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秦始皇的死与赵高有关,这个只是猜测。不过这些异相确实是十分的诡异,如果用人谋来解释,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阴谋。这些异相,最终的目的就是让秦始皇离开咸阳,去外面巡游避难。于是在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再次出游。而跟从他的是他的少子胡亥。当时赵高任中车府令,管理宦官内务,同时又是胡亥的师傅,这就组成了一个证据链,最终指向胡亥和赵高。
如果这个阴谋是赵高和胡亥策划的,那么目的就是在途中谋害秦始皇,让胡亥继位。但是,这个阴谋以我来看,成功的可能性太小。因为,胡亥、赵高的威望太低,加上他们的师徒关系,让胡亥继位,大家不会相信。这就需要外界的力量参与,李斯就是其中的关键。
在《史记》里,说李斯是被赵高劝说说服的。我个人感觉,这个可能性不大。胡亥、赵高有什么急迫的理由要铤而走险,去冒杀害秦始皇而自己却难以继承皇位的危险。如果是阴谋的前面部分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话,最后的结果却无法预料,这个阴谋就太蹩脚了。依照赵高的办事风格,这是难以理解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李斯也是阴谋的参与者。否则,不会仅仅赵高短短几句话就可以说服李斯。李斯早就想离开政界,他在家置酒时,看到前来祝贺的千辆车马的盛况就发出过感叹,萌生退意。而且李斯位列三公,儿子娶公主,女儿嫁王子,根本就没必要害怕丢掉相位。何况相位有二,不一定非要拿下李斯。所以说赵高的所谓扶苏继位,任用蒙恬为相,李斯退位的说法,根本说服不了李斯。
所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这一段,关于赵高说服李斯的解释,根本于情于理都站不住脚。如果整个事件不是偶然发生的,是人为的阴谋,那李斯肯定是阴谋分子中的一员。
至于说,李斯是如何卷入阴谋的漩涡的,我们不可得知。但是,李斯的心里一直在犹豫,在权衡利弊,在想得到最佳的结果。他一边默认赵高胡亥的行动,一边在等待最佳的时机,并不明确表态。而秦始皇的态度也很暧昧,他对扶苏不满,把扶苏赶去守边,这也给胡亥以希望,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继承人。
所以,秦始皇一死。如果立胡亥为继承人,大家皆大欢喜,李斯也放下了心理的包袱。而当胡亥打开秦始皇的玺书的时候,大家的心都凉了,这个时候就必须大家表态了。
在这个时候,李斯的态度就至关重要。如果李斯不同意立胡亥为帝,这个阴谋就彻底失败了。当然玺书不能现在就毁掉,如果阴谋失败,还有个退步,立扶苏为帝。
这个时候,赵高和胡亥是最急迫的。胡亥是急于当继承人,而赵高与蒙恬的弟弟蒙毅有纠葛,如果扶苏继位,赵高的下场已经是注定的了,肯定保不住自己的职位。所以,无论如何,赵高也要逼迫李斯同意扶立胡亥。
这个时候的李斯依然在犹豫之中。一方面不想背弃秦始皇的信任,一方面又觉得不管是立扶苏还是立胡亥对自己的影响都不大。但是,赵高可不给他犹豫的机会。赵高是如何与李斯商量的我们不知道,应该赵高抓住了李斯的隐私或者采取了威胁手段,最终,李斯被迫同意了赵高的建议,参与了立胡亥为继承人的行动。
李斯自以为自己在秦国的势力广大,一个赵高对自己造不成什么威胁。可是,他不知道,在秦始皇的大一统制度下,皇权高于一切。赵高抓住胡亥,利用胡亥手中的皇权,一步步把李斯逼进了绝路。
赵高通过获得胡亥的信任,逐渐的让胡亥远离李斯,逐步削弱李斯的权力。胡亥听赵高的话,先是杀扶苏和蒙恬,然后是杀秦国的宗室,李斯的女婿,儿媳全部被杀。然后是杀大臣,最后是杀李斯。李斯最终被他所看不起的赵高置于死地,灭了三族。
在这整个事件里,李斯的所作所为只能说是他咎由自取。他自认为自己作为丞相,可以与皇帝分庭抗礼,一个小小的宦官赵高不在话下。他没有想到,皇权至上的集权国家里,他也只是一个可怜的工具,只要皇帝一句话,自己就会遭到灭顶之灾。本想依靠背叛获得永久的荣华富贵,但得到却是身死族灭。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邀请
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赵高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通于“刀笔之文”,精通法律,还是皇少子胡亥的文字老师,深得秦始皇器重。丞相李斯,儿子皆娶秦公主,女儿悉嫁秦公子。据《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曾说过,“当今为大臣者位无高于我者”。
当秦始皇病重,写好玺书交给赵高,赵高既不拆开也不擅自修改,而是要与胡亥、李斯二人商量。这是赵高明白,要想在日后把持朝政,光凭自己成不了事。赵高更清楚“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赵高、李斯是秦始皇身边最为信任的人,可就是这两人,成了日后秦亡的导火索。
赵高三劝胡亥篡位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游天下,途中患病,且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就命赵高写奏章,传在北方监军的扶苏和大将军蒙恬回朝办理丧事。
不久,秦始皇去世,奏章和玉玺却都被赵高扣留。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只有赵高、李斯、胡亥和周围的小太监知道。李斯封闭了消息,每日照常巡游。并找了几车臭鱼,和拉秦始皇尸体的车放一块,臭味和尸臭混到一起,用膳和料理朝政则一如往常。
赵高要夺权,首先就得拉拢胡亥下水。一劝胡亥,以权势诱胡亥篡位。胡亥以遵父命,行孝悌,安社稷,加以拒绝。二劝胡亥,又以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卫君杀其父,不为不孝,继续策动,胡亥开始动摇。但提出君父丧礼未终,不宜于此时干扰丞相。三劝胡亥,赵高针对胡亥犹豫不决,又提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迫使胡亥及早决断,胡亥最终接受了赵高的劝说。
赵高六说李斯第一回,赵高说先皇已死,诏书是立扶苏为皇帝,可诏书没有发出,连同玉玺都在我手里,只要你我二人与胡亥联手,立胡亥为太子,定能保止荣华富贵。李斯直接拒绝,说亡国之言,不是做臣子该说的话。
第二回,赵高列出了李斯与蒙恬的五不如,其一才能、其二谋略、其三人气、其四功劳、其五、与扶苏的关系,当初李斯提议“焚书坑儒”建议被秦始皇全盘接收,公子扶苏反对,却触怒秦始皇。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此无者,兼不及蒙恬。”李斯再次拒绝。
第三回,这次赵高又换了个法子,先说历史上秦国的丞相都没有一个好下场的;再分析如果扶苏即位,必重用蒙恬,现在权力最大是丞相,可到时候一定没有好下场;最后胡亥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选。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李斯又拒绝了。
第四回,虽然经过前三次的壁,赵高并没有放弃。他又从安危和利害关系继续劝说。而李斯却大抛感恩,说我是楚国上蔡人,因受皇帝的恩惠和提拔,才有今天。李斯这次仍然不为所动,拒绝了赵高。
第五回,赵高说胡亥已经被我说服,只要我们三人联手,以内治外,以上治下。李斯则回应称,晋献公宠幸骊姬,废了太子,立了骊姬的儿子为长子,后儿子又被杀,结果导致五代内乱。齐桓公的父亲齐襄公被堂弟所杀,公子纠和小白为夺王位,公子纠要杀小白,但是小白先回了齐国,登上了王位,又派人把公子纠杀了。因此,王位的交接都要按正常顺序,才不会引起内乱。
第六回,这次赵高拿利益来劝说。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君听臣之计,即长又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及祸子孙。”赵高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到最后李斯仰天大哭。这次,赵高成功了。
胡亥即位后,做贼心虚。先杀兄弟姐妹,再杀大臣和重臣。李斯受赵高数次唆摆,引胡亥不满,招致被杀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