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关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535 更新时间:2024/1/23 13:18:57

1、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独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力大无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

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用语粗俗,根本没有王者风范。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侯,杀死各路义军的总统帅楚怀王。对民众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朝士兵都杀得一个不剩。

对谋士的建议充耳不闻,刚愎自用。反而刘邦从小和平民生活,爱惜民力,对人宽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对投降士兵愿意留下的收编,不愿意的就让他们回乡下,十分受人爱戴。

最终项羽因为残暴不仁而众叛亲离,而刘邦则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拥护,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虽然刘邦多次失败,但是仍然不断收到群众的支持所以能够不断的反扑。

然而项羽在被刘邦打败以后,就众叛亲离,所有的军队在一夜之间都离他而去,最后被刘邦彻底打败,被迫自杀。而刘邦因为得到全国人民爱戴而最终登基称帝,开创了统治中国长达412年的汉朝。

2、三国时期隶属于蜀汉政权的南中地区,包括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古称“夷越之地”。由于东汉统治者的“赋敛烦扰”,激起了南中各族人民的反抗,残酷的镇压使得人民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

而一部分少数民族奴隶主和汉族豪强地主,时刻都在寻机激化矛盾,以便达到他们割据白雄的目的。由于上层分子雍闽、孟获等的造谣和煽动宣传,不少人受骗加入叛军,叛乱几乎遍及整个南中地区。

公元225年3月。经过近两年的“闭关息民”,在把内政外交各方面安排好后,诸葛亮感到出兵平定南中叛乱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自统领大军南下平叛。诸葛亮采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来平定南中之乱。

诸葛亮采取反间计杀了叛乱首领雍闽、朱褒,全歼高定部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开始征讨孟获。孟获收雍闽等人的余部,继续与蜀军对峙。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在南中为“夷汉所服”,是当地一位很有影响和威望的人物。

诸葛亮决定收服孟获,然后使他从心里臣服蜀汉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中造成影响,以便长期稳定南中局势。孟获在蜀汉大军到来时,聚集三洞元帅讨论,后派三位洞帅各领兵5万,分左、中、右三路来迎战。

诸葛亮用激将法,使赵云、魏延两位老将军杀奔敌军营寨,大败蛮兵,斩了敌军中路元帅,左方两路敌军元帅从山路逃跑时被埋伏的蜀军擒获。诸葛亮命人解去两位洞主元帅的绳索,赐给酒食衣服,让两人各自归去。

孟获闻知兵败,大怒,遂率兵进发。诸葛亮使王平诈败,引诱孟获军进入埋伏圈。孟获见蜀军旌旗四起,队伍杂乱,即生轻敌之意,驱兵追击王平。正追杀时,蜀将张嶷、张翼两路兵马突然杀出,截断后路。

王平领兵杀回,赵云、魏延从两侧夹击,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诸葛亮让人解去被俘蛮兵的捆绑,安抚说:“你们都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蛊惑。今受惊吓了。我想你们的家人一定倚门而望,我今天全放你们回去,以安各自家人之心。”

蛮兵深感其恩,哭着拜谢归家。诸葛亮对孟获不杀不辱,反而加以款待,让他观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孟获并未服气,声称自己是因为未知虚实而中了埋伏,并说再战必胜。诸葛亮便笑着放他回去,让他整顿军马再来交锋。结果孟获又一次兵败被捉。

可是他还是不服气,于是诸葛亮又把他放回去。就这样,一捉—放,前后共七次。孟获第七次被捉住的时候,诸葛亮微笑着说要放他回去,这时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返矣。”

3、春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而托起这一代霸业的高人则是名相管仲。知人之外尚须善用之,否则必不成大业。齐桓公能委管仲以立国之大任,可以说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君主。在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时,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他本身才能禀赋所决定的。

齐桓公之贤,在于能将治国大任交付给管仲。而从管仲的立场看来,齐桓公的确需要他煞费苦心,才能由一个平庸之君,摇身一变,成为天下之霸主。他曾经用尽方法来开导桓公,使他具备霸者的风范与能力。

这种君主教育,往往是良相所不可缺少的能力。管仲在刚开始的时候,虽然被任用为相,却始终不得人心。为了使国政上轨道,得到全国上下的支持,就想方设法博得齐桓公的青睐和众人的信赖。管仲任职不久,有一天,桓公与他交谈,桓公问他:“现如今,国政怎么样?”

管仲答道:“小臣出身贫寒,没有办法让名门豪族听顺于我。”桓公听罢,即刻封他为“上卿”。过了一段时期,国政依然如此,桓公便再度召来管仲,问道:“我已经封你为上卿,但是国家仍无发展,理由何在?”管仲答道:“微臣贫无立锥之地,如何驱使富豪之家?”

于是,桓公把一年的国税收入赐给了他。又过了一段时期,国政仍然未见起色,桓公心急如焚,又问管仲:“我已经屡次依你所愿,国政却依然如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管仲答道:“君主您还不完全信任我,我不可能控制您身边的人。”

桓公听了,就在他的名号上加了一个“父”字,要求国人皆称仲父,不得称其名夷吾。有事,先告知仲父,再秉明君主。管仲得到身份、财产、称号之后,便无后顾之忧,立即大力推展国政,使齐国国力大增。同时,也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对桓公施以机会教育。

一次,桓公去打猎,在追逐一只鹿,不知不觉深入一片荒山之中。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溪谷,溪谷前站着一位老者,桓公便上前问道:“请问此溪谷为何名?”“愚者之谷。”老者恭敬地回答。桓公觉得这个名字奇怪,便问其原因:“前辈看起来聪明得很,怎么会是愚者呢?”

“我曾经养了一头母牛,它生下小牛之后,我就卖了这匹小牛,买一匹马回来。这时,遇到一个恶徒,他认为母牛绝不可能生出小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我的小马夺走了。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就称我为愚者,我经常来这山谷,所以称它为愚者之谷。”

桓公感到很吃惊,心中暗自想道:“自己买来一匹马,居然任人夺走,真是愚者。”于是第二天便将此事告诉给管仲。谁知管仲听了,立刻整其衣冠,正襟而拜,随后说:“此乃臣之错。为天子时,有名相咎繇辅佐,如果是那个时候,绝对不会有人抢那位老者的小马。

即使真有这种不肖之徒,只要政治能上轨道,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那位老者深知我国政治腐败,无清廉之官,无奈才会忍受邻人的嘲笑。我们必须立刻改革朝政,否则是不能使百姓信服的。”通过这件事,管仲趁机给桓公上了一课,使桓公能耳濡目染,明白为君应有的作为。

又过了一段时间,桓公对管仲抱怨说:“本国地域不广,资源贫乏,众多朝臣奢靡无度,寡人很想根除臣下浮华之风,不知你意下如何?”管仲答道:“难得君主能想到。依臣所闻,下臣的衣食车行,都是以君王为模仿对象。

如今大王吃的是上等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难免臣下会如此。大王若想根除臣下的奢侈之风,必须以身作则才行。”后来,桓公就改穿朴素的朝服上朝听政,这样不到一年,齐国的风气一新,奢靡之风从此销声匿迹。

有一天,齐桓公召管仲前来,问道:“那些亡国之君,到底犯了些什么错误,以至于连国家都亡了呢?”管仲答道:“那些亡国之君,只是一味地充实自己的库藏,搜刮百姓的财产,而且四处征讨,企图夺他人的领土,根本不知怎样取得其他诸侯的支持;只会不断加重赋税,完全不知道如何赢得民心。

他们老是事后急于求得他人的支持而未果,又不肯承认错误,只会一味责怪他人。这就是他们的三种过错。如果犯了其中之一,便会丧失领土,犯了全部的话,就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实说起来,他们也不想使国家亡在自己手上,只是由于不懂得为君之道,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泥淖之中,而难以自拔的。”

管仲经常找机会对君主施以教育,而齐桓公也能虚心接受,努力实践。桓公一直都很信任管仲。桓公能够如此虚心学习,实在需要有相当的克己功夫。也就是因为桓公能有如此的心胸,才能最后登上霸主的地位。

4、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

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5、汤又名成汤,甲骨文中称为太乙,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商的首领。夏王朝历经四百多年,到公元前16世纪,夏即位,但夏桀非常残暴,大肆压迫百姓,还大兴土木,用于建造宫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

成汤决心灭夏,先后灭掉附近几个部落,暗地里不断扩展势力。汤的势力发展起来了,但却没有引起夏桀的注意。成汤妻子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叫伊尹,汤发现伊尹与其他奴隶不一样,汤与其交谈后才知,伊尹是有装扮陪嫁奴隶来找汤的。

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于是,汤把伊尹提为助手。成汤根据伊尹的建议,他突然停止了对夏桀的朝贡,以试探夏桀的反应。果不其然,夏桀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紧让商汤向夏桀请罪,并恢复了朝贡。

一年之后,夷族中大部分部落忍受不了夏桀的压榨,纷纷叛离夏朝,伊尹一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大举进攻夏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作了誓师动员,他历数夏桀的种种罪状,说明自己是替天行道,号召各部勇敢作战,以消灭夏桀的黑暗统治。

他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天的旨意是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兵临城下,夏桀再也顾不上寻欢作乐,他连忙召集军队,设下一道道的防线,试图阻止商汤的进攻。

但是,由于夏桀长期以来的荒淫无度,压榨百姓,使得他不得人心,军队军心涣散,根本无法作出有效的抵抗。夏桀只得带着军队退回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大战一场,夏桀的军队被打败。鸣条之战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县西南),被汤截住,最后流放在南巢,一直至死。

看那国人鼓捣出来的铺天盖地的帝王电视剧,不论情节如何,总要贯穿一个千篇一律的主题,即“得民心者的天下”。如果是古代的帝王还活着,听这拍马屁的腔,肯定会高兴。推翻帝制已经一百年了,按说现在的观众和古代帝王,谁也八竿子打不着,不知为啥还专门喜好这一口?如果是观众们真心喜欢,恐怕是有病不轻;如果是观众们根本就不喜欢,则恐怕是观众的意志被编剧、导演了。古代的帝王之所以得天下,除了正常世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金戈铁马,战场上抢来,一种是刀光斧影,阴谋中夺来。不管怎么得的,只要是得了,有了专制的资格,都不外乎“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但是又都需要有个“奉天承运”的名分,于是就少不了由孔儒们编一套包治百病式的鬼话,吹一通万能钥匙式“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喇叭。“民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呢?先看看前一种得天下的刘邦吧。在鸿门宴上,若不是西楚霸王项羽念一点儿昔日故旧之情,不忍心听范曾那手足相残的诡计,恐怕要坐天下还轮不着他的份儿!偏偏是刘邦超凡脱俗地善于运筹,生生地把那项羽的叔叔弄成了自己的儿女亲家,而后又生生地骗得那惯于用兵的韩信的生死相许。有人说,这就叫得民心。那么请问,韩信被冤杀时发出的“狡兔死,走狗烹”哀鸣,是不是也算得民心?原来“民心”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给个尿泡逗你玩儿,行看不行吃,要吃掉脑袋。岂不是绝妙讽刺?再看看后一种得天下的赵匡胤、赵光义兄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位在兄;刀光斧影,黄袍加身,篡位在弟。按儒家思想本来都是大逆不道的。生米做成熟饭了,儒家思想嘛,理就不这样说了。忠啊义啊,最终解释权全由现实中的专制统治者来决定,作为“中华文明精华”的儒家思想就是这样媚权!依此逻辑,要想“得民心”,非得无所不用其极不可。依此逻辑,那些失败“寇”们啊,全不是不“得民心”,只是尚有或多或少的良心未泯罢了。这种颠倒黑白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高调,唱了又唱,不亦悲乎?说句实话吧,古代帝王之所以能成为帝王,无一例外都是崇尚暴力的;凡崇尚暴力的没有一个是真心“鸟”那孔儒之教的。暴力是啥?是军队。统治权的根本是啥?是兵权。因为战争说到底,一方面靠实力,一方面靠运筹。《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只要合军事规律地办事,诈而狠,就能胜,这和“得民心”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的两回事。至于宫中故事和战场是同一性质的,所以,只以胜败论英雄,免费给所有胜利者无一例外地颁发“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光芒四射的大勋章,实在是无趣的事,除了有私心地换取一杯羹以外,恐怕就是自我多情地犯贱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帝尧凿井这个故事讲了帝王尧什么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尧帝凿井》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国古代一位帝王尧关心老百姓生活的故事。课文围绕“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这句话来写的。这是一个传说故事:尧非常关心老百姓,看到人们饮水困难十分着急,他仔细观察,从蚂蚁身上得到启示,找到了水源,指导人们凿井取水,为民造福,从而解决了百姓用水问题,说明尧帝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 历史上有什么依法治国的例子????急!!!!!!!!!!!!!!!!!!!!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孟子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师表里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

  • 古代的君王明明看不起平民,为何还要假意和平民打好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君王并不一定就是看不起平民的,而民生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本,君王自然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才想跟平民打好关系。君王虽然高高在上,看起来不会亲近任何人,但是事实上真正关心江山社稷,关心天下苍生的君王才有资格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而君王的爱也不再是小众的爱,他们的爱往往容纳万千,

  • 在古代,关于劝谏都有哪些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1、李斯《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接下来又从地

  • 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宋孝宗,明孝宗,汉文帝等等。赵(shèn),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生于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公元1127年11月27日,崩于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明孝宗朱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

  • 大克鼎有哪些历史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周穆王死后,儿子扈即位,是为共王(也作恭王),他之后的王位更迭,《史记》仅用了短短数言:“共王崩,子懿王立。……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比起前期的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着墨太少,尤其是懿王去世后,继位的不是懿王太子燮(即后来的夷王),而是恭王的弟弟、懿王的

  • 古代皇帝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注释: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南北朝时,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朝廷,当上了文宣帝。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肆意杀戮元帝的近亲,这使得大臣元景安感到十分惶恐。为了保全性命,他串联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

  •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直言进谏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

  • 与皇帝有关的成语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金屋藏娇_成语解释【拼音】:jīnwūcángjiāo【释义】: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讳疾忌医中的君王是蔡桓公讳疾忌医[拼音]huìjíjì

  • 古代名人对老百姓有益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和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