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高祖刘邦为何要下求贤的诏令?

汉高祖刘邦为何要下求贤的诏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51 更新时间:2024/1/28 5:56:56

广纳人才,拱故汉王朝

当下有句时髦的话,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这个套路是任何时代都适用!刘邦虽然是个粗人,一开始也看不起儒生,后来在与陆贾的一次对话中,问他,你是在马上得天下,但是你能在马上治天下吗?这才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广求贤才于天下。在叔孙通等儒生制定相关典章制度后,通过一次日常皇帝的朝觐礼仪,刘邦第一次感受到了皇帝的威严,九五至尊的荣耀!从此更加坚定的确认:治国还得靠文化人!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求贤典故都有哪些?类似三顾茅庐的那种。

姜太公钓鱼:吕尚隐居,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打猎时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吕尚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萧何月下追韩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郊,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臣追亡者。上复骂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土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必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进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商鞅是如何成功入职秦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姓姬。公孙鞅年轻的时候好刑名之学,在魏国丞相公叔痤手下做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卫鞅有才华,但他还没来得及向国王推荐,自己就病倒了。有一天魏惠王来探望病情,他对公叔痤说:“您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国家的事情该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说:“卫鞅人尽管年轻但很

  • 历史上敢骂皇帝的大臣有哪些,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敢骂皇帝的大臣很多,他们百分之九十都死于非命,约百分之一成功名留青史。骂皇帝是大逆不道的大罪,罪名是“大不敬”,论罪当诛九族!当然通常都是处死大臣本人,流放其家人;或者罢官流放,或者削爵成民;总而言之,按罪诛九族的极少,历史上只有方孝孺因骂皇帝被诛了十族,且有人说是这清朝伪造的。秦始皇还不是皇

  • 古代历代皇帝的亲卫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东汉羽林中郎将所属“羽林郎”128人,为皇帝的宿卫侍从;羽林左、右监所属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担任宿卫侍从和“出充车骑”。魏晋南北朝历代沿设羽林监,魏、西晋时领营兵,东晋无营兵。南朝因之。北朝魏、齐有羽林监,北周大司马所属有左右

  • 关于历史上有名的“士”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希望对你有帮助鸡鸣狗盗秦昭襄王听说田文贤能,把他请到秦国,想让他就相位,但秦国宰相樗里疾担心田文夺他的相位,指使他的门客公孙谗言于昭襄王:“田文是齐国人,他必定先齐后秦。再说,他的门客都是藏龙卧虎之辈,对秦国的事务了如指掌,他一旦背叛秦国,秦国就危在旦夕。”。昭襄王去问樗里疾,樗里疾假作惊诧地说:“

  • 我国古代有哪些皇帝为博得红颜一笑,不惜代价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夏桀商纣周幽王,前者妹喜后者妲己跟褒姒,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后来也自己当皇帝了,不过没有得到承认,其他的也有,只是不那么明显,像宋徽宗为了李师师竟然把地道从皇宫一直掘到妓院,隋文帝宠幸的妃子给独孤皇后杀了,气的差点连皇帝也不做了,李煜整天搂着张丽华作辞取

  • 韩信为什么敬佩李左车?他们之间有些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有人评价,历史没有给李左车展现的机会,否则他的功绩绝不在韩信之下。事实上井陉之战,如果陈馀听从李左车的意见,韩信极有可能成为一颗一闪而过的流星。所以,井陉之战一结束,韩信以师礼从左车,向他请教对燕、齐方略。韩信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果然兵不血刃就拿下了燕国。一、李左车的身世《史记》中没有给李左车列传,

  • 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何给人以“留不住人才”的印象?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魏国岂止留不住人才,简直是秦国的人才储备库!秦国能一统天下,都拜魏国无私地奉献了大量顶尖人才所赐。要说魏国不重视人才,还真冤枉了他们,魏国是最早招募人才,进行社会变革的国家之一,一度也是人才“挤挤”。自锐意改革的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孙们,大概嫌这些人涌在魏国太拥挤,一个一个慢慢全被送给敌国,让秦国差点

  • 真正奠定秦国一统天下基础的人才,为什么都是魏国跑过去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很有趣。李斯在著名的《谏逐客书》中提到三个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分别是:商鞅,张仪,范雎。有趣的是,这三人,都是从魏国跑到秦国的,反过来又把魏国整得半死。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魏国时就是一条虫,到了秦国都成了一条龙。商鞅是法家,张仪与范雎算纵横家,三个人还有个共同点,都是权谋家。司马迁在《史记》

  • 战国时期哪国更吸引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个问题玉之溪来回答一下吧!先秦春秋战果时期,天下大势进入了,诸侯兼并和人口争夺,人才大争之世。众多诸侯国,相继开始了变法强军强国之路。首先是三家分晋的魏国,任用了法家李锂进行政治上的变法,又用兵家的吴起在军事上进行变法,农业水利上用了西门豹进行改革。通过以上变法,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战国

  • 秦穆公重用人才对后来秦统一六国有推动作用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秦朝能做出统一六国的壮举,跟它日积月累的国家实力是离不开关系的,没有那个国家能在没有准备、积累下就能与多个国家争锋相对的。秦穆公,姓赢,名任好,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位时期,任用了百里奚、蹇(jian)叔、由余等谋臣。对于秦穆公重用人才对秦国统一六国有没有推动作用呢?我们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