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对曹操前期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既是战略人才,又是内治的高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就是在荀的坚持下确立的,除此之外,荀为曹操决计进退,举荐人才,保障后勤,帮助曹操完善政权架构,缓和豪强与曹操的矛盾等很多方面有重大贡献。说他是曹操第一谋士,绝不夸张。
曹操第一谋士荀
荀的特点非常的鲜明。首先他是一个超脱于时代的智者。从荀准确判断家乡必遭战乱,提前率家族人员躲避,从而保全了家族可以看出。从荀离开强大而且名望高的袁绍,投奔弱小而名声不算好的曹操可以看出,他善于审时度势,善于从表象看到本质。纵观汉末三国,能够像荀一样眼光独到的人,屈指可数。其次他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他有士大夫的名利观,有士大夫奉守的道德底线。同时他身处乱世,知道很多准则已经打破,故而他并不追求纯粹的政治,愿意随着时代变更自己的思想。他性格上谨慎隐忍,正如史书上说的“居中持重”。
曹操帐下以荀为代表的五大谋士
但最终荀和曹操出现了状况。导火索是曹操自导自演封魏公,加九锡的活动。在封建社会,加九锡往往是篡位的前兆。这一点曹操知道,士大夫们都知道,荀当然也知道。荀表示反对,他是这么说的“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话不多,荀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认为他是汉朝的忠臣,看到曹操走出实质篡汉的步伐,来尽愚忠来了。持这个观点的人占据了主导地位,一些名家也认为是这样。
我极不赞同这种说法。我的观点是荀绝对不可能是汉朝的忠臣,他反对曹操称公,加九锡有很多因素,与忠于汉朝没有任何关系。
曹操太厉害了,荀从内心也是佩服的
理由之一:荀投入曹操阵营之初,曹操即称赞他为“吾之子房”。可想而知,曹操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在像汉高祖一样的创基者。难道荀会不知道曹操不会做汉朝的忠臣?这是不可能的。荀知道曹操必然篡汉,却依然全心全意帮助他,只能说明荀和曹操是默契的。
理由之二:荀有足够的机会来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汉朝的忠诚,但是没有。曹操常常让荀主持后方事务,等于全权托付给了他。荀要在后方起事帮助汉献帝,这很容易办到,就算不能成功,也能给曹操造成很大的问题。但是看荀的一生,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动作。
曹操与荀的分歧不是正反,而是时机
理由之三:汉献帝被曹操欺压逼迫,荀有发过声吗?没有。曹操处置衣带诏事件的人员,除了把参与的董承等人灭族外,还牵连到董承的女儿汉献帝的妃子董贵妃被杀,这个时候曹操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如果荀忠于汉朝,这个时候如果不出手,还指望他什么时候出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道理,荀不会不懂。
所以,荀根本不可能忠于汉朝。他之所以反对曹操加快篡位步伐,是因为两个因素。
如果荀忠于汉朝,汉献帝会放过这个机会吗
第一个因素:荀认为曹操没有完成统一,如此心急想取代汉朝,显然时机不成熟。这一点可以从荀之前反对曹操恢复九州制得到印证。曹操占据原来袁绍的政治中心邺城后,有人劝曹操恢复九州的古制,曹操准备同意,荀认为“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什么叫天下大定,其实就是实现统一。在荀看来,曹操还没有统一,就想着取代汉朝,这在历史上没有现成的例子,同时也容易给刘备、孙权等人攻击的借口,内部也暗流涌动,对曹操未必有利。
第二个因素:荀想保住传统士大夫的遮羞布。前面提到,荀是传统的士大夫,他有士大夫的道德底线。曹操明目张胆推进篡汉,在荀看来,总要说上一两句话,安慰一下自己的内心。荀好歹做了汉朝几十年的臣子,世食君禄,如果也和常人一样踊跃参与篡汉行动,在良心上过不去。
荀氏家族已经和曹操结为命运共同体,既联姻又联合
当然荀持重的性格让他有防止出现反复的心态。当时曹操没有完成统一,汉朝势力没有完全灭亡,还有刘备这样的实力派跟曹操硬抗,他害怕出现反复,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是仍然要防止。何况还有前车之鉴。王莽取代汉朝十五年后,光武帝复兴汉朝。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荀跟着曹操叫嚷改朝换代,这对于整个家族而言是毁灭性的。他在关键的时候为汉朝说上两句话,尽管没有实质的行动,但是如果出现反复,这一两句话或许可以为荀氏家族保住一些血脉。
荀身处乱世,他要活下来,并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绝对不是简单的一面。
这个问题,要从荀的家世渊源及成长历程来分析
荀氏家族,乃荀子之后,是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名门旺族,他的祖父荀淑,,曾任郎陵县令,在汉顺帝、桓帝时,很有名望。荀淑生有八子,号称“八龙”。荀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国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可以说是标准的“官三代”。
荀更是年少成名,早年就被称为王佐之才,26岁,就被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之职位,后调任地方,任亢父县令,后因战乱,归隐于家。
但是荀的名气太大了,冀州牧韩馥特派人邀他入职。而此时袁绍已夺了韩馥的官位,他仍然以上宾之礼待荀,,但荀很了解袁绍的为人,料定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
荀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来投,大悦,。任荀为别部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员),荀时年二十九岁,至此,荀迈入他人生的辉煌期。
政治地位曹魏首席谋臣和功臣,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
主要成就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
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政治方面为让曹操“劝奉汉天子”,确立正统地位。得“挟天子以令诸侯”。
内政方面“明以举贤”,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传》
荀之死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
荀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到谯县劳军,荀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荀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号敬侯。荀出身世家,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儒家的规范为准,儒家理论中礼治主义确立了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的和谐,才是天道。荀既要忠于于汉室,又要回报曹操的知遇之情。在曹操要求加封为公爵,违反“礼治”的行为发生,他的内心是挣扎的,痛苦的,一代能臣就这样抑郁而终。这正是,世事岂随愿,贤士亦有憾。
《荀》
【宋】卫宗武
曹公初见奇,直以子房许。制胜算无遗,毙袁而诛吕。意见稍有乖,几欲置鼎俎。朝端存正论,九锡胡不取。本安固难依,奸雄恶可辅。初年歼击德宜,继又族文举。嗜杀其如斯,大夫可以去。见几奚不早,一死昧所处。既不为夷齐,又不为伊吕。徒抱忠贞心,遗憾亘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