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在传统社会,用伦理来解释权力的合法性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皇帝和统一都不是从来就有的东西,一开始人们无从理解它的合法性,不能建立心理认同。何况第一个皇帝就和暴政联系在一起。那我们为什么要皇帝?
这时儒家帮着解决了问题,《礼记》说: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像看待父亲那样看待君主。这样皇帝就不再是个凛然的权威,而是个父家长的象征。用伦理角色带入政治想象,用伦理原则解释政治权力。从而获得了一个合法的权威形象,为皇帝解决了心理认同的难题。
所以皇帝必须成为伦理的表率与捍卫者,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基本的一致性。这也使中国在意识形态的类型上走上了与西方(一神教)不同的道路……
对于一个2000年前的超大规模国家来说,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么?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江巨孝”江革?
历史上有两个叫"江革"的人物(名字很现代)一位是南朝江革,但是,他的父母分别在他九岁和十六岁时失去,与"巨孝"关系不大。
另一个是东汉初年即汉光武帝刘秀时候,一个叫江革的大孝子。他幼时失怙,与母亲相依为命,成年时由于王莽纂位,倒行逆施,引起赤肩、绿林农民起义,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为了活命,江革着老母加入逃难人中,风餐露宿,寒交迫,而且面临兵、匪的威胁、勒索!
苦呵!封建社会的人民面临的是生存的危机。
当这时,没有一点办法的江革只能跪下流吐露实情:"军爷,小人乃山东淄博人氏,兵荒马乱,实在活不下去了,只有着母亲逃命,一路上与母亲相依为命,我如果有三长两短、母亲必死无疑,求各位大爷打个让手,放我娘俩一条生路"。
兵、匪也不忍心蚊子脚杆上刮油,手一挥:去吧。
他后来逃到江苏下邳,打零工供养母。也许孝心感天动地,经过自己的奋斗,终于官至"谏议大夫,列为二十四孝典型之一的"行佣供母"。
点评:百善孝为先。中华典籍中庸》提倡"智、仁、勇"。
论语》主张"温、良、恭、俭、让"。
分别为"三达德"和"五德"。
这是儒家提倡的德。
江革有智慧,有仁爱,有勇气践行智、仁,所以有百善孝为先的实。
而"五德"中,温和可以导致心情平安宁静,善良仁慈、诚恳恭敬;节俭勤劳;谦虚礼让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于是江革的命运终于得到转机。
这是菩萨的风范,红尘众生的一株白莲,难能可贵而垂范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