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
丹书铁券,也叫免死金牌,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最早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名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
所谓丹书,就是用朱砂写字,铁契:就是用铁制的凭证。上面用朱砂写着几行字,再一分为二,一半给有功之臣,一半则保留在皇宫里。当大臣要使用的时候,只需要拿出那一半,再和皇宫内保存的另一半进行对比,就可以分辨出真假了。
那长什么样子呢?《演繁露》中有记载: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如若遇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
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据考证,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开国功臣“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可世代传袭,《后汉书祭遵传》有记载:“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但是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比如拥有“铁券”的张良,韩信,彭越等人,最终还不是一样都被杀。
直到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加入了免死的功能,而这在当时的价值自然更大了,毕竟有了这个铁券就能够在关键时刻救命了。当时的朝廷上,几乎有功之臣都有一个,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铁券就更多了,几乎所有皇亲贵族,有功之臣,人手一份。而且,“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黄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
至于是不是真的可以免死?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说一下。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到了明朝,朱元璋虽沿用了丹书铁券,但是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比如李善长、徐达等人,都被赐予“金书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朝的丹书铁券,内容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
《野荻编》有记载:“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朱元璋在制作丹书铁券的时候,曾特意在其后面添了一行小字,小字的内容是“谋反不可免死”。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因为后来被他杀掉的这些功臣,都被他定了谋逆罪。
比如说李善长,他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比肩汉朝的萧何,曾立下无数功劳,明朝建立以后,他就被封为了丞相,位极人臣。也被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明史李善长传》记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但是他却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受到亲人以胡惟庸党的连累,一家七十多口被满门斩首。当时李善长在刑场上,也曾拿出了丹书铁券,想要朱元璋放他一马。但是朱元璋却不屑一顾,还让他自己好好看清楚免死金牌上面的字。
李善长听到朱元璋这样说,果然在免死金牌的背面看到了这一行小字: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此时他才明白朱元璋的心思,但他也无话可说,只好等死了。
到了清代,盛行了一千多年的“丹书铁券”制度,方被废止。
所以虽然丹书铁券有免死之说,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皇帝说了才算,毕竟在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不就是古代至高封建皇权的体现吗?
而且拥有丹书铁券的一般都几乎是有功之臣,可自古以来,有功之臣能得到善终的寥寥无几。因此,有时候丹书铁券倒没有起到免死作用,而很多时候更像是催命符!
我是一更历史,专注文史领域,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丹书铁券,本身是指由朱砂在铁片上书写大臣功绩和奖励的荣誉证书,和现在的勋章有些类似的性质。
它是由刘邦在建国后根据战国时的铜节发展而来,最开始并没有免死的功能,到几百年以后的南北朝才开始赋予免死的功能。
说他免死管不管用,应该还是有用的,毕竟历代帝王对杀拥有丹书铁券的功臣及功臣之后都有所顾忌。以明朝朱元璋为例,开国后大发丹书铁券给功臣,但后来为给太子上台扫除障碍要杀功臣的时候,也是先找借口将丹书铁券收回后才开始屠戮功臣的。但其效用仅此而已肯定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