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和武则天是工作关系,绝不暧昧。唐朝的宰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宰相班子。同时会有好几个宰相在朝。宰相人员的调整也很正常。唐玄宗差不多是三年左右调整。一方面是形势在变,需要不同人才来任职;另一方面也不希望任何人任职时间太长,会产生太大的势力。所以,武则天用过75个宰相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不妥。
她不是独独偏爱狄仁杰,武则天不是一个烂杀之人,对于耿介的大臣她非常尊重。那些直言进谏的大臣,绝大多数是善终的。
武则天,一位女性,能够登基为帝,其遇到的阻力与非议即使是现在都可以感觉到。她当时顶着的压力,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为了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酷吏政治,成了武则天统治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告密、无中生有、打击异己、烂杀、私刑……,没有法制,说打击谁就打击谁。但这只是武则天统治的一段时间,没有来带社会下层的动乱,并也只是针对一部分官僚集团。酷吏,作为武则天手中的棍棒,当他们的功能完成之后,被无情抛弃,没有人获得好下场。
武则天统治主要还是依靠能人。唐高宗通过“废王立武”,沉重打击了关陇贵族在唐初的势力,给更广大的普通人以上升的空间。武则天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任何人通过考试就能为国家所用。盛唐之所以为后世传颂,人人都有上升空间就是其中让人羡慕的一项。武则天为选拔人才所做的努力,也是得到当时士大夫支持的原因。
在用人上,武则天有识人之智、用人之术和容人之量。武则天善于汇聚人才的例子很多。比如,写“为徐敬业讨伐武氏檄”的骆宾王,武则天认为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是宰相们的过失;宋之问的龙门赋诗夺锦袍;推荐狄仁杰的看着都有点窝囊的“唾面自干”娄师德;纠正“冤假错案”顶撞武则天的徐有功;……。对于耿介的大臣,武则天是尊重的,多数是善终的。
武则天对于狄仁杰,更为倚重,称之为“国老”。其实,狄仁杰是两次做宰相,两次也就三年多的时间,第一次还是在酷吏时代差点被杀了。狄仁杰肯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备受后世推崇也是因为他说服武则天让被废的李显回朝以及安排了张柬之做宰相,为恢复李唐做了准备。
武则天重用能臣,不只是狄仁杰一人,武则天的朝堂是能人辈出的。就连开元贤相姚崇、宋、张悦等都是武则天首先发现并任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