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丹书铁券是谁发明的?丹书铁券真的免死吗?

丹书铁券是谁发明的?丹书铁券真的免死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900 更新时间:2023/12/11 6:52:21

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

丹书铁券,也叫免死金牌,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最早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名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

所谓丹书,就是用朱砂写字,铁契:就是用铁制的凭证。上面用朱砂写着几行字,再一分为二,一半给有功之臣,一半则保留在皇宫里。当大臣要使用的时候,只需要拿出那一半,再和皇宫内保存的另一半进行对比,就可以分辨出真假了。

那长什么样子呢?《演繁露》中有记载: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如若遇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

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据考证,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开国功臣“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可世代传袭,《后汉书祭遵传》有记载:“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但是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比如拥有“铁券”的张良韩信彭越等人,最终还不是一样都被杀。

直到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加入了免死的功能,而这在当时的价值自然更大了,毕竟有了这个铁券就能够在关键时刻救命了。当时的朝廷上,几乎有功之臣都有一个,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铁券就更多了,几乎所有皇亲贵族,有功之臣,人手一份。而且,“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黄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

至于是不是真的可以免死?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说一下。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到了明朝,朱元璋虽沿用了丹书铁券,但是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比如李善长、徐达等人,都被赐予“金书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朝的丹书铁券,内容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

《野荻编》有记载:“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朱元璋在制作丹书铁券的时候,曾特意在其后面添了一行小字,小字的内容是“谋反不可免死”。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因为后来被他杀掉的这些功臣,都被他定了谋逆罪。

比如说李善长,他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比肩汉朝的萧何,曾立下无数功劳,明朝建立以后,他就被封为了丞相,位极人臣。也被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明史李善长传》记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但是他却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受到亲人以胡惟庸党的连累,一家七十多口被满门斩首。当时李善长在刑场上,也曾拿出了丹书铁券,想要朱元璋放他一马。但是朱元璋却不屑一顾,还让他自己好好看清楚免死金牌上面的字。

李善长听到朱元璋这样说,果然在免死金牌的背面看到了这一行小字: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此时他才明白朱元璋的心思,但他也无话可说,只好等死了。

到了清代,盛行了一千多年的“丹书铁券”制度,方被废止。

所以虽然丹书铁券有免死之说,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皇帝说了才算,毕竟在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不就是古代至高封建皇权的体现吗?

而且拥有丹书铁券的一般都几乎是有功之臣,可自古以来,有功之臣能得到善终的寥寥无几。因此,有时候丹书铁券倒没有起到免死作用,而很多时候更像是催命符!

我是一更历史,专注文史领域,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丹书铁券,本身是指由朱砂在铁片上书写大臣功绩和奖励的荣誉证书,和现在的勋章有些类似的性质。

它是由刘邦在建国后根据战国时的铜节发展而来,最开始并没有免死的功能,到几百年以后的南北朝才开始赋予免死的功能。

说他免死管不管用,应该还是有用的,毕竟历代帝王对杀拥有丹书铁券的功臣及功臣之后都有所顾忌。以明朝朱元璋为例,开国后大发丹书铁券给功臣,但后来为给太子上台扫除障碍要杀功臣的时候,也是先找借口将丹书铁券收回后才开始屠戮功臣的。但其效用仅此而已肯定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射雕英雄传》中的南帝在华山论剑之前有何故事,他为何要以皇帝之尊去参加论剑?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壹大理宣仁皇帝段誉在位三十九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贤名远播。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他为人宅心仁厚,不仅爱民如子,对四个儿子也过于宽容,使他们没有一个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文才武功都是一塌糊涂。以“一阳指”的造诣而论,除了二子段正兴和四子段文义勉强达到六品,其余二子都不入品。广兴二年,有彗星现于南方。段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个故事的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一、完璧归赵: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二、渑池会盟: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三、负荆请罪: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

  • 孝德治天下的君王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我只有一个,日月如梭,时光荏苒,后来,他的母亲逐渐老了。汉文帝担忧母亲的身体。一天,他的母亲病倒了,文帝请来最好的医生给太后诊治,他深恐母亲一病不起,甚至会永远离自己而去。他时刻牵挂着母亲,已经放心不下宫女们的照顾。只要完成公务,文帝便会亲自来到母亲寝宫,长时间的守护在母亲床前。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

  • 怎么看待三国中荀这个人?荀是真的忠于汉室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荀对曹操前期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既是战略人才,又是内治的高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就是在荀的坚持下确立的,除此之外,荀为曹操决计进退,举荐人才,保障后勤,帮助曹操完善政权架构,缓和豪强与曹操的矛盾等很多方面有重大贡献。说他是曹操第一谋士,绝不夸张。曹操第一谋士荀荀的特点非常的鲜明。首先他是

  • 葡萄是如何开始“和亲”(引入中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通过丝绸之路,由现在的中亚和中国的新疆一点传入中原葡萄酸痛可口,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我们现在想吃葡萄极为方便,随处都可以买的到,但是在秦朝,秦始皇想吃也吃不到,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葡萄这个水果。其实当时连西红柿炒鸡蛋都吃不到。有的电视剧中经常会看见大王吃着葡萄喝着葡萄酒

  • 汉文帝为什么十分欣赏贾谊?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简单地说,贾谊大名显于君王求才之际,有与汉文帝价值观一致,王佐之才,有报君之忠,无权位私心。春雨贵如油,好雨下在皇帝心田陈平、周勃、灌婴等功臣与齐王兄弟三人诛灭诸吕,皇位空缺。功臣为私心迎立代王刘恒入京称帝。刘恒听从宋昌的建议仅带七人赴虎穴探险。刘恒继位之后,如走钢丝一样平衡在诸侯王和功臣之间。刘恒

  • 历史上有没有被臣子把控的傀儡皇帝或傀儡政权翻身做主人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有权臣把控朝政、皇帝只能做傀儡的史实存在,自然也有傀儡皇帝斗倒权臣、重新掌管政权的事情存在,今天笔者想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君主北周武帝宇文邕。西魏末年,权臣宇文泰职掌朝政,于军事、政治等领域大有建树,奠定了北周建立的基础。在宇文泰北巡期间去世时,其侄宇文护接掌国政,迫使西魏皇帝禅

  •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把敌人转化为朋友并加以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历史上把敌人转化为朋友的名人事例,除了齐桓公与管仲,李世民和魏征之外还有很多,这里仅举两个:1廉颇和蔺相如战国时候,赵国有个门客叫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他走上仕途之后,和将军廉颇同朝为官。过了不久

  •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出生时真的有天生异象?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传说开国大将陈赓降生时,就有异象出现,晴天凭空起炸雷,早春时节泉水喷涌如柱,家中院子桃花提前绽放,而这些异兆,按照古人的说法,似乎预示着陈赓日后必然要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陈赓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传奇之家。他的祖父陈益怀自幼家境贫寒,从十几岁就给舅舅做长工,因喜好武术,加上勤学苦练,最终练得一身好

  • 葡萄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在什么朝代?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我本人就是农作物种植爱好者,这不昨天又种了一些黄瓜、苦瓜、豆角还有丝瓜!不仅仅是爱好,当你吃到自己种植的水果和菜时心里感觉是不一样的!至于葡萄家里种了两颗,每年都是硕果累累!其实中国种植葡萄使于西汉。当时汉武大帝时期,国力强盛,经历发达,军事强国,但是北方匈奴有点不怎么老实,时不时的就在汉朝边境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