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李建成身边第一贤人,幸遇李世民这样惜才如命的明君,义释魏征,纳为己用,委以重任。两人为安天下,上演了犯颜直谏和虚心纳谏“的春秋大戏而载入史册。
魏征以前效忠于李建成,是一个集团的忠诚干将。而后来能为李世民直抒己见,是一个朝廷的贤良忠臣。两人相辅相成,珠联璧合。
李世民心胸宽广,以社稷为重。有几次魏征直谏,连李世民都难以忍受,回到宫里还气呼呼得:宰了,宰了,连本皇也敢顶撞!庆幸他有个好内贤,长孙皇后恭喜他有个好忠臣,青史留英名!才使李世民转嗔为喜。
李世民善于总结历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李世民雄才大略,以魏征为镜,可以知得失,造就了一代明君,也造就了一代贤相,才开创了国强民富的鼎盛时代“贞观之治“,千古留芳!
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请问这句话出自哪个朝代,讲的是什么故事?
这句话出自东汉初年的马援。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称帝,沿用西汉国号“汉”,史称“东汉”。
刘秀称帝时,天下割据势力还有的没有平定。公孙述盘踞四川称帝,割据在甘肃一带的隗(wei)嚣面临着公孙述和刘秀两方面攻打的压力,他选择投靠谁成了他思考的问题。于是,他派马援分别出使成都和洛阳两个地方,探听虚实。
马援与公孙述是发小,关系很好。马援一路上心情急切想见到自己的好友。当他到成都时,公孙述在大殿上高高在上,旁边戒备森严,以君臣之礼接见了马援。并说请马援留下,可以封他很大的官职,马援感觉自己的好友已经不是以前的面貌了。就拒绝了公孙述的官职离开了。
马援来到洛阳,刘秀只带一个宫人在大殿门口迎接他,而且只是平民打扮,大殿里空荡荡的并无武士守卫。马援就问刘秀:公孙述与我是好友,他见我时还戒备深严。我远道而来,陛下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而不防备呢?
刘秀说:你不是刺客,你只是位说客。两人心领神会哈哈大笑。刘秀说:“让先生奔走于两个皇帝之间,是我的惭愧啊”。
马援谢道:“这个不奇怪,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刘秀赞许他的话,与马援相谈甚欢。并多次接见马援与之交谈。
第二年,马援回去甘肃隗嚣那里复命。告诉隗嚣说:公孙述虽然排场很大,却目光短浅,不懂得招揽人才。刘秀平易近人,心胸宽阔,是前世君主不能相比的。
几年后,刘秀统一了天下,马援被刘秀封伏为“伏波将军”。
在三国时期,这句话更是充分得到验证。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赵云选择刘备,鲁肃选择孙权。包括庞统不被孙权所用,后投靠了刘备。“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充分体现人的自由和人才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