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汉文帝丞相张苍医生仓公可能是这样了,诗人我不知道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A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详细记述了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仓公的事迹。仓公,又称太仓公,姓淳于名意(前205-前140年),是临淄人,因其做过齐太仓长,管理都城仓库,所以习惯上称他为仓公。仓公师从阳庆,阳庆传他“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他学了三年,给人治病,能预决病人生死,一经投药,无不立愈,因此远近闻名。仓公切脉已臻于神乎其技的程度。如齐侍御史成自述头痛,仓公为他诊脉,诊断为疽症,其病因内发于肠胃之间,因贪酒所致,五日当肿胀,八日时便呕脓而死。果然,成于第八天因呕脓而死。由于求医者众,而仓公又不常在家中,所以,病家常失望而归。日久,求医者开始愤懑异常。就象以上所举医案,由于仓公能预知生死,有的病人就无药可医,病人就责怪仓公不肯医治,以致病人死亡。怨气积久了,终于酿成祸祟。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有有权势之人告发仓公,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仓公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汉初年的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去执行。因此,仓公将被押送到长安受刑。仓公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都去送父亲,相向悲泣。仓公看着五个女儿,长叹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听完父亲的哀叹,十五岁的小女缇萦决定随父进京,一路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一路上父女俩风餐露宿,尝尽人间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长安,仓公被押入狱中。为了营救父亲,缇萦斗胆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请求做奴婢替父赎罪。上书中这样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当朝皇帝是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史书记载,汉文帝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百姓安居,人民乐足。他见到上书后,感其孝诚,免除了仓公的刑罚,同时颁发诏书废除由来已久的残酷的肉刑。诏书是这样写的: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伶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不久,丞相张苍等人根据这个诏书废除了肉刑制定,颁布了新刑法。正是小小女子缇萦的至孝之心而上书救父的美举,促使了肉刑的废除。为此,班固有诗赞缇萦: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缇萦救父也作:缇萦求父)
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记叙了皇帝_______、贤臣_______、诗人_____、医生_____能巧工匠等人的历史故事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记叙了皇帝_______、贤臣_______、诗人_____、医生_____能巧工匠等人的历史故事
- 上一篇:古今中外帝王孝敬父母的故事
- 下一篇:古代孝顺的小故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古今中外帝王孝敬父母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0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
古代历史那个朝代有郑姓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在国外:泰国吞武里帝国,开国皇帝就是郑信大帝,直到现在泰国人民还在纪念他。越南的宾龙国国王和郑阮争霸的郑氏家族以及马六甲首任甲必丹(首领)郑芳扬,算是土皇帝了。在中国:则有囊括云贵的大长和国,有三代皇帝,这是真正有称帝的。还有台湾的明郑政权。范巨卿和张元伯的鸡黍之交汉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
孝文帝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孝文皇帝是指北魏的孝文帝拓拔宏,本姓拓拔,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后,皇族姓也改为元,称元宏。他五岁就当皇帝,原因是他的父亲献文帝拓拔弘常遗世之心,喜欢黄老之术,我觉得这和冯太后威权过盛有关。说起献文帝和孝文帝父子两代皇帝,不能不提冯太后。冯太后实际出身也是显贵,是后燕皇帝冯弘的孙女,后燕国亡后其父在北
历史上哪个皇帝最爱民如子?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历史上哪个皇帝最爱民如子。我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是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故尊之为\天可汗\。唐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太宗亦沿用此称。天可汗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的尊称,太宗皇帝成为了当时天下的共主。唐太宗于隋开皇
最早历史哪个皇帝喝葡萄酒第一个:求解。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大宛列传》: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随后,“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浇地……”可知西汉中期,中原地区的农民已得知葡萄可以酿酒,并将欧亚种葡萄引进中原了。他们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
古代失信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忠诚与失信的约会──古代诚信故事汉朝年间,有一个叫陈实的人。陈实,字仲弓,曾官太丘长。陈实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好评。后来,陈实返回了故里,无官一身轻,当地远近的官员、乡邻村民们却都愿意尊称其为“陈太丘”。有一天上午,陈太丘从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与曾一起供职的朋友意外碰面,毕竟两人也是
哪位皇帝知错就改 具体事例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当然最有名的是李世民也魏征的故事了!有一次,李世民在后宫玩鸟(部下刚刚送来的一只很名贵的鸟),刚好魏征来了,看到皇帝在玩鸟不高兴了,就与他说了很多话。而李世民见魏征来了赶紧把鸟塞进衣袖里,导致最后鸟被憋死了。魏征就说“皇上呀,现在是困难时期,我们应该艰苦奋斗,而不是享乐的时候!”李世民以后也就在也没
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可算是“孝”皇帝之冠。凭什么说刘恒是中国历史上最孝的皇帝呢?刘恒大孝之名并非空穴来风,他扎扎实实做了几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孝事。一、母有病亲奉汤药。刘恒的母亲薄氏本是南方的吴国人,少时有一位叫许负的看相人曾说过她是大贵之命。她的命贵在哪呢?就贵在她与刘邦曾相识后来又生了刘恒,从此虽
古代君王遵守承诺的素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秦朝末年有个楚国义士叫季布,他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说季布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在秦汉之际的战乱中,很多人向季布求助,只要得到季布的承诺,就一定会幸免于难。而季布因为诚信重诺,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拥戴。司马迁写《史记》,专门为季布写了传
古代孝顺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孝顺的小故事有:1、望云思亲唐朝宰相狄仁杰因从小家庭贫困,于是十分刻苦好学。后来官至丞相,也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十分尊敬这位狄阁老。出任宰相后,因同一知府的参军郑崇质,本该奉诏出使边疆,因家里老母体弱多病需人照顾无法脱身,狄阁老便奏请皇上替其出使外疆。在某日巡视时,偶然之间登上太行山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