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大乱之后,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为了鼓励百姓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恢复了被废弃达数百年之久的“籍田”仪式。所谓“籍田”,是指在春耕开始时,国君亲自下田,手执农具,牵引耕牛,象征性表示自己在耕作,鼓励百姓重视发展农业。《旧唐书》上记载,贞观三年正月,唐太宗率文武百官祭祀后稷(传说中的农神,周朝的始祖),然后手执农具,下田耕种,百姓围观者甚多,莫不感到惊奇、兴奋。太宗此举,具有提倡举国上下尽力农耕的作用。太宗为了鼓励农耕,在宫苑里亲自种了三亩多庄稼,按时下田除草耕耘。他虽然日理万机处理国事,仍然抽时间农耕,这就不仅仅是“籍田”仪式了,这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太宗是文武兼资的帝王,却不是种田高手。他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田,到头来的收获,只有农民半亩地的收成,而自己已感到劳累不堪。为此他深有感触的对劝课农桑的官员说:“农夫实在太辛苦了,最近听说每斗米才值四钱,我深感忧虑,担心那些没有远见之人,看到无利可图,不愿吃苦耕田。倘若放松农耕,遇到水旱灾荒,又要受饥挨饿。你们要派官员到田头垄间去,劝勉农人发展农桑,不能有丝毫懈怠。而且告诫州县官吏,下乡巡视,绝不许农人迎送,破费款待,否则不如不去”。唐太宗通过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感受到务农的艰辛,由此体会到百姓的疾苦,主张发展农桑,制止官吏扰民,这对于高居九重深宫的帝王而言,是非常罕见而高贵的品德。太宗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生疾苦。若遇天灾水旱,他忧心如焚,祈祷上苍为民求命,甚至表示以身殉天,免除百姓灾害。他亲自吞蝗一事,催人泪下,感动天下臣民。故事发生在贞观二年,长安一带久旱无雨,田地龟裂,庄稼难种。百姓挑水抗旱,历尽艰辛,好不容易播下谷种,经过精心护育,终于丰收在望。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蝗灾又起。漫天蝗虫转瞬间将田中庄稼饱食殆尽,农人放声大哭,整个长安城陷入惊恐不安之中。唐太宗接到地方官员的奏报之后,迫不及待的视看自己所种之田,只见蝗虫结队,从天而降,争相咬食庄稼以致颗粒不留。唐太宗见此惨状,悲从心生,珠泪长滚,亲自率左右随从捕捉蝗虫。他捉了几个蝗虫捏在手里,长跪在地,向上天祷告说:“百姓依靠谷物维持生命,你竟然吃掉谷物,这是残害百姓啊!如果上天降此蝗灾,是因为百姓有过而大加惩罚的话,那就请上天收回蝗灾,惩罚我一人。因为我是庶民的君王,百姓有过,全是我一人的罪责。如果说,你这蝗虫是代表上天惩罚下民而有灵性的话,那就吃掉我的心,让我死去,为民赎罪,千万不要再残害百姓了。”祷告完毕,太宗张嘴就要吞蝗。左右随从一见太宗真要吞吃蝗虫,既为太宗爱民之心所感动,又为太宗的健康担心,一起跪倒在地,请太宗千万不要这样做。太宗毅然说道:“我本来就希望上天将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生什么病呢?”不顾左右苦苦相劝,一口将手中蝗虫吞入腹内,然后起驾回宫。说来也真是神奇,太宗吞蝗后,不但没有生病,反而神清气爽,更加健康,而京师一带的蝗灾也就此消失,百姓们无不拍手相庆,感谢太宗的盛德。
更多文章
历史上善于纳谏的皇帝有哪几个?他们都有些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康熙。李世民。康熙晚年,传位的时候,康熙听张廷玉和方苞的话,传位于四阿哥,并且那个时候康熙问他们为何老八
关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1、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独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力大无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用语粗俗,根本没有王者风范。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
帝尧凿井这个故事讲了帝王尧什么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尧帝凿井》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国古代一位帝王尧关心老百姓生活的故事。课文围绕“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这句话来写的。这是一个传说故事:尧非常关心老百姓,看到人们饮水困难十分着急,他仔细观察,从蚂蚁身上得到启示,找到了水源,指导人们凿井取水,为民造福,从而解决了百姓用水问题,说明尧帝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历史上有什么依法治国的例子????急!!!!!!!!!!!!!!!!!!!!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孟子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师表里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
古代的君王明明看不起平民,为何还要假意和平民打好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君王并不一定就是看不起平民的,而民生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本,君王自然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才想跟平民打好关系。君王虽然高高在上,看起来不会亲近任何人,但是事实上真正关心江山社稷,关心天下苍生的君王才有资格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而君王的爱也不再是小众的爱,他们的爱往往容纳万千,
在古代,关于劝谏都有哪些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1、李斯《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接下来又从地
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宋孝宗,明孝宗,汉文帝等等。赵(shèn),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生于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公元1127年11月27日,崩于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明孝宗朱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
大克鼎有哪些历史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周穆王死后,儿子扈即位,是为共王(也作恭王),他之后的王位更迭,《史记》仅用了短短数言:“共王崩,子懿王立。……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比起前期的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着墨太少,尤其是懿王去世后,继位的不是懿王太子燮(即后来的夷王),而是恭王的弟弟、懿王的
古代皇帝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注释: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南北朝时,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朝廷,当上了文宣帝。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肆意杀戮元帝的近亲,这使得大臣元景安感到十分惶恐。为了保全性命,他串联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直言进谏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