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既不忠于汉庭和汉献帝,也不忠于曹操,他只忠于自己的名利和人生抱负。荀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为曹操制定和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及军事路线,同时,在战略上曾多次为曹操修正战略方针;战术方面在吕布叛乱时保全了兖州三城,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用出宛、叶而间行轻进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策略而备受曹操赞赏;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可以说荀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多个方面均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传》),可见荀在曹操的心目中作用和地位都是没有几个人是可以比拟的。
然而,由于在曹操准备封公,加九锡的时候,荀站出来反对,遭到曹操猜忌,并送他一个空的食盒,最后忧惧而死。
于是,问题就来了。很多人甚至认为荀一直忠于汉献帝,从来都没有忠于过曹操,他之所以竭尽所能地帮助曹操,是想要通过曹操达到帮助汉家平定叛乱,让汉献帝重新执掌天下的目的。后来,随着曹魏越做越大,曹操想要取代汉献帝独掌天下意图或野心越来越明显,荀站出来反对也是必然。
这种说法乍一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推敲可以发现是漏洞百出,很难自圆其说的。
第一,荀投奔的是曹操,也一直在为曹操做事,但说他忠于曹操很勉强。荀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当初是为了避难,才带着家人来到冀州的,袁绍知道后特意上门拜访,并把他引为上宾,单从这一点说袁绍对于荀有“知遇”之恩,但是,交往之后,荀认为袁绍虽有“兵势”,却没有大气魄干不了大事,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就转而投到了曹操麾下。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在那个汉庭岌岌可危,群雄并起的乱世当中,可以说荀离开袁绍转投曹操,正是看中了曹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雄才大略以及曹氏这棵可以展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目标的“良木”。
因此,荀尽职尽责地为曹操出谋划策和招揽各方面人才,与其说忠于曹操,倒不如说他是把曹氏看作可以匡扶天下维护社会秩序的“正义”力量和实现自身抱负地方来维护与经营。
因此,尽管荀也曾极力劝说曹操迎回汉献帝,但更像是在维护曹氏这棵可以实现自身价值与抱负的“木”,做做表面文章,为“奉天子以令不臣”正名,看不出有多少真心。
第二,荀在曹操和汉献帝发生冲突时,从来不闻不问,说他忠于汉献帝更是讲不通。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当时天下之人可以说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刚刚解决专权的董卓,又冒出个曹操来把持朝政,汉献帝更是极度地不满,导致汉献帝和曹操之间时常发生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汉献帝联合董承想要把曹操拿下,被曹操发现后,曹操对董承一家痛下杀手,已经完全超出了朝臣争斗的范围。
荀作为曹操身边最亲近的谋臣是有规劝职责的,但荀不仅没有及时进行劝阻,总是对事态的发展不闻不问,甚至始终没有站出来为汉献帝说过一句话,所以说荀忠于朝廷,忠于汉献帝更加讲不通,立不住脚。
第三,荀需要的是一个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抱负的平台,忠不忠于谁无所谓。荀有“王佐之才”,是一个可以匡扶明主夺取天下的谋士,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帮助诸侯打天下的谋臣,而不是帮助汉庭实现“中兴”的重臣。因此,不管你是曹操,黄操还是什么张操牛操,只要你能够给予他一个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抱负的平台就行。
话说到这儿,对于荀为什么曾经竭心尽力出谋划策与招揽各方面人才帮助曹操做强做大实现“霸权”王业,而在曹操准备封公,加九锡的时候,又站出来反对,就可以理解了。
或许荀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但就他的个人性格使然以及他的历史“表现”而言,荀既不忠于汉庭和汉献帝,也不忠于曹操,他只忠于自己的名利和人生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