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吗?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吗?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083 更新时间:2024/1/17 10:38:59

一面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面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不只是李白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李白大家看到的李白,是诗情狂放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酒兴豪放的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偶尔还有寂寞苦闷的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仿佛李白真的就是一个浪漫不羁飘逸洒脱的谪仙人,不食人间烟火,傲视君王权贵;可是,在这些广为流传的诗句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李白那就是一路走一路梦想着建立业出人头地的李白。这也就是题主问“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原因吧?

其实,李白一直想以身事权贵,而且不成功地事过;要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倒不至于,他的酸味不浓,更多的是慷慨激昂或豪迈奔放;即便是有些许酸味,也被他过人的才情遮掩了。

李白的一生,从时间段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任翰林供奉前;任翰林供奉时;赐金放还之后。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时期他所写的诗来重温他的经历追寻他的心路历程。

一、“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贫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这样谦卑的干谒诗,你能想象到出自李白之手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诗仙”,和杜甫并称“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九世孙,又有学者考证“九世孙”说的是李白的祖父,李白是十一世孙,还有的说他是李建成之后;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里有一些介绍,但也同样不甚明晰。可概都是李白和唐朝诸王同宗,祖上曾获罪,父亲李客是商人,而《唐六典》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明确说明罪人和商人之后不能参加科考,所以李白要想入仕,只剩下干谒这一条路。

何为干谒?就是有所企图或为了某种目的而求见显达的人,语出《北史郦道元传》“好以荣利干谒,乞丐不已”。李白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十五岁开始就从事干谒活动了,可惜的是许久没有成效;二十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为了增长见识,又何尝不是为了寻找一个好前途?730年,他30岁,在安陆,春天时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一边因谗谤上书自白,一边是列举自己诸多的优点,希望得到举荐。干谒诗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信,是古代文人为了推销自己而写的诗。咱们来看李白的第一封自荐信:“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白窃慕高义,已经十年”,然后又说自己“轻财好施、存交重义、养高忘机、富有才情”,你能想象出这讨好谦卑的文字出于李白之手吗?就算这样,也没被搭理。

还有比这更厉害的:734年,李白过襄阳拜见荆州长史韩朝宗,写《与韩荆州书》,开篇就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吹捧和求助。735年,作《明堂赋》献于唐玄宗,“臣白美颂,恭惟述焉”,“遵先轨以继作兮,扬列圣之耿光。虽暂劳目永固兮,始圣谟于我皇”,“于是元元澹澹然,不知所在,若群云从龙,众水奔海,此真所谓我大君登明堂之政化也”;后又作《大猎赋》,为皇帝歌风颂德。遗憾的是,依然没受到重视。

他还分别在730年和732年两次上钟南山求见玉真公主(唐玄宗御妹,和玄宗关系非常好,在唐玄宗面前能说得上话),并写下《玉真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和《玉真仙人词》,“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极尽谄媚。但是时不利白,依然无疾而终,李白只能依旧借酒消愁。

李白还求见过张说,宰相不见他,他就走曲线和宰相的儿子张交往;又结识卫尉张卿,拜见时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的贺知章,虽然贺知章对李白大加赞赏,并由此把李白“谪仙人”的名号叫开,但是李白并未因此入仕。

你看千古名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材”,不能是只“用”来喝酒吟诗吧?不然,他喝着酒吟着诗,又何来“与君同销万古愁”呢?这“愁”是什么?豪放里难掩悲凉,狂放中仍存感伤。再看另一佳作《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表面上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又何尝不是抒发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还有《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否又暗喻对前途有信心?

之后,终于在742年,在他的朋友元丹丘的努力下,玉真公主看到了他的诗;加上道士朋友做过翰林供奉的吴筠还有贺知章的共同举荐,唐玄宗下诏令其入京。李白为此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曲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捉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简直有点欣喜若狂,高兴劲儿和狂妄劲儿力透纸背!

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写诗哄皇帝高兴,这就是李白的宫中生活李白入宫,还是很风光的,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且相谈甚欢,当即封翰林供奉,相当于现在的私人秘书,陪侍皇帝左右,给皇上写诗娱乐。743年,诏翰林院,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后又作《清平调》,赞咏杨贵妃。也许是厌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也许是骨子里的狂妄作祟,曾醉中奉诏;又令高力士脱靴贵妃娘娘研墨,一个是宠臣一个是宠妃,李白这得意得有些忘形了。

你吃人家饭不看人家脸色,倒让人家由着你耍小性子?哪个朝代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啊!这是红得发紫要烂的节奏啊!所以,招人恨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地,在皇帝耳边进言,皇帝也觉得他过分了,但唐玄宗还算仁慈,一没杀他二没抓他,只是“赐金放还”,也算是够仗义了。“人身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并不是他的本意,不过是他的骜不驯恃才傲物实在不适合官场,被动离职罢了。

744年,李白结束近三年的辉煌岁月,重新浪迹江湖。

三、“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这是李白余生的岁月李白离开长安,继续四处游历,写下无数雄奇飘逸的动人诗篇。可是他依然以出世的姿态寻找着入世的途径。754年,他已经54岁了,还是壮心不已,不顾妻子再三挽留,写下《别内赴征三首》,去了永王李军营作幕僚,作《永王东巡歌》。可惜他的政治触觉反应太慢,757年李被判谋反,贬为庶人,李白也因此受牵连,但在浔阳狱中为宋若思、崔涣所救,又做了宋若思的幕僚;在此期间以宋的名义向朝廷写举荐信,希望朝廷能够重新用自己;悲催的是朝廷没理会他的举荐信不说,反而在759年判他流放夜郎。幸好途中遇大赦,返还路上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暗示其心情之愉悦,逃过了一劫。之后两年左右的时间,他往来于宣城、金陵之间,寻友访故,以期东山再起。这种心情在《江夏赠韦南陵冰》和《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里就能得窥一二:第一首全诗痛快淋漓回肠荡气,可是你看“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除了悲愤,难道这里面没有对过去宫中生活的叹惋和对朝廷的希冀和幻想?第二首不只描绘了洞庭明丽的秋色,“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是否也隐喻了作者内心重返长安的渴望?

761年,李白还想去投奔李光弼,可惜中途染疾未果,这个在《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有具体讲述“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金陵遇太守,倒履相逢迎”,“帝车信回转,河汉复纵横”,你看,这是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吗?

大鹏飞兮震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这是762年,李白于族叔当涂李阳冰处写下的《临终歌》,感叹自己想象大鹏那样振翅飞过八方,却终因力量不济而摧折,可以说是长歌当哭。还能说他不想以身事权贵吗?他想事,可是他骨子里的傲气清高又注定了他事不好;他想事,可是终其一生,也没有遇到真心赏识他的伯乐。

所以他这匹千里马就踏遍了大唐的大半部分疆域;马蹄过处,留下的尽是传奇的不朽的诗的印记,让后人至今仍无以企及。

结语所以说李白真的不是不以身事权贵,而是没有机会;或者说有了机会他没好好珍惜。至于说他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倒大可不必,他的才气和傲气容不下酸气,他的壮丽飘逸的诗篇只能散发浪漫主义的气息,供后人千百年来仰视。

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李白并非如世人所推崇的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是仍然想步入仕途,获取功名富贵。但是,为什么李白不通过科举取仕走上仕途呢?这是因为李白出身不好。李白的父亲是个大商人,而且是外国人。不是我瞎说,李白出生在碎叶城,今天的吉尔吉斯坛。至于,为何举家跑到四川,没有考证。但李白有首诗,侠客行,其中就有十步杀一人,完事拂衣去。李白剑术也很高明。在古代商人是低贱的,重农抑商嘛。由此,李白就没法走科举取仕的路子。他离开家乡后仗剑来到京城寻找门路。最后,只有走婚姻的路,把自己嫁了出去。也就是入赘到达官贵人家当女婿。这还不是一次,先后两次。都是因为,老婆死了,和丈人犯事而散。但是,两次李白都没有某得一官半职。一晃过去了十多年。以后,李白就开始了游荡生涯,靠写诗结交文人墨客,地方官员为生。由于他的诗确实好,名气越来越大。终于惊动了唐玄宗。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李白大喜过望,挥笔写了首《南陵辞儿西入京》诗中说,游说万乘苦不早。可见他盼了多少年,终于盼到了这一天。诗中捷着说,会稽愚妇轻买臣,仰天大笑西入秦,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见他是多么得意忘形。李白其实就是个好高骛远,没有政治眼光和实际处事能力的人。也就是没有官场斗争经验的人。不久就被唐玄宗辞退了。李白回来后仍然不死心,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结果他等来了机会,安禄山反了。各地勤王。李亨称帝是为唐肃宗。李磷永王自立江南。李白投靠了永王。并谄媚永王一口气写了11首《永王东巡歌》。结果,永王兵败,李白以谋反罪,关进大牢。多亏人们求情,被流放夜郎。时年,五十有七。两年后遇大赦天下,被取消流放。综上所述李白真的不是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和酒有关的人物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历史上与酒有关的故事很多。1、武松醉酒打老虎。2、宋江醉酒题反诗。3、关羽温酒斩华雄。4、李白斗酒诗百篇。还有:长安酒会。鸿门宴。煮酒沦英雄。群英会。千叟宴。杯酒释兵权。东晋新亭会。醉刘伶。贵妃醉酒。醉打金枝。再不多谈了!关于造酒的一个传说传说杜康那个时候,因为秋收的时节,遇到了秋雨连续下了很

  • 把从古至今伟人诚信的故事概括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诚信[1]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诚信∶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诚信,分开来说的话:诚,真实,诚恳;信,信任,证据。所以说,诚信,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有一些哦!Lo

  • 丹书铁券是谁发明的?丹书铁券真的免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丹书铁券,也叫免死金牌,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最早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名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所谓丹书,就是用朱砂写字,铁契:就是用铁制的凭证。上面用朱砂写着几行字,再一分为二,一半给有功之臣,一半则保

  • 《射雕英雄传》中的南帝在华山论剑之前有何故事,他为何要以皇帝之尊去参加论剑?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壹大理宣仁皇帝段誉在位三十九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贤名远播。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他为人宅心仁厚,不仅爱民如子,对四个儿子也过于宽容,使他们没有一个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文才武功都是一塌糊涂。以“一阳指”的造诣而论,除了二子段正兴和四子段文义勉强达到六品,其余二子都不入品。广兴二年,有彗星现于南方。段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个故事的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一、完璧归赵: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二、渑池会盟: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三、负荆请罪: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

  • 孝德治天下的君王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我只有一个,日月如梭,时光荏苒,后来,他的母亲逐渐老了。汉文帝担忧母亲的身体。一天,他的母亲病倒了,文帝请来最好的医生给太后诊治,他深恐母亲一病不起,甚至会永远离自己而去。他时刻牵挂着母亲,已经放心不下宫女们的照顾。只要完成公务,文帝便会亲自来到母亲寝宫,长时间的守护在母亲床前。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

  • 怎么看待三国中荀这个人?荀是真的忠于汉室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荀对曹操前期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既是战略人才,又是内治的高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就是在荀的坚持下确立的,除此之外,荀为曹操决计进退,举荐人才,保障后勤,帮助曹操完善政权架构,缓和豪强与曹操的矛盾等很多方面有重大贡献。说他是曹操第一谋士,绝不夸张。曹操第一谋士荀荀的特点非常的鲜明。首先他是

  • 葡萄是如何开始“和亲”(引入中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通过丝绸之路,由现在的中亚和中国的新疆一点传入中原葡萄酸痛可口,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我们现在想吃葡萄极为方便,随处都可以买的到,但是在秦朝,秦始皇想吃也吃不到,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葡萄这个水果。其实当时连西红柿炒鸡蛋都吃不到。有的电视剧中经常会看见大王吃着葡萄喝着葡萄酒

  • 汉文帝为什么十分欣赏贾谊?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简单地说,贾谊大名显于君王求才之际,有与汉文帝价值观一致,王佐之才,有报君之忠,无权位私心。春雨贵如油,好雨下在皇帝心田陈平、周勃、灌婴等功臣与齐王兄弟三人诛灭诸吕,皇位空缺。功臣为私心迎立代王刘恒入京称帝。刘恒听从宋昌的建议仅带七人赴虎穴探险。刘恒继位之后,如走钢丝一样平衡在诸侯王和功臣之间。刘恒

  • 历史上有没有被臣子把控的傀儡皇帝或傀儡政权翻身做主人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有权臣把控朝政、皇帝只能做傀儡的史实存在,自然也有傀儡皇帝斗倒权臣、重新掌管政权的事情存在,今天笔者想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君主北周武帝宇文邕。西魏末年,权臣宇文泰职掌朝政,于军事、政治等领域大有建树,奠定了北周建立的基础。在宇文泰北巡期间去世时,其侄宇文护接掌国政,迫使西魏皇帝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