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城濮之战的具体背景是什么?

城濮之战的具体背景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685 更新时间:2024/1/21 12:13:37

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城濮是战争的地点,山东甑城一带。

说起城濮之战,就会联系到成语“退避三舍”。晋献公之子重耳逃难流亡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以国宾之礼,他觉得重耳必将有成就。

一日,楚成王宴请重耳时说,如果有一日你当上了国君,会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楚国物产丰富,丝绸美女什么都有,我哪里有什么东西献给你呢?楚成王说,那总的有点表示吧?重耳说,如果我真能做国君,我愿与楚国交好。假如有一天我们两国发生战争,我一定让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如果你还不能原谅,我们再交战。

楚国的势力不断扩张,联合了郑国,蔡国,陈国,许国等为联盟,楚国称王。但是晋国,宋国不同意加盟。楚王出兵攻打宋国,宋求救于晋国。晋国感觉是个机会,晋文公重耳决定出兵。

大约是公元632年,晋国军队与楚国军队相遇。晋国军队果然如重耳所说,连续退后三舍之地,在城濮与楚军大战,结果楚军大败而归。这一战,使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退避三舍,其实并不是像重耳说的,先退后三舍再说,事实上是晋军为了避让楚军的锋芒锐气,等其气竭,再与其交战。

退避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

晋文公重耳流亡。当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经历了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其中在楚国的时候,楚成王设宴款待公子重耳的时候问他“你如果回到晋国成为国君,拿什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珍贵宝物,您多得用不完,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报道您”。楚王仍然执意追问“虽然如此,你拿什么报道我“。面对楚成王的一再追问,重耳就爽直地回到”假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晋国与晋国兵戎相见,我一定让晋国军队退避三舍,来报答您的恩情“楚国令尹子玉听到后大怒,认为重耳回国后必定对楚国不利,请求杀死重耳,但楚成王表现却很大度,认为重耳贤能,追随的人都是国之大才,这是上天的安排,更何况话已出口,不能更改。后来,秦穆公想要拥立重耳为国君,就把重耳招到秦国,把女儿怀赢嫁给重耳,兴兵送重耳到晋国,就是晋文公。

城濮之战背景。晋文公回国后,就开始了他的争霸之路,在国内修明德政、安抚百姓,并整顿军队,并建立了上中下三军。为了争霸,晋文公积极向中原发展势力,不可避免的与同样正在谋求霸权的楚国在中原相遇。从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图霸不成,中原无主,像三流的卫、郑、许、陈等都依附楚国。导火索是中原的宋国,这个也曾妄图谋求霸主,却被楚国击败的国家,虽然不得已臣服楚国,但却始终耿耿于怀,在看到晋国强大起来后,马上就背楚投晋。楚国看到自己的小弟,转投他国,如果任由这样的事情发生,自己颜面何在,威信何在,以后怎么在中原争霸,更重要的是宋国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地处楚国盟友中央,如果宋国背叛,就会把楚国盟友分割。于是,楚成王亲自出征,带领郑、陈、蔡、许等国诸侯,包围了宋国。宋国只能向楚国求救。这时,晋大夫先轸对晋文公说”报施图霸,就在今天了“。而狐偃给为晋文公建议,先攻打刚归附楚国的曹、卫,引楚国来救,解除楚国对宋国包围,这也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的围魏救赵了。

城濮之战经过。很快晋国就攻破了曹国的都城。但是宋国被楚国围困的也很急。晋国势必与楚国有一场决战,面对曾经对自己有恩的楚成王,以及当时齐国、秦国不肯轻易与晋国合作,晋文公对与彻底与楚国决裂还是心有顾虑。先轸建议,让宋国贿赂齐、秦,请齐、秦替宋国给楚国讲和,然后把曹、卫土地分给宋人,楚国爱护曹、卫,一定不答应宋国讲和,这样就能争取齐国。晋文公照办后,楚王只得从宋国撤兵。但是,楚国令尹子玉执意不肯,楚王恼怒,只留给了子玉少量兵力,回国去了。子玉得到楚国援兵后,派人对晋文公说,只要你们恢复卫侯地位,归还曹国土地,我也可以从宋国撤兵。这时,晋国暗地里恢复曹、卫两国,迫使两国与楚国绝交。

子玉听说曹、卫与楚国绝交后大怒,便起兵攻打晋军。这时,晋文公下令,晋军后退。军士们询问何故。晋文公说“从前我在楚国答应楚王的退避三舍,能背叛吗”。这时,楚军也想撤兵,但是主将子玉执意不肯。于是,楚国与晋、宋、齐、秦四国军队在城濮展开大战。当时,晋下军胥臣抵挡楚国方面陈、蔡的军队,胥臣在战马上蒙上虎皮,向陈、蔡发起冲击,陈、蔡士兵抵挡不住,四散逃奔,楚国大军也跟着溃散了。在另一方面,晋将狐毛、栾枝假意撤退,引诱楚兵来追,楚军子西的部队中计,遭到围攻,被击溃。虽然楚军中军由子玉坐镇没有大败,但却改变不了楚国失败的命运。最终,城濮之战以楚败晋胜而结束。

尾声。之后,晋、齐、鲁、卫、宋、郑、陈、蔡等国结盟,晋文公正是成为了霸主。而楚国在中原的势力一落千丈,在中原成了孤立者,楚国令尹子玉在回师的路上被楚成王逼迫自杀。直到楚庄王继位后,在之战中,战胜晋国,成为春秋霸主,实现了几代君主称霸的愿望。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单说用人方面,历史上哪五位皇帝最为突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要回答这个问题上榜的君主大多是开国君,毕竟乱世出英雄,而英雄需要明主来发现和提拔。个人认为单轮用人的话嬴政、刘邦、曹操、孙权、李世民五人可称突出。嬴政始皇帝生于战国乱世,也是战国终结者和秦朝缔造者。手下名将名臣齐聚:文有李斯、武有白起、王翦、蒙恬、蒙挚、司马错等等,无一不是声名显赫流传千古的人物。而

  • 如何从用人(文臣武将)方面评价一位帝王的能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看到这个问题,我立马想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的事情。当初齐僖公死的时候,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因为王位相继死去,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两人展开了争夺王位的角逐。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得力助手,而管仲则一心辅佐公子纠。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在赶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曾经用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哪位皇帝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创立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

  • 汉高祖刘邦为何要下求贤的诏令?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广纳人才,拱故汉王朝当下有句时髦的话,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这个套路是任何时代都适用!刘邦虽然是个粗人,一开始也看不起儒生,后来在与陆贾的一次对话中,问他,你是在马上得天下,但是你能在马上治天下吗?这才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广求贤才于天下。在叔孙通等儒生制定相关典章制度后,通过一次日常皇帝

  • 商鞅是如何成功入职秦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姓姬。公孙鞅年轻的时候好刑名之学,在魏国丞相公叔痤手下做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卫鞅有才华,但他还没来得及向国王推荐,自己就病倒了。有一天魏惠王来探望病情,他对公叔痤说:“您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国家的事情该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说:“卫鞅人尽管年轻但很

  • 历史上敢骂皇帝的大臣有哪些,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敢骂皇帝的大臣很多,他们百分之九十都死于非命,约百分之一成功名留青史。骂皇帝是大逆不道的大罪,罪名是“大不敬”,论罪当诛九族!当然通常都是处死大臣本人,流放其家人;或者罢官流放,或者削爵成民;总而言之,按罪诛九族的极少,历史上只有方孝孺因骂皇帝被诛了十族,且有人说是这清朝伪造的。秦始皇还不是皇

  • 古代历代皇帝的亲卫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东汉羽林中郎将所属“羽林郎”128人,为皇帝的宿卫侍从;羽林左、右监所属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担任宿卫侍从和“出充车骑”。魏晋南北朝历代沿设羽林监,魏、西晋时领营兵,东晋无营兵。南朝因之。北朝魏、齐有羽林监,北周大司马所属有左右

  • 关于历史上有名的“士”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希望对你有帮助鸡鸣狗盗秦昭襄王听说田文贤能,把他请到秦国,想让他就相位,但秦国宰相樗里疾担心田文夺他的相位,指使他的门客公孙谗言于昭襄王:“田文是齐国人,他必定先齐后秦。再说,他的门客都是藏龙卧虎之辈,对秦国的事务了如指掌,他一旦背叛秦国,秦国就危在旦夕。”。昭襄王去问樗里疾,樗里疾假作惊诧地说:“

  • 我国古代有哪些皇帝为博得红颜一笑,不惜代价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夏桀商纣周幽王,前者妹喜后者妲己跟褒姒,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后来也自己当皇帝了,不过没有得到承认,其他的也有,只是不那么明显,像宋徽宗为了李师师竟然把地道从皇宫一直掘到妓院,隋文帝宠幸的妃子给独孤皇后杀了,气的差点连皇帝也不做了,李煜整天搂着张丽华作辞取

  • 韩信为什么敬佩李左车?他们之间有些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有人评价,历史没有给李左车展现的机会,否则他的功绩绝不在韩信之下。事实上井陉之战,如果陈馀听从李左车的意见,韩信极有可能成为一颗一闪而过的流星。所以,井陉之战一结束,韩信以师礼从左车,向他请教对燕、齐方略。韩信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果然兵不血刃就拿下了燕国。一、李左车的身世《史记》中没有给李左车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