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上榜的君主大多是开国君,毕竟乱世出英雄,而英雄需要明主来发现和提拔。个人认为单轮用人的话嬴政、刘邦、曹操、孙权、李世民五人可称突出。
嬴政
始皇帝生于战国乱世,也是战国终结者和秦朝缔造者。手下名将名臣齐聚:文有李斯、武有白起、王翦、蒙恬、蒙挚、司马错等等,无一不是声名显赫流传千古的人物。而能将他们团结在一起,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既成就了他们的千古功业又创造了大秦帝国的辉煌。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华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得以延续千年的最基础保障。虽然始皇帝生性残忍多疑、不恤民命且有嗜杀的暴力倾向,但是在用人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
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出名的布衣皇帝之一,虽然做过亭长也只能算是秦朝最基层公务员且因为他爱好飞鹰走狗不学无术工资基本都被他败个精光。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他看准了时机起兵反秦投靠到义帝麾下,虽然刘邦自身的水平“将兵不过十万”(韩信语),但是沛县卖狗肉的樊哙、草民出身的韩信、当时还不显山露水的张良陈平出身低微却都能被他发掘出长处并为他所用,甚至还会拉拢人心在鸿门宴上让项羽的亲族项伯为他通风报信逃过一劫。不得不说刘邦的用人能力堪称一绝。
曹操
说到用人,必须提一下曹操这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脱离讨董联盟后自己拉旗帜割据起家的本钱就是青州兵,何谓“青州兵”?即他早年收降的黄巾军余部和其家属。也就是说,曹操起兵割据的第一支部队就不是自己的嫡出军队。但是曹操会用人,也懂收服人心,愣是把这只军队当嫡系军队用了起来而且军屯练兵搞得风生水起。曹操集团的文臣武将除了嫡系曹氏和夏侯氏以外,更多的是受降和发掘来的:贾诩(原主张绣)、郭嘉、许攸和张(原主袁绍)、毛(黄巾军余部)、陈登(原主陶谦)、张辽(原主吕布)和二荀、许褚、典韦、司马懿等等,至于不知名的就更多了。这些人才成就了曹魏的基础,而且曹魏政权还发明了九品中正制度取代察举制选拔人才。虽然我们现在看九品中正制是门阀政治的体现,但是不可否认曹魏在人才培养选拔的问题上还是下了功夫的。
孙权
大帝在三国的存在感无疑是最低的,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的优点用人。孙策临终对孙权说过:“决机两阵之间,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在三国乃至整个中国王朝中东吴是少见记载评价文武和睦、将相一心的政权。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可能有一点小小的波折,但是最后还是统一了意见一致抗曹,也没有出现有谁叛逃或者拖后腿的情况。人才方面也有江东五都督和十二虎臣可以在三分天下中分一杯羹。至于东吴后期的宫廷斗争则是因为接班人引起的风波,孙权此时已经年老昏聩不保晚节了。至少孙权当政时期大部分时间东吴保持了团结稳定的局面。
李世民
李世民的班底是在反隋战争中建立,里面陈叔宝、李、程咬金、尉迟恭等一大批人才能团结在李世民身边。且李世民做皇帝后也对于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和能力给予了肯定。他和魏征的君臣佳话更是流传千古。《贞观政要》更是被奉为后世明君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