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的夏侯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的夏侯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331 更新时间:2024/1/16 6:13:28

关公之所以成神,万世景仰,就在于“忠义”二字;夏侯之所以受曹操厚待,亦无非忠义“。

关羽之忠,今天来看似乎是愚忠,但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对统治者来说,那是大忠;夏侯之忠,只对曹操一人尽忠,就今天来看,是最明智之忠。

由于曹操一生存在争议,为后世诟病,连累夏侯之忠义也打了折扣,不为世人所熟知、称道。

但夏侯的忠义,在曹操心里,是不会有一点儿折扣的,夏侯才是领导者最喜欢的人。

关羽之义,最后让位于忠,因为忠大于义;夏侯之义,始终与忠结合在一起,从没有分离过。

这才是品味这个故事真正内涵之所在。

01

夏侯之义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个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关羽之大义,的确令人感动。

但曹操与夏侯的兄弟情义也毫不含糊,读来也催人泪下。

夏侯(?-220年6月13日),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夏侯是西汉太仆夏侯婴之后,夏侯渊的族兄。夏侯家族与曹氏家族是世交,渊源很深,族谊深厚,世为婚姻,关系密切。

曹操起兵讨伐董卓、黄巾军时,夏侯就跟随曹操征讨,担任裨将。

夏侯勇猛善战,性情刚烈。十四岁时,有人羞辱他的老师,他一怒之下,就将那人杀死了。这个集中反应了夏侯的性格,为了节义是不会顾惜性命的,这一点对曹操来说记忆深刻,感受非同一般。

正如题主所说,夏侯的确胜绩不多,败绩不少。但夏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勇猛作战,毫不顾惜生命。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勇气和忠诚是无限的。曹操无法对夏侯的行为熟视无睹。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就上表拜夏侯领陈留、济阴太守、任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给夏侯增封食邑一千八百户,前后累加共二千五百户。

看一下同时期夏侯的同僚们的待遇吧。

202年,曹操平定冀州,封荀攸陵树亭侯,207年增加食邑四百,共计七百户。

203年,曹操上表封荀万岁亭侯,207年增食邑千户,共计二千户。

204年,曹操上表封郭嘉洧阳亭侯,207年郭嘉病逝,增食邑八百户,达到一千户。

荀、荀攸、郭嘉等人都是亭侯,而且封侯晚于夏侯。夏侯上来就是乡侯,食邑也远高于他们。

再看一下同期武将们的情况:

建安三年(198年),张辽率吕布军众投降曹操,赐爵关内侯。206年,张辽攻打荆州,平定江夏诸县,受封都亭侯。220年,曹丕称帝,封张辽为都乡侯;同年称帝后,又进爵张辽晋阳侯,增食邑千户,共二千六百户。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对峙,曹操命徐晃、史涣截烧袁绍辎重,立下大功,封为都亭侯。219年,徐晃长驱直入,战败关羽,曹操出七里迎接为其开庆祝宴会,但不清楚赏赐如何。220年,曹丕即位魏王,封徐晃右将军,进封逯乡侯。

建安十七年(212年),夏侯渊因平定西凉之功,被封博昌亭侯,216年,曹操平定张鲁后,拜为征西将军,镇守汉中,增食邑三百户,加之前共八百户。

与这些战将相比,夏侯的爵位和待遇都高出许多,是无人能比的,可见曹操对待他的确很厚。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征讨孙权归还,留夏侯与曹仁、张辽守居巢。曹操赐予他们能歌善舞的乐伎艺伎,而且下令道:“魏绛凭借与狄戎修好的功劳尚且能够享受钟磬之乐,何况将军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曹操对待将士不薄。

这既是曹操对夏侯不离不弃的褒奖,也是作为典范激励将士的策略。

战功固然要赏,忠心耿耿更要奖赏。

02

夏侯之忠

关羽之忠是对汉朝廷尽忠,不是对刘备尽忠,但夏侯不同,只对曹操一人尽忠。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邺城。

当时,各将领都授予了魏国的官号,只有夏侯仍是汉朝官职。夏侯上书希望曹操封他为魏官。

曹操却认为夏侯一开始就陪同自己征战,同为汉官,属于汉朝同僚,不合适委屈他就任魏国的官职。但夏侯依然强烈请求,最终曹操答应了他,封其为魏前将军。

由此可见,夏侯只对曹操忠诚,心中并无汉室。

夏侯清楚所有的一切,尽管是汉朝廷所封,但都是曹操赐予的。感恩图报、忠心耿耿,只对曹操一人。

夏侯是幸运的,忠义合一,也是很明智的抉择。

03

君臣相得,肝胆相照。

曹操与夏侯的关系,不仅仅是因为家族的渊源,更是患难之交,是战斗情谊。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来曹操处的途中,被徐州牧陶谦派兵杀害,曹操讨伐徐州。

194年,东郡守备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等同谋叛乱,迎接吕布为兖州牧。

当时,除了鄄城和东郡的范、东阿两县分别由司马荀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坚守外,其余郡县全部反叛曹操,形势异常严峻。

曹操急忙赶回与吕布交战,对峙一百多天。正赶上蝗灾大起,曹操退还鄄城。此时,曹操失掉了兖州,军粮已尽,袁绍派人招降曹操,让曹操举家迁往邺城作为人质。曹操本打算答应袁绍,但程昱劝阻,曹操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恐怕是曹操一生最为尴尬、艰难的时刻。但夏侯坚定的站在曹操身边,这不能用一般的情义来说明。这可以看出夏侯高尚的个人品格,作为想成就霸业的曹操,将会是刻骨铭心的。

曹操对夏侯赏赐很厚,但夏侯绝不是贪婪之徒。

陈寿对夏侯的评价是:

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②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曹操崇尚节俭,而夏侯却不贪财,这更加令曹操敬重。

就夏侯的能力和功绩来说,的确不是最突出的,但在忠义上,恐怕是无人能比的。对于这样的人,无论胜败,作为老板无不青眼有加。何况是曹操,岂能不知。

说夏侯打仗没赢过似乎有些过分,但的确是升官没停过。但这也不完全是靠曹操赏赐,根本而言,还是靠自己的作为争取的,这值得后世仔细品味、借鉴。

220年,曹操病逝后不久,夏侯病逝,追谥忠侯。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按照《史记谥法解》云: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由此可见,“忠”实为大誉之谥,对于夏侯名副其实,值得尊敬。

比如《三国演义》杜撰的“拔矢啖睛”,那是跟外人耍凶,如果换成曹操,让夏侯反过来把眼球扔掉,把箭吃了都没问题。曹操多疑,很没安全感,但是他的卧室夏侯可以随时自由“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夏侯那种绝对不打折扣的忠心让曹操没有办法不相信他,他的谥号为“忠”,和夏侯太匹配了。

忠心戴笠表忠心的方式是,终身不入国民党,就只效忠蒋介石。夏侯表忠心的方式是不做汉臣,只做魏官,和曹操同朝为官,好大面子,还是曹操争取来的名额,夏侯不干,什么献帝?汉什么帝?汉献什么?论条论头还是论斤?不去。在夏侯看来,汉献帝的位子就该是曹操的,不过支持归支持,他还是劝曹操先灭蜀吴再称帝。

不贪“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这是对夏侯的评价。

曹操在现实生活中,包括很多细节也都体现出“性节俭”,“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帏帐屏风,坏则补纳”他和夏侯的脾性相近,夏侯这样的人,身无余财,有钱也都分给别人了,不置产业,忠心耿耿,更谈不上什么野心了。

发小而且入伙早曹操小时候数落夏侯就跟问候亲孙子似的,夏侯也不敢说什么(把侮辱他老师的人杀了),长大后曹操有权有势称霸一方了,夏侯就不听话了?只能更听话。曹操多疑,但是对夏侯,他用着放心,而且夏侯也是最早一批跟随曹操出来混的人。

不但如此,当初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出生天后,振臂一呼招拢天下英雄的时候,夏侯和夏侯渊可都是带着兵来的,可以说是曹操最早的班底,都是夏侯兄弟“义务奉献”的,当时曹操还啥都不是呢,夏侯听信儿就奔过来,太铁瓷了。夏侯渊也曾经给曹操顶过罪,和曹操关系非常好。

说曹操曹操到,谁到了?夏侯到了,当初李郭之乱,王允等重臣被杀,有人就建议应该找曹操勤王救驾,使者还没出发,夏侯就到了,人才济济是后来的事,最早“白手起家”跟着曹操闯天下的“老人”中就有夏侯。

真实案例:东北某动物园里把狗和老虎养在一起,当初在一起的时候,狗已经成年,老虎还是个娃,长大以后那土狗老霸道了,稍不顺心,见老虎就咬,老虎一般都是示弱,躺地仰身露肚皮,一副咬就咬吧,又不是没咬过的滚刀肉表情,从小到大被咬习惯了,耳朵都被咬成锯齿状了。

人也如此,成龙小时候在戏班没少挨打,即便现在成龙遇见洪金宝,崇敬以外还是有点害怕,其实有什么可怕的,这都是小时候或多或少都受过点刺激,很难摆脱“心理阴影”。崇敬是因为洪金宝是大师兄,成龙被几十个持刀黑社会围,只有洪金宝敢冲过来打,那时候的香港黑社会,警察也管不了。

罗里吧嗦的说了那么多,就是想以现在的事例来说明以前的事情,无论历史如何推进,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性这东西是不变的,用现在的事例来说明,便于更好的理解问题。

忠于使命以身作则除了“拔矢啖睛”,夏侯还能“断寿溉田”,不是说为了灌溉土地把自己的阳寿断了,而是修建堤坝,拦截、有限阻断太寿河蓄水。

夏侯忠心之外,还能忠事,曹操交代的任务,执行起来绝对不打折扣。曹操当年被围殴的时候,适逢天灾加蝗灾,人祸就是连年的战争,民间粮绝,部队也都没得吃。各派系势力果断拥抱大自然,尤其袁绍和袁术这哥俩,袁绍部吃桑葚,虽然据说这东西补肾,但总比不过粮食,这是上树。袁术部队是下河捞鱼吃虾捡河蚌等等水生动物。

曹操这里粮食也非常紧张,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战场上可以敌我互有胜负,人没粮食那可就是必死无疑,甚至等不到饿死,就都当逃兵了,于是,曹操就派他最相信的“兄弟”夏侯着手狠抓粮食问题。

夏侯亲自“下乡”探访民情,了解水利状况;

亲自铲沙背土修整河道;

普及种植技术;

拦坝蓄水,水位高过引水渠后,农田得以灌溉(以前几乎已经断流);

军屯,亲自和军兵一起下地种粮食。

丰收以后,有了粮食,曹操度过了“危险期”,当然会更加看重和重用这个发小。

曹操和夏侯还是“连襟”、“一肩挑”,曹操娶了姐姐,夏侯娶了妹妹。

夏侯、夏侯渊只是代表性人物,整个夏侯家族就是曹操的“本家”,曹操的私人“人才储备库”。

由上可以看出,夏侯受到重用,有发小的原因、连襟的原因、入伙资历的原因,尤其最早加入曹操的时候,就相当于把人头寄存在曹操处了,那时候曹操啥也不是呢,外加清廉的原因,还有就是忠于职守、忠心耿耿等等,这样的人用着放心,使着顺手,关系莫逆还不用担心刺杀或者造反,最关键的还有感情很深,自然会受到重用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啼笑皆非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他是历史上跑得最快的皇帝,逃跑能力出神入化,一国君王以逃跑出名简直让人贻笑大方让人啼笑皆非!如果说到历史中跑得最快的皇帝是谁,很多人会一头雾水,因为以前的史料中也没有皇帝跑步速度的记载。不过有这么一个皇帝,他以逃跑出名,不仅让令敌人望尘莫及,还让不少史学家们大为疑惑。此人正是元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 帝喾,古代帝王之一,在颛顼与尧之间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帝喾,姬姓,名俊,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今商丘睢阳区高辛镇),华夏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相传尧父为帝喾,母为陈锋氏女;帝喾死后由尧的异母长兄挚继位;挚在位9年,为政不

  • 你知道吴起的故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他一生曾在鲁、魏、楚三国做官,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的思想,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有故事”的人。总的来说,吴起有才,但也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那么,他都有哪些故事呢?为了学业,母死而不守孝;为了功名,不惜手刃娇妻。吴起年少时,勤奋刻苦,从小立下“

  • 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吗?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一面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面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不只是李白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李白大家看到的李白,是诗情狂放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酒兴豪放的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偶尔还有寂寞苦闷的李白:“举杯

  • 历史上有哪些和酒有关的人物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历史上与酒有关的故事很多。1、武松醉酒打老虎。2、宋江醉酒题反诗。3、关羽温酒斩华雄。4、李白斗酒诗百篇。还有:长安酒会。鸿门宴。煮酒沦英雄。群英会。千叟宴。杯酒释兵权。东晋新亭会。醉刘伶。贵妃醉酒。醉打金枝。再不多谈了!关于造酒的一个传说传说杜康那个时候,因为秋收的时节,遇到了秋雨连续下了很

  • 把从古至今伟人诚信的故事概括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诚信[1]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诚信∶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诚信,分开来说的话:诚,真实,诚恳;信,信任,证据。所以说,诚信,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有一些哦!Lo

  • 丹书铁券是谁发明的?丹书铁券真的免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丹书铁券,也叫免死金牌,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最早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名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所谓丹书,就是用朱砂写字,铁契:就是用铁制的凭证。上面用朱砂写着几行字,再一分为二,一半给有功之臣,一半则保

  • 《射雕英雄传》中的南帝在华山论剑之前有何故事,他为何要以皇帝之尊去参加论剑?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壹大理宣仁皇帝段誉在位三十九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贤名远播。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他为人宅心仁厚,不仅爱民如子,对四个儿子也过于宽容,使他们没有一个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文才武功都是一塌糊涂。以“一阳指”的造诣而论,除了二子段正兴和四子段文义勉强达到六品,其余二子都不入品。广兴二年,有彗星现于南方。段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个故事的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一、完璧归赵: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二、渑池会盟: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三、负荆请罪: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

  • 孝德治天下的君王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我只有一个,日月如梭,时光荏苒,后来,他的母亲逐渐老了。汉文帝担忧母亲的身体。一天,他的母亲病倒了,文帝请来最好的医生给太后诊治,他深恐母亲一病不起,甚至会永远离自己而去。他时刻牵挂着母亲,已经放心不下宫女们的照顾。只要完成公务,文帝便会亲自来到母亲寝宫,长时间的守护在母亲床前。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