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古代大多帝王的功绩来源于臣子建议,最后受赞扬的却是帝王?

为什么古代大多帝王的功绩来源于臣子建议,最后受赞扬的却是帝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002 更新时间:2024/1/17 12:41:09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就是国家的董事长。国家管理的好,自然是皇帝的功劳,至少说明皇帝识人用人的能力还是比较过关的。

还是先讲两个故事说明一下吧。

话说三国时期,曹操远征北方少数民族之前,有军师认为不是进攻的最佳时机。但曹操却毅然出征,最终虽然冒险获胜,但经过复盘,才发现其实胜出的概率只有50%,只能说是侥幸得胜。然而战争这样的大事却是不能轻易冒险的,因此孙子才说: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回到许昌,曹操奖励了那个提出中肯建议的大臣。

再回头来看第二个故事,说袁绍手上战将如云,谋士如雨,在三国前期也是当世英雄无双。田丰在官渡战前,曾向袁绍建议,目前不是消灭曹操的好时候,还是加强自己的内部建设,鼓励生产,整顿战备,等待时机。结果袁绍不听,最后大败。田丰知道袁绍不能容人,回来必杀他,就自杀了。

格局、胸襟、担当是考察一个领导人很重要的指标。曹操知错改错也认错,然后成就大业,袁绍知错不改错也不认错,最后大败并被消灭。

好的领导人一定不会总想抢夺手下的功劳,因为手下的功劳本身就是领导的正确领导支持的结果,也是领导的功劳。真正强大的领导一定是有功归于臣下,有过必缆于已身。

再回过头,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一下,领导接受赞扬也没什么不妥的。

历史上的国家是皇帝一个人的独资企业,皇帝就是董事长。作为国家唯一的主人,担的是全天下的责任。

范冰冰说:经得起多少诋毁就担得起多少赞美!...当决策失误时,被骂的是皇帝;相应的在决策正确时,被称赞也应该是皇帝。

任何一件事做的好,背后都的皇帝支持的结果。把功劳归于皇帝,说明臣子是比较聪明的,也是人之常情。

最后,我们来看下,那些把功劳归功于自己的人的下场。

官渡之战中,许攸献计帮曹操打败了袁绍。许攸自己认为功高过人,经常在公众场所称曹操小名:阿满,I没有我,你能打下这片江山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马上被曹操爱将许褚给杀掉了。耐人寻味的是事后曹操也只是象征性的惩罚了一下许褚。

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曹操也想杀死许攸,只是碍于面子,不好下手。

笔者以前在一家大型台企工作时,曾有一位上司,工作能力突出,每年业绩很好,成为老板身边的红人。老板经常称他是比亲兄弟还亲的人,但他表示,永远是公司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自己的一切功劳都是老板支持和领导的结果。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人生中总有一些人容易得虚名而处实祸。老板看得起,不一定是好事,容易被其它人攻击。低调实干就可以了,能多赚钱才是硬道理,那些虚假的名声还是不要了。

这个道理永远正确,学会它一生受益。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魏征这样的贤臣会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自己的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是李建成身边第一贤人,幸遇李世民这样惜才如命的明君,义释魏征,纳为己用,委以重任。两人为安天下,上演了犯颜直谏和虚心纳谏“的春秋大戏而载入史册。魏征以前效忠于李建成,是一个集团的忠诚干将。而后来能为李世民直抒己见,是一个朝廷的贤良忠臣。两人相辅相成,珠联璧合。李世民心胸宽广,以社稷为重。有几次魏

  • 蜀汉的黄皓要不要为蜀汉的灭亡负责?为什么大智若愚的刘禅会宠信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章武三年(223年)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外有丞相诸葛亮统军,总理一切军事外交的大事;内有董允、费管理朝政内务的事情。一个还不成熟的孩子,只有天天上朝走走形式,也没有啥事,天天在后宫和众多美女腻歪在一起,时间长了也就够了。有个宦官叫黄皓,善长察言观色,投刘禅的喜好。没事就陪刘禅斗斗蛐

  • 一个古代的美德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

  • 古代陪君王打江山成功后离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

  • 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一、晋阳起兵义宁元年(617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

  • 历史上关于君王兵败在成功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最后果真可以苦尽甘来。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

  • 《左传》这本古代史书,里面有哪些最能让你感到细思极恐、拍案叫绝的“预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左传》预言多为占卜所得。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重耳仙逝,出殡时,棺材竟发牛吼之音,卜人说,“这是国君发布命令,西边将有部队经过我国边境,出兵攻打,必定大捷。”原来掌管郑国都北门的几位秦国将领与秦穆公约好,准备一口吞了郑国。秦在西,郑于东,晋居其中,秦欲袭郑必得途经晋国。同样,对于秦国出兵败局,其老臣

  • 中国古代哪个皇帝对人民最仁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勤政爱民、克己复礼曰“仁”,仁在古代是儒家认为的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普通人能被称为仁已经很不容易,而皇帝被称为仁更加不容易。盖因为普

  • 如何看待古人所说的,亲小人而远贤臣?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大意就是大汉前期之所以兴起,隆盛,长久不衰,就是因为重用了很多的贤良忠臣,处置了一些上窜下跳,不务正业,搬弄是非,只顾自己利益得失的小人;而到了后来,由于皇帝的懦弱无能,启用了一帮小人,在小人的挑拔、唆使

  • 《出师表》是逼宫还是劝戒,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上伐魏前的上表,文中尽叙管理国家之道,畅述了按刘备的遗诏北上伐魏的原因和决心,劝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亲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此表中,尽展其极强的责任心,“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