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君王是如何防止将军造反的?

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君王是如何防止将军造反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691 更新时间:2024/1/4 18:35:53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却毫不觉察,不能不佩服祖先智慧。10公分长的小老虎能调动千军万马,这可马虎不得,要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掌握了军权,谁就能掌控国家。这个铜铸的小玩艺可不简单。

私人订制从史料看,制作虎符比铸钱成本都高。虎符大多选精铜制作,在铜矿被政府控制,冶炼技术由少数御用工匠掌握的情况下,民间很难得到精铜;有的虎符是黄金制作,成本非常高昂。虎符除制作工艺精良外,都是孤品,一个军团一副虎符,相当于现在的“私人订制”。比如在陕西出土的杜虎符,只能调动秦国杜县防区的部队,拿到其他地方不起作用。

虎符制作完成后,使用的模范就会当即销毁,“模具”没有了,在没有激光克隆技术的年代,不可能制作出一模一样东西。

加密处理不同的虎符上铸写的文字不同,而且还要进行特殊处理,比如错金,在杜虎符上写着:“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十公分长的虎符上写着9行30字,加上错金工艺,一般工匠或仓促之间是不可能仿造出来的。

还有的虎符文字刻在两半中间,合在一起后才能读出来,这是古代的加密处理方式。因此在没有见到另一半的情况下,无法复制。

联动管理虎符制作是为两半,一半在将军手中,一半由帝保管,必须两半合一,才能调动兵马。在当年没有报纸、电视,传媒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很少见“领袖像”的地方军队只认兵符,也就是当时说的“只认兵符不认人。”从杜虎符的铭文可以看出,作为地方将军,虽然管理着庞大的军队,但没有完整的虎符,只能调动50人的兵马,也就是个空架子。

帝王当然知道虎符的重要性,一般都贴身保存,甚至卧室之中。比如《史记》记载的“窃符救赵”的故事中,指挥晋鄙部队的虎符就在魏王卧室里,魏无忌动用了魏王的宠妃,利用侍寝的机会偷到了一半虎符。

我们经常把“符合”一词挂在嘴边,其实这个词语就从“虎符”这来的,是说虎符的使用方法,两半之间有一个扣合机关,不同的虎符机关不同,两片虎符必须严丝合缝扣合在一起,达到“符合”标准,才能调动军队。

配套使用虎符中是调动军队的信物,如果要调动大量军队,还需要帝王的使者和亲笔书信等配套措施,如果形式过于简单,就会引起将军怀疑。当年魏无忌虽然偷到了虎符,大将晋鄙看到他只驾一辆车前来,觉得不可信,便想拒绝,没想到魏公子早有准备,安排朱亥用四十斤的铁锤子打烂了晋鄙的脑袋,夺取了兵权。

只拥有一半虎符的将军是无法调动大量军队的,虎符有效地消弱了将军的调动军队的权利,防止兵权滥用。

虎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调兵的信物。虎符多由铜、金所制,因早期呈虎形,因此叫做虎符。

作为调动千军万马的凭证,关系到国家和朝廷的安危,自然是不能马虎的,不仅制作精密而且有防伪标识。中分两半,右边在朝廷手中,左边由统兵将领收藏。铸造有子母扣,在分界骑缝处还镌刻有铭文,两部分必须能严丝合缝。

而且虎符在历史上,外形也是有变化的。隋时为鳞符,到唐时,因避讳祖上李虎,改为鱼符、兔符、龟符。到了宋朝,又恢复为“虎符”。

这么重要的东西,当然有很多人想得到了,似乎拿到虎符相当于掌握了兵权。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远未如此简单,君王们当然不会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仅仅维系于区区一个器物之上。

比如战国时著名的“窃符救赵”。信陵君为了拿到调兵的虎符,唆使魏王宠姬盗得兵符。但是到了统兵将领晋鄙营中时,晋鄙并未因信陵君手持虎符而听命,后来是门客朱亥杀了晋鄙,方才夺得兵权,顺利解救邯郸之围。

可见虎符的权威远未传说中那般大。这还是德高望重、鼎鼎大名的信陵君亲自持符前往,如果换了一个初出茅庐的使者,不被晋鄙反杀已是万幸了。为了以防万一,虎符也会和诏书搭配使用。

君王们为了防止将帅造反,也是煞费苦心的,设置了很多障碍。特别是到了宋朝,在兵制上设立机构各司其职,相互牵制。宋朝设枢密院,掌管调兵权,虎符诏令都是由枢密院根据皇帝的指示下发。又设“三衙”,负责日常的管理统带。各处领兵将领为“率臣”,而且这些将领也会不定期的更换辖区。发生战争时,再由皇帝指定“率臣”,带兵出征。

如此一来,军队的调动权、统领权分属不同的机构,严格限制了带兵将领的兵权,极大制约了将领拥兵造反的外部条件。如此一来,安全是安全,但同时也造成了军事行动的繁琐脱节,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历史上也不乏无符而反的例子,虎符毕竟是死物,只能防忠防不了奸。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古代皇帝普遍短命?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为什么古代皇帝普遍短命?原因是多方面的缘故?有人说,人的寿命天注定,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关健是多因素在环绕。第一个,古代医疗设备太差,大师医术水平过低,科学技术落后,有很多疑难杂症无法判断诊治,眈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方案,加上大部分皇帝好色,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你能满足她们的生理欲望吗?别说一个皇帝老儿,

  • 列举魏晋名士及其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1.嵇康当得起魏晋风流名号的,首推嵇康。原因有三: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美男子,二是不与权贵合作,三是慷慨赴死,从容就戮。嵇康是健康型美男子一枚,不同于只有颜值的柔弱小鲜肉。史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约等于今天的一米八多,容止出众、风姿特秀,举止萧洒,气度爽朗俊逸。他的好山巨源经常痴痴地盯着他看:“岩岩若孤松

  • 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的夏侯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关公之所以成神,万世景仰,就在于“忠义”二字;夏侯之所以受曹操厚待,亦无非忠义“。关羽之忠,今天来看似乎是愚忠,但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对统治者来说,那是大忠;夏侯之忠,只对曹操一人尽忠,就今天来看,是最明智之忠。由于曹操一生存在争议,为后世诟病,连累夏侯之忠义也打了折扣,不为世人所熟知、称道。但夏侯

  • 历史上有哪些啼笑皆非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他是历史上跑得最快的皇帝,逃跑能力出神入化,一国君王以逃跑出名简直让人贻笑大方让人啼笑皆非!如果说到历史中跑得最快的皇帝是谁,很多人会一头雾水,因为以前的史料中也没有皇帝跑步速度的记载。不过有这么一个皇帝,他以逃跑出名,不仅让令敌人望尘莫及,还让不少史学家们大为疑惑。此人正是元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 帝喾,古代帝王之一,在颛顼与尧之间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帝喾,姬姓,名俊,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今商丘睢阳区高辛镇),华夏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相传尧父为帝喾,母为陈锋氏女;帝喾死后由尧的异母长兄挚继位;挚在位9年,为政不

  • 你知道吴起的故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他一生曾在鲁、魏、楚三国做官,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的思想,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有故事”的人。总的来说,吴起有才,但也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那么,他都有哪些故事呢?为了学业,母死而不守孝;为了功名,不惜手刃娇妻。吴起年少时,勤奋刻苦,从小立下“

  • 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吗?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一面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面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不只是李白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李白大家看到的李白,是诗情狂放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酒兴豪放的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偶尔还有寂寞苦闷的李白:“举杯

  • 历史上有哪些和酒有关的人物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历史上与酒有关的故事很多。1、武松醉酒打老虎。2、宋江醉酒题反诗。3、关羽温酒斩华雄。4、李白斗酒诗百篇。还有:长安酒会。鸿门宴。煮酒沦英雄。群英会。千叟宴。杯酒释兵权。东晋新亭会。醉刘伶。贵妃醉酒。醉打金枝。再不多谈了!关于造酒的一个传说传说杜康那个时候,因为秋收的时节,遇到了秋雨连续下了很

  • 把从古至今伟人诚信的故事概括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诚信[1]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诚信∶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诚信,分开来说的话:诚,真实,诚恳;信,信任,证据。所以说,诚信,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有一些哦!Lo

  • 丹书铁券是谁发明的?丹书铁券真的免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丹书铁券,也叫免死金牌,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最早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名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所谓丹书,就是用朱砂写字,铁契:就是用铁制的凭证。上面用朱砂写着几行字,再一分为二,一半给有功之臣,一半则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