去参加葬礼,而是派了他的三个儿子前去。
果不其然,朱允炆直接派人扣下了他的三个儿子,所以朱棣迟迟不敢起兵,因为他知道自己一起兵,自己的三个儿子肯定会被朱允炆给杀掉。
而这个时候黄子澄做了一件蠢事,他认为扣押朱棣的儿子会让他起疑心,不如放回他的儿子让他放下戒心,然后自己再派兵攻打。
随后就把朱棣的儿子给放走了,放了之后他才想明白,朱棣不敢亲自来参加葬礼其实就是起疑心了,于是又立刻命人去抓他的儿子,但是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
朱棣没了后顾之忧,两个月之后就起兵了。
其实朱棣起兵后,他的胜算也不大,毕竟当时实力相差悬殊,朱棣的兵力比朱允炆差远了,当时朱允炆首先派出的是老将耿炳文,但是耿炳文率领的13万大军被朱棣给打败了。
这个时候黄子澄又犯了大错,他认为耿炳文这样的老将无能,于是他建议朱允炆让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殊不知李景隆虽然饱读诗书,熟读兵法,但是他从来没有参加过战争,没有带兵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而且他在军中将领中的威信特别低。
朱棣一听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主帅,差点没笑死,他深知李景隆根本不会打仗,朱棣对身边的将领说:“朱允文派李景隆为主帅,真乃天助我也,我赢定了。”
结果不出朱棣所料,虽然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是朱棣军队的好几倍,但是不堪一击,瞬间就被朱棣打得溃不成军。
这个时候黄子澄才知道自己用错人了,但是后悔已经晚了,李景隆一败,朱允炆的精锐尽失去,已经再也没有能力抵挡朱棣的大军了。
最终导致南京失守,南京陷落时,黄子澄正在外面招兵,他听到南京陷落,不但没有投降,反而秘密联合袁州知府杨任等人一起谋划对抗朱棣。
但是还没起事就被人偷偷告发了,黄子澄被生擒押到了南京,面对朱棣的审问,他毫不畏惧,大骂朱棣造反篡位,结果朱棣一气之下,下令肢解了黄子澄,还灭了他九族。
黄子澄死后,朱棣连他家中女眷都没放过,朱棣把他的妹妹和妻子都送到了教坊司(官方妓院)做妓女,每天遭20人轮奸,奸后生的孩子,继续充妓。
可以说黄子澄是一个忠臣,但他不是一个优秀的谋臣,只能说是一个书呆子,只会引经据典,不懂得变通,这也是谋臣大忌。
所以朱元璋问他哪年哪月出生的时候,他一紧张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朱元璋就知道他不会临机应变,不堪重用,所以把他从状元贬为了探花。
你对黄子澄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