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却毫不觉察,不能不佩服祖先智慧。10公分长的小老虎能调动千军万马,这可马虎不得,要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掌握了军权,谁就能掌控国家。这个铜铸的小玩艺可不简单。
私人订制从史料看,制作虎符比铸钱成本都高。虎符大多选精铜制作,在铜矿被政府控制,冶炼技术由少数御用工匠掌握的情况下,民间很难得到精铜;有的虎符是黄金制作,成本非常高昂。虎符除制作工艺精良外,都是孤品,一个军团一副虎符,相当于现在的“私人订制”。比如在陕西出土的杜虎符,只能调动秦国杜县防区的部队,拿到其他地方不起作用。
虎符制作完成后,使用的模范就会当即销毁,“模具”没有了,在没有激光克隆技术的年代,不可能制作出一模一样东西。
加密处理不同的虎符上铸写的文字不同,而且还要进行特殊处理,比如错金,在杜虎符上写着:“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十公分长的虎符上写着9行30字,加上错金工艺,一般工匠或仓促之间是不可能仿造出来的。
还有的虎符文字刻在两半中间,合在一起后才能读出来,这是古代的加密处理方式。因此在没有见到另一半的情况下,无法复制。
联动管理虎符制作是为两半,一半在将军手中,一半由帝王保管,必须两半合一,才能调动兵马。在当年没有报纸、电视,传媒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很少见“领袖像”的地方军队只认兵符,也就是当时说的“只认兵符不认人。”从杜虎符的铭文可以看出,作为地方将军,虽然管理着庞大的军队,但没有完整的虎符,只能调动50人的兵马,也就是个空架子。
帝王当然知道虎符的重要性,一般都贴身保存,甚至卧室之中。比如《史记》记载的“窃符救赵”的故事中,指挥晋鄙部队的虎符就在魏王卧室里,魏无忌动用了魏王的宠妃,利用侍寝的机会偷到了一半虎符。
我们经常把“符合”一词挂在嘴边,其实这个词语就从“虎符”这来的,是说虎符的使用方法,两半之间有一个扣合机关,不同的虎符机关不同,两片虎符必须严丝合缝扣合在一起,达到“符合”标准,才能调动军队。
配套使用虎符中是调动军队的信物,如果要调动大量军队,还需要帝王的使者和亲笔书信等配套措施,如果形式过于简单,就会引起将军怀疑。当年魏无忌虽然偷到了虎符,大将晋鄙看到他只驾一辆车前来,觉得不可信,便想拒绝,没想到魏公子早有准备,安排朱亥用四十斤的铁锤子打烂了晋鄙的脑袋,夺取了兵权。
只拥有一半虎符的将军是无法调动大量军队的,虎符有效地消弱了将军的调动军队的权利,防止兵权滥用。
虎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调兵的信物。虎符多由铜、金所制,因早期呈虎形,因此叫做虎符。
作为调动千军万马的凭证,关系到国家和朝廷的安危,自然是不能马虎的,不仅制作精密而且有防伪标识。中分两半,右边在朝廷手中,左边由统兵将领收藏。铸造有子母扣,在分界骑缝处还镌刻有铭文,两部分必须能严丝合缝。
而且虎符在历史上,外形也是有变化的。隋时为鳞符,到唐时,因避讳祖上李虎,改为鱼符、兔符、龟符。到了宋朝,又恢复为“虎符”。
这么重要的东西,当然有很多人想得到了,似乎拿到虎符相当于掌握了兵权。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远未如此简单,君王们当然不会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仅仅维系于区区一个器物之上。
比如战国时著名的“窃符救赵”。信陵君为了拿到调兵的虎符,唆使魏王宠姬盗得兵符。但是到了统兵将领晋鄙营中时,晋鄙并未因信陵君手持虎符而听命,后来是门客朱亥杀了晋鄙,方才夺得兵权,顺利解救邯郸之围。
可见虎符的权威远未传说中那般大。这还是德高望重、鼎鼎大名的信陵君亲自持符前往,如果换了一个初出茅庐的使者,不被晋鄙反杀已是万幸了。为了以防万一,虎符也会和诏书搭配使用。
君王们为了防止将帅造反,也是煞费苦心的,设置了很多障碍。特别是到了宋朝,在兵制上设立机构各司其职,相互牵制。宋朝设枢密院,掌管调兵权,虎符诏令都是由枢密院根据皇帝的指示下发。又设“三衙”,负责日常的管理统带。各处领兵将领为“率臣”,而且这些将领也会不定期的更换辖区。发生战争时,再由皇帝指定“率臣”,带兵出征。
如此一来,军队的调动权、统领权分属不同的机构,严格限制了带兵将领的兵权,极大制约了将领拥兵造反的外部条件。如此一来,安全是安全,但同时也造成了军事行动的繁琐脱节,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历史上也不乏无符而反的例子,虎符毕竟是死物,只能防忠防不了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