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贤臣向皇帝进谏的例子有哪些

古代贤臣向皇帝进谏的例子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758 更新时间:2023/12/20 19:07:17

成功:1李斯《谏逐客书》2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4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5赵普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6耶律齐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失败:1关龙逢夏末忠臣2比干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3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4诸葛亮,赵云进谏刘备不要攻打吴国,失败。5李纲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6韩愈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详细的:敢于进谏的魏征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为什么唐太宗会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呢?这是有原因的。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伍子胥有其父必有其子”,伍子胥的结局竟与其父如此相似。辗转几回终于立足于吴国的伍子胥,同样因自己的直谏而最终被诛。据《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三年,句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先吴未发。。。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於会稽。吴王追而围之”。即将束手就擒的越王勾践,采用范蠡之计,遣大夫种为使,赴吴国假投降,在“吴王将许之”之时,“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子胥的一番慷慨陈词与远见卓识换来的是“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如果说这一次伍子胥只是自己进谏未被采纳的话,及至而来围绕越国的屡次进谏则是其耿直性格再鲜活不过的表现了。《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越王勾践从会稽回国七年后,又“居二年,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句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也。愿王释齐先越’”,对伍子胥的再次进谏,吴王夫差,仍旧“弗听,遂伐齐”。在吴王出兵齐国,“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之时,伍子胥的回答更是直言不讳。对吴王的这次胜利,“子胥曰:王毋喜!”,结果,“王怒”。此后,“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伍子胥的自杀虽没成,但吴王夫差由此却对伍子胥生出了嫌怨之心。对此仍不加小心提防的伍员,等到越国通过“贷粟”一举而进一步试探吴国对越国的警惕性时,终于引来了杀身之祸。《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越大夫种对勾践说,“‘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请贷,吴王欲与,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共谋,谗之王”。发生在伍奢身上因直谏而遭诛杀的悲剧,再次在其子伍子胥身上重演了。“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白公归楚三年而吴诛子胥”(《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杨修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砌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地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为杨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杨修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5岁。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劝谏的故事有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

  • 求"古时劝谏成功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前722-前481),从古巫中又分化出优,优以歌舞、诙谐、作乐、耍杂技等,服侍于帝王左右,娱人而不娱神。优,统称乐人,他们能歌能舞,又能调笑滑稽。擅词令调笑的称俳优;善演奏器乐的称伶优。以服侍国君的特殊条件,优常能在调笑戏谑、隐寓的谈吐中发挥讽谏作用。《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有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 历史上经典劝谏故事有那些?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1。邹忌讽齐王纳谏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3。.触龙说赵太后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的故事5.海瑞上奏疏劝谏嘉靖(棺材都准备好了,死谏)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

  • 古代大臣进谏及君王的事例及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有一次,唐太宗鉴于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下诣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拒诣意而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决,事与汝何干?」魏征回道:「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而猎,明年无兽。中男充军,租赋杂徭下降,更何况兵不贵多而贵精,毋须凑数。」(名言)唐太宗沉吟半晌,下

  • 敢于进谏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

  • 古代君王因所溺而导致身死国灭的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面对重重谜团,考古队已经启动了的古城墙考古工作,有三处城墙正待详细解剖。遥远的春秋古都,今天的天堂苏州,两座城市究竟有何关联,如何承袭,考古终将给出科学的答案。从天鼋图腾的家族南来,到奔跑呼啸的吴人出现,从周章第一次认祖归宗,到寿梦构建吴人的国家,从挂剑君子到雄邦霸主,从兵家至圣到神,从肇建吴都到,

  • 历史上的劝诫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经典劝谏故事: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2,魏征直谏唐太宗。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

  • 古代君王因受他人言语左右而错失良机的失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秦二世注重享乐,起义军都逼近咸阳了,所有奏报都被赵高扣下,皇帝还以为自己的江山一统,升平享乐呢还有隋炀帝,在扬州时奏报全被宇文化及扣下,根本不理会求援的事,与秦二世如出一辙。日本战国执政丰臣秀赖,本来想亲自带兵出去与德川家康一较高下,但他母亲拼命阻拦,怕他出事,结果在大阪城里龟缩不出,错失良机,国破

  • 历史上婉言劝谏人的故事,要简洁的,几句话就行,最好是经典的,除了螳螂捕蝉。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触龙:触龙说赵太后淳于髡:淳于髡婉言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一向喜欢喝酒,常常通宵达旦地纵酒欢乐。淳于髡怕齐威王因酒误事,便借齐威王询问自己酒量之机,婉言劝谏齐威王。淳于髡给齐威王讲述了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酒量的变化,最终归结出酒能乱性、喝酒容易出乱子的结论,以此告诫齐威王凡事都不可走向极端,否则物极必反。齐

  • 古今有名的谏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唐太宗纳谏原文:魏征唐太宗纳谏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即太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