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能否举些皇帝避讳的例子 比如观世音

能否举些皇帝避讳的例子 比如观世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468 更新时间:2024/1/10 13:36:16

避讳的例子,在历史上可多着啦!汉朝第一个皇帝,是流氓出身的汉高祖,他的名字叫“刘邦”。为了避“邦”字的讳,很多书都把“邦”字改成“国”字。例如,把(论语)中“何必去父母之邦”改成“何必去父母之国”,把孔夫子的话都改了。汉朝又有一个皇帝,叫汉明帝,名字叫“刘庄”。为了避他的讳,一个有名的人叫做“庄光”的,硬给改名叫“严光”了。庄光是明帝父亲光武帝的好朋友,光武做了皇帝,可是庄光却不拍他马屁,仍旧在乡下钓他的鱼。光武帝特别把他拉到皇宫里去,要他住在一起,他也不肯。光武帝因此怪他“咄咄逼人”--因为每个人都要买皇帝的帐的,可是庄光却不买,弄得皇帝心里有被欺负的感觉。庄光万万没想到,他的名字,竟跟后来的皇帝“冲突”起来,并且不得他的同意,把姓都给改了,他要是知道,真会很生气。好在“庄严”、“庄严”,“庄”字和“严”字也差不了好多,严光就严光吧!汉朝的皇帝不但要避讳,皇后也要避讳。例如汉高祖的太太吕后,是一个最残忍的女人,她的名字叫“吕雉”。“雉”是一种叫“野鸡”的动物。因为皇后用了这个“雉”字,就不许“野鸡”再用了,从此以后,“野鸡”就叫“野鸡”,再也不叫“雉”了。唐朝时候,为避第二个皇帝叫“李世民”的讳,许多当时的人的名字,都给硬改了:如“王世充”,硬改为“王充”;如“李世责”,硬改为“李责”。你说被改名的人倒霉不倒霉?他们的名字,好好的拦腰被抽去了一块,真好像亚当被抽去肋骨一般。唐朝的花样还多着呢!唐朝还有一种避讳的花样是:如果你要做官,而这官的名称,有一个字跟你老子或老子的老子一样,你就没希望了,你就不能干了。例如说:你爷爷的名字里若有一个“安”字,那么陕西长安县的县长,你就不能做了;又如你爸爸的名字里若有一个“军”字,那么你这一辈子就不能做将军。如果你实在想做官,同时心里想:你们怎么知道我爸爸、我爷爷叫什么名字,干脆不告诉你们,我先把县长将军做了再说。如果你这样,可以,可是千万不能让别人查出来。若有一天被查出来,那你不但要从县长或将军宝座上被赶下来,还要捉到法院,判一年徒刑,教你知道厉害!唐朝又有一个人叫贾曾,他被派当了“中书舍人”一种官,他的父亲正好叫“贾忠”,他怕“忠”字跟“中”字一样,犯了忌讳,若徒刑一年,怎吃得消?所以他请求不做这个官算了。后来,经专家审定的结果,认为“忠”、“中”可不算是一个字,这个官可以做,于是贾曾才放心了。唐朝又有一个人,是短命的诗人李贺,他的爸爸叫“李晋肃”。当时就有老夫子们指出,李贺这个小子,一辈子都不可考“进土”,因为“晋”、“进”同一个声音,李贺该避他父亲的讳!有一个古人叫田登,他做一个州官。他大概是一个老夫子,看到皇帝们的讳来讳去,怪过瘾的,因此他也想找个对象讳他一讳。正好正月十五号灯节到了,灯节时候习惯,是准点灯三天。可是田登认为“灯”字触犯了他的名字“登”,于是贴布告,只说“放火三日”而不说“点灯三日”。后来老百姓讽刺他,造了一句话,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清朝初年,一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将军吴三桂,他在中国西南称王,为了避讳,特地把西南的“桂林”,改为“建林”。又因为他那被李自成杀掉的父亲叫“吴襄”,所以也得找个地方来做避讳的对象。找来找去,找到个湖北的襄阳,于是就飞缀直奔襄阳,改名叫汉南府。清朝因为是满洲人统治中国,满洲人在中国历史上,是所谓“夷”、“狄”、“胡虏”,这些称呼,都有轻视的意思的。到了满洲人做皇帝,这种轻视,自然不能再来了,所以古书的字,都一一改了。像“夷”字改成了“彝”字,“狄”字改成了“敌”字,“虏”字改成了“卤”字,都是避讳的例子。此外,还有一些避讳的例子,也很有趣:孔夫子是中国人最尊敬的大偶像,所以关于他的避讳,也就更精采。孔夫子的名字叫“孔丘”,宋朝时候,政府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不准念成“丘”字,该念成“某”字,才算尊敬,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所以你看书的时候,要带一支红笔,才不违法)。又在清朝的时候,由政府会议决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还有些避讳的原因,是因为家族的缘故。例如中国最有名的史学家,《史记》一书的作者司马迁,他因为他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在他写的《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都不得同意,一律改了个名儿。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跟他学,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郭太”了;叫“郑秦”的,也变为“郑太”了。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又如“宋朝”的老苏家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今天一本书中,在序的地方有人用“序”字,有人用“小引”、“引言”或“叙”字,就是由于被老苏家的家讳暗摆一道的缘故。避讳有的也不全是为了尊敬,有的因为厌恶或怀恨,这是例外的讳,也构成了避一避的理由。例如唐朝的肃宗最恨叛变的将军安禄山,所以,凡是郡县中有“安”字的,他都给改了,比如“安定”改变“保定”;“安化”改为“顺化”;“安静”改为“保静”,都是由于同一个理由。明朝的世宗最恨“夷狄”,竟恨到不愿意看“夷狄”这两个字的程度,你说恨得多厉害!所以凡是写到“夷狄”这两个字的时候,都要写得特别小,愈小愈好,因为写得小了,皇帝才高兴。清朝时候一个人叫“王国钧”,考试成绩很好,正要被派个官儿做,可是被西太后见到了他的名字,不见到不要紧,一见到太后就气起来,太后说:“王国钧”三个字的音,正好是“亡国君”,是指亡国的皇帝,这种人,这种名字,还能要他做官吗?于是,可怜的“王国钧”,由于他爸爸没把他的名字取好,竟闹得断送了前程。这些都是因为厌恶或怀恨的缘故,造成的心理忌讳。避讳这套想起来实在没有什么道理的习惯,在世界上,可说是中国独有的坏习惯,自找麻烦的坏习惯。我们再反看外国,外国正好和中国相反,洋鬼子们觉得,尊敬一个人,最好的尊敬法子,不是不敢提他的名字,而是偏偏要提他。洋鬼子尊敬华盛顿,特别把美国国都叫做“华盛顿”,大家你叫我叫老头子叫小孩子叫,丝毫没有觉得该“避”什么“讳”,同时觉得,这是对华盛顿最大的恭敬和纪念。洋鬼子尊敬一个人,常常把自己儿子的名字,起名跟他所尊敬的人一样,在中国人看起来,这简直大逆不道!例如你姓张,你尊敬孔夫子、孔丘,而把自己的儿子叫“张丘”,你这样做,若在中国古代,不挨揍才怪;不但挨揍,并且还要坐牢呢!那时候的“张丘”,不但不能叫“张丘”,恐怕得叫“张囚”了,不,不对,也不能叫“张囚”,因为“囚”与“丘”同一个声音,要避讳!中国在走入二十世纪以后,慢慢的,也学会了用一个尊敬的人的名字了,也慢慢知道这并不是不可以的事了。“中山县”、“立煌县”、“罗斯福路”、“麦克阿瑟公路”等等,都是这种转变的证明。时代毕竟是进步的,中国也不知不觉的在进步。在进步过程中,一切落伍的旧习惯,都必须被抛弃。在没有忌讳的新时代里,一切旧的忌讳,都将是历史的陈迹。让我们了解它,可是不要再复兴它。中国古代帝王的避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比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作“征”了。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汉武帝叫刘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蒯通”。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媾、购、遘……避讳的字达五十多个!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在古代人们为什么不能跟皇帝同姓?如果同姓是不是要改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不是不能同姓,是不能同名,因为皇帝地位尊贵,要避讳,像清朝的雍正皇帝他的名是胤,他的兄弟们都是取名为胤,后来他当皇帝后,他的兄弟们都被改成允。不仅是皇帝的名要避讳,只要是当官的也要避讳,还有父亲母亲的名字也要避讳,红楼梦里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林黛玉只要看到敏字,她都念成密。扩展资料:1、避讳是中国封

  • 古代皇帝必须要求臣民避讳他的名字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的对象

  • 古代的一些帝王和达官贵人为什么不喜欢一些名词中有他们名字中的字?比如观世音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显示他的尊贵啊。比如你不能直呼你父亲的名字吧!另外如果允许随便写,那么在这个字后面写上骂人的话,指桑骂槐,冷嘲热讽怎么办?所以就下令禁止使用。没有观音,都是神话故事,虚构的

  • 战国策有个典故大概叫什么摘帽绝樱,描述一位国君晚宴群臣,并带上宫内的妻妾作陪,突然一阵大风把烛光全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绝樱会又名:绝缨大会。话说楚庄平息内乱,乃举行庆功宴,文武百官饮至天黑,楚庄意犹未尽,召妃子来为众将斟酒,突遇狂风袭来,烛火皆灭,一将趁黑拉妃衣袖,此妃挣脱,顺手摘得此将帽顶之樱,并告之楚庄,楚庄一听,曰:不急点灯,众将摘帽痛饮,务必尽兴。灯亮,竟不知戏妃之将为谁,其后此将于一战中身先士卒,立下大功

  • 古代老百姓不能和皇帝一个姓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能一个姓,但是所有人的名字不能含有和皇帝名字一样的字或者一样读音的字,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主动的避讳。明朝的时候朱元璋认了许多的义子,后来在称帝后,都赐姓朱,可见在姓方面是不需要避讳的。比如: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

  • 关于中国古代帝王的一些事儿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这个称号无比尊贵,但是作臣子的却不可以直接这样称皇帝,一定要用别称。于是在不同对像和不同场合中,臣民对皇帝便有了许多种别称。常见的有:陛下、万岁、天子、九五之尊。此外还有“上”、“圣人”、“县官”、“官里”、“宅家”(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官家、大家、天家、国家、六龙、飞龙、车驾

  • 急~皇上命百官摘去帽缨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楚庄王,绝缨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庄王问鼎”说的都是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叛乱,班师回朝,在宫内大摆筵席。庄王下令群臣可以尽情畅饮。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庄王让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

  • 我想知道古代皇帝的帽子前的垂珠有什么说法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礼记玉藻》中记载: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龙卷是乡有龙纹的衮服;玉藻是将玉珠穿在五色丝线上做成的垂饰,也叫垂旒。天子所戴的冕版上前后各悬挂12串玉旒,每串玉旒上穿有12颗玉石,共长12寸。周代的玉旒是用红、白、苍(深蓝色)、黄、黑这五种颜色的玉石互相间隔穿成的,汉代以后的玉旒就全部使用

  • 古代环境保护树木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古时不可以随意砍伐树木。在早期,无主的树木是可以砍伐的。但到了西周的周厉王,宣布把一切山林水泽收归国有,不准老百姓染指。本来,君王名义上是国家一切的所有者,但百姓樵采渔猎是不受限制的,因此,周厉王的政策使人民非常不满,在其被推翻后废止。两百年后,改革家管仲率先在齐国实现山林川泽专利,把山林水泽收为国

  • 历代皇帝帽子上的垂珠遮目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古籍上说古代的皇帝在参加不同的典礼时,是须要穿上不同的服饰。在参加最隆重的典礼上所使用的皇冠,称为「冕」,它的形状就像我们今天见到的大学毕业帽,不过冕上的布板是长方形而非正方形,前后两端各缀珍珠十二串。这种珍珠是一种很有趣的道具,它们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极不舒服,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