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敢骂皇帝的大臣有哪些,结局如何?

历史上敢骂皇帝的大臣有哪些,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092 更新时间:2024/1/21 12:03:24

历史上敢骂皇帝的大臣很多,他们百分之九十都死于非命,约百分之一成功名留青史。骂皇帝是大逆不道的大罪,罪名是“大不敬”,论罪当诛九族!当然通常都是处死大臣本人,流放其家人;或者罢官流放,或者削爵成民;总而言之,按罪诛九族的极少,历史上只有方孝孺因骂皇帝被诛了十族,且有人说是这清朝伪造的。

秦始皇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刚刚亲政时就将他淫荡的母亲赵姬给囚禁在雍城中。不少大臣都来劝嬴政,要求秦王将太后释放出来,并且要孝顺太后,以成就秦王有孝道的美名。秦王政先后诛杀了27名来劝谏的大臣,最终齐人茅焦成功劝得秦王政释放赵太后,茅焦本人也因此功成为博士之一。这件事中先后有27人因劝谏皇帝而死,但最终成就了茅焦先生。

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就是唐朝的魏征了,他因劝谏唐太皇李世民而名留青史。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不过魏征死后李世民曾将他的坟墓给挖了,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明朝时文官集团十分得势,有专门的御史负责劝谏皇帝,这些御史经常骂皇帝。这些文臣喜欢死谏,也就是皇帝不听他们的,他们就以死相逼,或者长跪不起,绝食自尽等。明朝的皇帝发明了一种刑法,也就是庭杖之刑,这种刑法就是皇帝对那些冒犯了他的大臣当众乱棍打死。明朝不少御史都死于庭杖之刑下。不过海瑞算是幸运的,他把嘉靖皇帝骂得无地自容,却好好的活着,还取得了海青天的美名。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

在历史上敢骂皇帝的大臣还真不少,其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三件事情:1、皇帝的心情好不好?2、皇帝是否强势?3、有没有人给双方一个台阶?

下面以史为鉴举三个例子。

一、皇帝心情好:周昌刘邦

周昌是刘邦的从龙之臣,自家哥哥都为刘邦战死沙场。周昌也从一个卒史追随刘邦,随着刘邦职位的上升,一步步升职到管旗帜的职志、领兵的中尉、御史大夫、汾阴侯……

周昌这个人算是刘邦的铁杆亲信,而且为人坚忍刚强,敢于直言不讳。甚至连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

我们来说说周昌是如何骂刘邦的。

有一次,周昌找刘邦去汇报工作,周昌压根忘了当天是周末,刘邦已经准备休息了。结果周昌一进刘邦的寝宫,就看见刘邦正和戚夫人搂抱在一起准备为爱情而鼓掌。

周昌一看到这一点情况,这还咋汇报工作,于是气鼓鼓的回头便走。这时候刘邦连忙放下戚夫人,紧赶慢赶追上了周昌。刘邦也是无赖,追就追,追上之后还纵身一跃骑在周昌的脖子,还故意问道周昌:“你看我是什么样的皇帝?”

周昌本来就生气,这一问就更生气了,于是周昌挺直脖子,昂起头大骂刘邦说:“陛下您就是夏、商纣一样的皇帝。”

刘邦听了哈哈大笑,也没有处罚周昌,而且以后对周昌更是敬佩甚至是敬畏了。

因为周昌是刘邦铁杆,而且骂的也在理,所以骂完之后周昌依然过得很滋润。

二、皇帝是否强势:高澄骂元善见

南北朝时期,拓跋氏一手创建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皇帝就是小皇帝元善见,整个朝政都掌控在权臣高欢手中。

过了几年,高欢死了,高欢的儿子高澄继续把控朝政,高澄年纪轻轻,又掌握大权。接下来的步骤可以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皇帝元善见有一次举行宴会,结果高澄丝毫不给面子,举起酒杯第一个带头喝酒,还跑到皇帝桌子旁边给皇帝敬酒。皇帝很是生气,说到:“自古以来没有不亡国的,朕此生也没有什么办法!”

高澄一听你不但不喝酒,还胡说这些有的没的,于是指着皇帝大骂:“朕,朕,狗脚朕!”还命令手下上来殴打皇帝一顿。

后来元善见打算挖地道,又被发现了,高澄领着士兵杀进宫里,对着皇帝说:陛下,你为啥要造反?

皇帝:只听过百姓造反、大臣造反的,啥时候听过皇帝造反的?你要杀就杀,别废话了。

高澄竟然听到这话后和皇帝大喝一顿酒,然后就好了。。。

三、是否有台阶下:海瑞骂嘉靖海瑞海钢锋可以说是历史上骂皇帝骂的最有水平的一位了。

明代有文官骂皇帝的传统,但是要说骂的最厉害的就是“治安疏“和”酒色财气疏”两道奏折。

“治安疏”就是海瑞所写,里面把不上朝专门炼丹修仙的嘉靖皇帝骂的一无是处,甚至把民间所传的“嘉靖嘉靖,家家干净”这样的民谣都放上去了,以史为鉴贴一段治安疏出来大家看看: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嘉靖读完之后气得要死,马上就要派人整死海瑞了,这时候旁边的太监(一说是首辅徐阶)说:海瑞这个人又臭又硬的名声在外,听说他在上奏折前就买好了棺材。恐怕这是等着做忠臣的名号呢。

嘉靖一想,也觉得这人不能杀,但是又看着烦,于是就把海瑞关进大牢不闻不问,直到嘉靖驾崩后,海瑞才得以重新出山。

上面就是三位骂了皇帝之后还能活的很滋润的,其他骂了皇帝的人,大概率骂皇帝就是最后的发言了,那些逝去的已经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了。。。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全网阅读过亿的历史博主,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历代皇帝的亲卫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东汉羽林中郎将所属“羽林郎”128人,为皇帝的宿卫侍从;羽林左、右监所属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担任宿卫侍从和“出充车骑”。魏晋南北朝历代沿设羽林监,魏、西晋时领营兵,东晋无营兵。南朝因之。北朝魏、齐有羽林监,北周大司马所属有左右

  • 关于历史上有名的“士”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希望对你有帮助鸡鸣狗盗秦昭襄王听说田文贤能,把他请到秦国,想让他就相位,但秦国宰相樗里疾担心田文夺他的相位,指使他的门客公孙谗言于昭襄王:“田文是齐国人,他必定先齐后秦。再说,他的门客都是藏龙卧虎之辈,对秦国的事务了如指掌,他一旦背叛秦国,秦国就危在旦夕。”。昭襄王去问樗里疾,樗里疾假作惊诧地说:“

  • 我国古代有哪些皇帝为博得红颜一笑,不惜代价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夏桀商纣周幽王,前者妹喜后者妲己跟褒姒,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后来也自己当皇帝了,不过没有得到承认,其他的也有,只是不那么明显,像宋徽宗为了李师师竟然把地道从皇宫一直掘到妓院,隋文帝宠幸的妃子给独孤皇后杀了,气的差点连皇帝也不做了,李煜整天搂着张丽华作辞取

  • 韩信为什么敬佩李左车?他们之间有些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有人评价,历史没有给李左车展现的机会,否则他的功绩绝不在韩信之下。事实上井陉之战,如果陈馀听从李左车的意见,韩信极有可能成为一颗一闪而过的流星。所以,井陉之战一结束,韩信以师礼从左车,向他请教对燕、齐方略。韩信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果然兵不血刃就拿下了燕国。一、李左车的身世《史记》中没有给李左车列传,

  • 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何给人以“留不住人才”的印象?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魏国岂止留不住人才,简直是秦国的人才储备库!秦国能一统天下,都拜魏国无私地奉献了大量顶尖人才所赐。要说魏国不重视人才,还真冤枉了他们,魏国是最早招募人才,进行社会变革的国家之一,一度也是人才“挤挤”。自锐意改革的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孙们,大概嫌这些人涌在魏国太拥挤,一个一个慢慢全被送给敌国,让秦国差点

  • 真正奠定秦国一统天下基础的人才,为什么都是魏国跑过去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很有趣。李斯在著名的《谏逐客书》中提到三个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分别是:商鞅,张仪,范雎。有趣的是,这三人,都是从魏国跑到秦国的,反过来又把魏国整得半死。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魏国时就是一条虫,到了秦国都成了一条龙。商鞅是法家,张仪与范雎算纵横家,三个人还有个共同点,都是权谋家。司马迁在《史记》

  • 战国时期哪国更吸引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个问题玉之溪来回答一下吧!先秦春秋战果时期,天下大势进入了,诸侯兼并和人口争夺,人才大争之世。众多诸侯国,相继开始了变法强军强国之路。首先是三家分晋的魏国,任用了法家李锂进行政治上的变法,又用兵家的吴起在军事上进行变法,农业水利上用了西门豹进行改革。通过以上变法,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战国

  • 秦穆公重用人才对后来秦统一六国有推动作用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秦朝能做出统一六国的壮举,跟它日积月累的国家实力是离不开关系的,没有那个国家能在没有准备、积累下就能与多个国家争锋相对的。秦穆公,姓赢,名任好,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位时期,任用了百里奚、蹇(jian)叔、由余等谋臣。对于秦穆公重用人才对秦国统一六国有没有推动作用呢?我们先不

  • 宋太祖为何重视文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造反夺权,深知骄兵悍将难以驾驭,所以当皇帝后尽可能不重用甚至还要像防贼似的防范武将。而治国又需要人才,不重用武将,就只能重用文人。因为他家祖辈,世代为农,深知没有文化的苦衷。况且,历代为君为王者,若想江山永固,更离不了治国安邦之文臣,所以他主政尤以文治为重,武亦次之……鲍叔牙少年时

  • 曹操与刘备如何说服部下诚心求贤?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很简单,曹操主要靠钱,刘备主要靠情!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刘备和曹操求贤的过程,其实和今日我们去职场招新差不多,曹操每次遇到人才,在一番套路之后,直接就给投靠的人才加官进爵,收买人心。像是后来投奔的张辽,张等人,他们虽是降将,曹操却给了他们高官厚禄,甚至一度还超过了手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对他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