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何给人以“留不住人才”的印象?

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何给人以“留不住人才”的印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65 更新时间:2024/2/29 5:43:23

魏国岂止留不住人才,简直是秦国的人才储备库!秦国能一统天下,都拜魏国无私地奉献了大量顶尖人才所赐。要说魏国不重视人才,还真冤枉了他们,魏国是最早招募人才,进行社会变革的国家之一,一度也是人才“挤挤”。自锐意改革的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孙们,大概嫌这些人涌在魏国太拥挤,一个一个慢慢全被送给敌国,让秦国差点没笑死。

先盘点一下,魏国丢流失了哪些顶尖人才。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张仪、范睢,军事家吴起、孙膑。除了这几位被魏国作死“推走”的人才,还有尉缭子、魏章等一批,在秦国服务的魏国人,还有一个曾经为秦国夺取河西之地的公孙衍。

魏文侯时期,曾经励精图治,用李悝以变法,使魏国脱颖而出。可惜魏文侯之后的国君,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让一个个搅动天下的人才,白白奉送给敌国。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国君昏庸不识人才最典型的就是商鞅的流失。商鞅的才华,早就被公叔痤看出来了。这个公叔痤虽然忠心,但却很自私,生怕商鞅抢了他的位置,一直到自己快要死了,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

魏惠王在位五十一年,亲手把强盛的魏国,一步一步带入万劫不复。魏惠王此人很自以为是,是个嫉妒心极强,能力又很低下的国君。魏国人才流失,在他手上最严重,商鞅就是其中最大的损失。

面对公叔痤的推荐,魏惠王认为公叔痤是病糊涂了,说胡话,怎么可以让商鞅,这么个无名小卒居相位?公叔痤意识到魏惠王不会接受他的建议,又建议魏惠王杀了商鞅,免得被敌国所用,也被魏惠王当屁放了。

结果,商鞅大摇大摆地去了秦国,一个商鞅变法,天翻地覆,改变了中国历史,也让魏惠王悔青了肠子。

由此可见,魏国君臣,对人才都不够重视,根本没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人才识别不是那么容易,面对公叔痤的推荐,作为国君,起码得见个面,考察一下,再试用一下,这不是正常的程序吗?

再看看商鞅到秦国的待遇,商鞅接连两次,把秦孝公差点说睡着了,但还是耐着性子,又给了商鞅第三次见面的机会。两位国君的高下,一目了然。

主上忌讳防范人才如果说不识才是能力不行,还可以原谅,但明知人才就是不用,甚至防范打压,那就是纯粹自掘坟墓了。魏国的三代国君,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都是这样的主。

魏武侯即位后,一改魏文侯的礼贤下士,对吴起这样的人才,采取防范措施,却轻信能力低下的宗亲公叔痤,和田文这样的虚名之士。礼贤下士被抛弃,取而代之的任人以亲。这还不算,魏武侯竟然无视吴起对魏国的贡献,竟然以吴起“出身不够高贵为由”,束之高阁,后来在公叔痤的谗言下,如果不是吴起跑得快,差点被魏武侯杀了。一个军事家,就这样白白送给了楚国。

魏惠王继承了魏武侯的狭隘人才观。其实,在人才流失后,他本来还是有补救的机会,但由于忌讳防范的心理,连补救的机会也丧失了。比如张仪、商鞅都曾经有机会再次回到魏国(张仪已经回到魏国),包括公孙衍在内,魏惠王对他们的使用,都是带着十二分的怀疑。

大概是被坑怕了,魏惠王见到舌辨之士就烦。其实,战国时期,各国人才流动非常频繁,朝秦暮楚太正常了,关键是看国君能不能收住人心。魏惠王显然很不自信,或者说,他根本不认为这些人对他有多大作用,甚至这些人都是心怀叵测的家伙。在这种心态下,谁能被他所用?

政治黑暗埋没人才魏国还有一个很要命的黑洞:亲贵掌权,排挤人才,而且国君就是相信这些心胸狭隘的权贵。

吴起被以公叔痤为首的守旧派排挤,不得已逃往楚国。军事家孙膑受到庞涓迫害,亡命齐国,最终导致庞涓孙膑一死一流失。魏襄王在明知范睢很有才华的情况下,任由魏齐加害范睢,给秦国送去了一个战略家。

魏国的政治黑洞不是一日形成的,魏文侯在位时,虽然振兴了魏国,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更没有把人才建设当成国策,所以人亡政息。

魏武侯虽有攻伐之功,但明显不具有人君的战略高度,也没有人才观念,他只相信宗亲和权贵。由他开始,魏文侯的改革大业逐步废弃,人才环境破坏。

魏惠王更进一步,典型的志大才疏,自以为是,心胸狭窄,鼠目寸光。曾经有个叫卜皮的人,直言不讳说魏惠王是“有过不罪,无功而赏”,既没有识别人才的眼光,还以个人好恶,肆意破坏赏罚制度。

到了魏襄王就更糟糕了,孟子曾经用了一句惊人之语评价他:望之不似人君(一看就不像个君主的样子)!都懒得仔细评价他了。

魏国国君一代不如一代,难怪政治环境越来越糟糕,再多的人才,也是别国的嫁衣。

秦国重视招揽人才魏国的嫁衣,基本送给了秦国。以上所说的顶尖人才,除了孙膑,其余都入秦国彀中,都为秦国的崛起和兼并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秦国何德何能,为何这些人才都愿意投靠呢?原因就是,秦国创造了一个,让人才能发挥才华的公平的大平台,并且形成了可持续的国策。

秦国其实早在秦穆公时期,就非常重视人才引进,“五羊大夫”百里奚就是秦穆公费尽心机,花五张羊皮换来的。

到秦孝公时期,将人才建设提高到战略层面,下达了对秦国影响深远的“求贤令”,并且将这一政策形成国策。秦国不光招募天下人才,还为人才的才能发挥,创造了公平的环境。

这一点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各诸侯国亲贵势力很强大,容不下“外来户”,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就是典型,连本国那些出身低微的人才都留不住,谈何天下人才?

为了做到这一点,秦国是付出很大代价的,老秦贵族也不是软柿子,为了打压这些势力的反抗,秦国列代国君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多次迁都,就是为了打压老秦人,秦孝公早年,甚至因此王位都受到威胁。

正是好的人才环境,才吸引了众多的天下有识之士,纷纷入秦。除了上述人才,还有后来的吕不韦、李斯,都成为秦国的擎天一柱。

就像一个鱼塘,六国的鱼塘既无鱼食,也没有适宜的池水,而秦国则建设了一个水草丰沛,阳光充足的鱼池,你说鱼会往哪里游?

综上所述,魏国留不住人才,既有国君的个人原因,也有政治环境的黑暗,破坏了人才生长环境的原因,更有秦国创造了有利于人才发挥的优良环境的因素。正是这个落差,导致魏国人才丧失,以人才资敌,魏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改革,成为战国首霸,但是在第三代王的时候就开始走向衰落。

究其原因,跟国君分不开,除了魏文侯,以后的魏王在国策和用人上出现了严重失误,如魏武侯逼走战神吴起,魏惠王没有重用商鞅,使商鞅走秦,结果秦成为魏国以后最强劲的敌人,直到被秦所灭,而范睢更是遭到迫害,险些丢掉性命,被迫出逃。

魏文侯以后,魏国对人才的不重视和错误对待,致使魏国人才大量流逝,以资敌用,这些人才成为进一步削弱魏国的力量。

后期的魏国,因为越来越衰败,大量的人才在魏国难以施展抱负,更是人才不断流失。

原创不易,动动小手点赞哦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真正奠定秦国一统天下基础的人才,为什么都是魏国跑过去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很有趣。李斯在著名的《谏逐客书》中提到三个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分别是:商鞅,张仪,范雎。有趣的是,这三人,都是从魏国跑到秦国的,反过来又把魏国整得半死。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魏国时就是一条虫,到了秦国都成了一条龙。商鞅是法家,张仪与范雎算纵横家,三个人还有个共同点,都是权谋家。司马迁在《史记》

  • 战国时期哪国更吸引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个问题玉之溪来回答一下吧!先秦春秋战果时期,天下大势进入了,诸侯兼并和人口争夺,人才大争之世。众多诸侯国,相继开始了变法强军强国之路。首先是三家分晋的魏国,任用了法家李锂进行政治上的变法,又用兵家的吴起在军事上进行变法,农业水利上用了西门豹进行改革。通过以上变法,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战国

  • 秦穆公重用人才对后来秦统一六国有推动作用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秦朝能做出统一六国的壮举,跟它日积月累的国家实力是离不开关系的,没有那个国家能在没有准备、积累下就能与多个国家争锋相对的。秦穆公,姓赢,名任好,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位时期,任用了百里奚、蹇(jian)叔、由余等谋臣。对于秦穆公重用人才对秦国统一六国有没有推动作用呢?我们先不

  • 宋太祖为何重视文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造反夺权,深知骄兵悍将难以驾驭,所以当皇帝后尽可能不重用甚至还要像防贼似的防范武将。而治国又需要人才,不重用武将,就只能重用文人。因为他家祖辈,世代为农,深知没有文化的苦衷。况且,历代为君为王者,若想江山永固,更离不了治国安邦之文臣,所以他主政尤以文治为重,武亦次之……鲍叔牙少年时

  • 曹操与刘备如何说服部下诚心求贤?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很简单,曹操主要靠钱,刘备主要靠情!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刘备和曹操求贤的过程,其实和今日我们去职场招新差不多,曹操每次遇到人才,在一番套路之后,直接就给投靠的人才加官进爵,收买人心。像是后来投奔的张辽,张等人,他们虽是降将,曹操却给了他们高官厚禄,甚至一度还超过了手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对他们能

  • 古代谋士出谋献策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谋士有很多,如秦有商鞅、李斯,汉有张良、范增、蒯通、陈平、萧何、曹参、陆贾,三国有贾诩、诸葛亮、庞统、徐庶、郭嘉、荀、司马懿,周瑜,,晋有羊祜、杜预,唐有房玄龄,魏征、杜如晦,元有耶律楚材,明有刘基等最著名的莫属三国故事里的诸葛亮,贾诩,郭嘉,鲁肃,周瑜及刘伯温,张良,范蠡等等......诸葛

  • 所谓“王莽求贤”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典故:王莽求贤。汉。王莽依其姑母乃汉元帝之后。官封为新都侯。为人谦恭。又广结豪杰贤能。仗义疏财。後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由于实行复古制度。加深人民痛苦。不久刘秀起来推翻王莽。恢复汉室。史称後(东)汉。

  • “千金买骨”由什么典故而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千金买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说的是古代一侍臣为君王买千里马,却只买了马骨头回来,君大怒,侍臣解释说:大家见君王连马骨头都肯重金买,会认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价买千里马,自然而然会把千里马送上门来。后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被呈送上来。后指十分渴望和重视人才。“千金买骨”指用重金去买良

  • 汉高祖求贤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说古代帝王没有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得到贤人的帮助才建立起功名的。现在天下就有贤人和有智慧、有才能的人,难道只有古代才有吗?可忧虑的是人主不去交接他们,贤士通过什么途径进身呢!现在我已经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的力量平定了天下,把天下作为一家。希望长久保持下去,奉祀宗庙,世代不

  • 赵匡胤和周娥皇的爱情故事是民间传说还是果有其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某些电视剧说他和周娥皇曾经是恋人,还说二人之间有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剧中演绎赵匡胤在年轻闯荡江湖的时候,巧遇年轻漂亮,流落江湖的贵门女子周娥皇,于是二人擦出了爱的火花。赵匡胤发誓:“这辈子非娥皇不娶,娥皇也表示非赵匡胤不嫁”。然而命运弄人,两人终因战乱失散。若干年后,一个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