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顺治皇帝为什么选择四大辅臣辅佐康熙皇帝?

顺治皇帝为什么选择四大辅臣辅佐康熙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012 更新时间:2024/2/4 9:58:06

四大辅政大臣,有两黄旗出身的索尼,鳌拜,遏必隆,以及正白旗出身的苏克萨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四大辅政大臣呢?难道真的就是顺治皇帝为年幼的康熙找的执政助手,辅助他治理朝政?

其实并不是,顺治皇帝由于他的英年早逝,让整个朝堂以及孝庄康熙祖孙两都猝不及防,毕竟顺治帝太年轻了,才二十来岁就驾崩了,所以在康熙的接替上很多事情都没有准备,完全就是仓促上阵,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

四大辅政大臣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康熙顶上了皇位没错,但是他当时才六岁,实在是太小了,压根就没有执政的能力,又如何才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呢?而且自古后宫干政本就是大忌,所以即便有人提议让孝庄太后来垂帘听政,也被孝庄太后给拒绝了,但是问题摆在这总得要来解决吧,总不能真的把执政大权交给一个六岁小孩胡闹吧,即便这个小孩以后会成长为一代非常优秀的帝王,但此刻显然还不行。

孝庄太后

那么学着顺治一般,找个宗室内部的宗亲来辅助执政?显然吃过多尔衮大亏的孝庄太后自然讳莫如深,不肯再重蹈覆辙,所以想都没想就略过了从宗室内部寻找执政人选的想法,既然内部不行,那就只能从臣子当中选了,而臣子当中自然只能从八旗中选择对自己最忠心,最安稳的人了,所以孝庄选择了两黄旗的索尼,鳌拜,遏必隆这几个在多尔衮时期就一直支持帮助自己的自己人,以及在多尔衮案件中表露忠心,充当倒衮运动急先锋的正白旗的苏克萨哈,这也就是四大辅政大臣的基本由来了。

鳌拜剧照

前面也说了,由于顺治皇帝驾崩的太突然了,一切都只是临时之下,仓促准备的,所以说这临时搭班子组建的四大辅政大臣,自然也是有其内在隐患的。

首先孝庄太后任命索尼为首辅,这没问题,毕竟索尼的身份,威望,年纪摆在那,当个首辅也没人和他争,但是让苏克萨哈担任次辅,这就让纯靠能力上位的鳌拜很不爽了,毕竟在鳌拜眼中,苏克萨哈不过就是一个靠着卖主求荣获取的地位,看不上他,也为此埋下了最终鳌拜一家独大的隐患。

康熙

所以说,之所以四大辅政大臣的存在,一来是无奈之举,太过突然了,二来为了避免宗室至亲的再度干政,重蹈多尔衮的覆辙,三来,任用自己信任忠心的臣子辅政,更让孝庄放心,也更有利于后续康熙的亲政。

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满洲正黄旗,是四个辅政大臣之首。苏克萨哈:满洲正白旗。遏必隆:满洲镶黄旗。鳌拜:满洲镶黄旗。

至于顺治为啥选择四个辅政大臣,主要是出于玄烨以后皇权的稳定。因为顺治登基时,就是因为多尔衮当摄政王,顺治可以说是一个傀儡。同时四个辅政大臣也可以互相牵制,不出出现一家独大。但事实上却并没有如愿,索尼年龄太大,力不从心。苏克萨哈又被鳌拜收拾了,遏必隆性格懦弱,早就依附鳌拜。所以造成以后的鳌拜专权。

顺治帝选择四个辅政大臣还有就是,顺治儿子中年龄都比较小。这种情况就必须有大臣来辅佐,当然顺治也考虑过把皇位给自己的堂弟。但孝庄否决了这种提议,因为顺治的堂弟不是皇太极的正统出身。

董仲舒是个什么样的人?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思想?

谢谢邀请。

董仲舒其人历来褒贬不一,后人对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思想文化繁荣的角度上多持反对意见,总会骂“竖儒董仲舒”。但客观来看,我们从其所提倡的儒术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换个角度来说,要是支持独尊儒术的话,岂不是支持思想不繁荣了?所以明知道他是有贡献的人,但该骂还是骂两句吧。

先说董仲舒的儒术,他所提倡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孟时代的儒家了,或者可以说是孔孟时代的儒家在汉代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争鸣的诸子百家,在秦始皇的一场焚书中断掉了民间学习思想文化的种子,而官学尚未建立,短命的秦朝又经楚汉间的战火,导致了诸子文化上出现了断层,所以汉代出现了今古文之争。表面上是同一文化不同派别的争论,而内里则是传统的文化在汉代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不论当时今古派谁占的了口头的便宜,传统思想要结合时代已经是其生存的不二选择。董仲舒在这个环节中占了鳌头,他敏锐的发现,单靠儒家那一套在新朝不能成事,必须要进行一场文化的融合。于是他改造了一种新的学说,来进行思想的大一统,就是他所说的儒学。其内里虽然以儒家为根基,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成分在其中也不是少数。这就像分合交替的时局,文化上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而对后世来说,董仲舒改造的儒术并不是一味地放大君权,他也提出了有效的制衡法则,即我们说的“天人感应”,把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得失联系,所以看看古代君主会下一些罪己诏就能明白这种手段是很有效的。要知道罪己诏可不是检讨书,承认错误接受批评就没事了,罪己诏是有实质的惩罚的。除此之外,汉代虚君实相的行政体制也能说明君权是有制衡的,诸葛亮独揽大权十一年,不是有“不臣”之心,而是虚君实相体制的延续。

既然董仲舒改造过后的儒家有很严重的制衡君权的手段,为什么汉武帝还要接受呢?这就有关政权合法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汉代是最为尖锐的,在此之后就没有了,因为董仲舒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汉之前,从传说中的夏到短命的秦,甚至项羽的楚,帝王的诞生都是有血统的。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为宗室子弟、先贤后代或是开国功臣,其祖上大部分都曾为天下共主。所以即使不论商代夏,周伐商,还是秦扫六合,都不会有人质疑其政权合法性。然而汉代创始人刘邦起身亭长终有天下,自古未尝有,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其政权的根基必然不会稳固。毕竟出身微贱的刘邦可以称帝,那就说明任何人都可以称帝了。

董仲舒代表儒家提出“君权神授”,把汉朝的建立称为“天命所归”,直接给予了最高级的、极不容易辩驳的合理性。谁要反对汉朝就是“逆天命”,对天不敬的人还能得民心吗?无怪汉武帝政权与其一拍即合,给予儒家独尊地位。因为只有统治者能给予儒家施政平台,也只有儒家能给予统治者一套完整的合理的统治根基,二者共生的关系自此牢不可破。

第一部分(简介)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又是《公羊》学大师。

在中国儒学史上,他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曾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封建统治者称他为“阐道醇儒”,甚至挂匾奉祀。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青年时期的董仲舒曾随《公羊》学派的大师公羊寿学习《公羊春秋》。

汉景帝时,他担任过博士官,那时,他就开始招收弟子,传播儒家学说。

据说,他学习十分勤奋,连家中的园子都几年没看上一眼。

第二部分(主张)汉武帝即位后,立即颁布了“举贤良文学”的诏令,要求各地的官员推举学者以备朝廷策问,董仲舒也被推举到了京城。

汉武帝曾经先后三次召见董仲舒上殿策问,在这三次对策中,董仲舒借机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第一次,他用儒家的“五帝三皇”之道、“三皇受命”之符,论证了他的“天人感应”观点,认为上天不仅主宰着自然界,也主宰着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变化和灾异都和国家政治有关。

他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不仅“王者承天意从事”,而且“天”经常用符瑞和灾异来表示希望和谴责。

第二次,董仲舒谈论了选才任吏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套选官措施。

第三次,他则系统地提出了一套“王者受命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并强调应该用儒家思想来巩固统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这三道对策,就是后人所称的“天人三策”。董仲舒的对策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武帝不仅接受了“独尊儒术”的建议,还派他到江都王刘非那里为相。

西汉中期,今文经学出现了阴阳五行化的趋向,以之附会经义的妄怪之论也随而产生。在江都王刘非那里,董仲舒经常宣扬公羊学派讲灾异、推阴阳的神秘思想,搞了不少祈雨止涝一类的活动。

《汉书董仲舒传》也说:“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然而,当时统治者的兴趣在于“王者承天意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学说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因而,董仲舒大讲灾异也遭到了汉武帝的反感。

第三部分(贡献)董仲舒一生实际并不得意。由于他为人耿直,经常向武帝上疏谏争,批评时政,加上丞相公孙弘忌恨和排挤,所以58岁时,便结束了仕宦生涯。

董仲舒回家后,朝廷遇有大事,还常常派人征询他的意见。

在居家的日子里,董仲舒专意于读书和著述,埋头钻研学问。

董仲舒著述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他“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条,凡百二十三篇……十余万言”。

但至今已大部分失传了。据东汉的应劭说,此间董仲舒曾写下了《春秋决狱》一书。

当时,朝廷中主司法之事的大臣张汤遇到棘手的案子就去问董仲舒,这样,天长日久案子多了,董仲舒将其系统化为著作,主要说明判案应以《春秋》为根据。

此书已佚,但后来依据《春秋》决狱却风行一时。

董仲舒的著作大都是阐发《春秋》之意的。董仲舒认为,孔子在《春秋》里蕴含的“微言大义”并没有人真正领会,只有通过他的著作才能明白。

董仲舒将自己解释《春秋》的123篇文章汇编成集,取名为《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唯一流传下来的完整著述,其中包含了他的全部思想和主张。

在这部书中,他再次系统地宣传了“天人感应”学说和“三纲五常”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尊崇。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郎世宁得到乾隆的赏识了吗?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三十出头的画家郎世宁在康熙末年来到中国,他的宫廷绘画生涯是从雍正朝真正开始的。郎世宁学西洋油画出身,但他懂得在中国作画若要得到认可,自己的西洋画技法必须和中国传统写意相融,他于是大胆实践创新中西结合的绘画方法。一次雍正皇帝在欣赏一幅兰花绢画,他觉得眼前一亮,对这幅画大加赞许,但是没有看到此画的作者署

  • 为什么明朝皇帝会在湖北十堰举国之力大建武当山?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张三丰初入武当,曾言:此山异日必大兴。这句话恰好成了大修武当的最好注脚。大修武当是朱棣“君权神授”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何况心怀天下的燕王!“靖难”之初号称蒙玄武(真武)大帝眷顾,被发跣足,三次显灵护佑;靖难之后,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回报玄帝都是朱棣“君权神授”“谋篇布局”的关键环节,

  • 历史上最短的朝代最短的皇帝不到一年,被赶跑,他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要说历史上最短皇帝,非刘贺莫属。他是比特朗普还不靠谱的一国之君,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赶跑。那么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介绍一下这个特特不靠谱的皇帝的故事。一、不知不觉当上皇帝要说人幸运的时候,真有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五岁的时候承袭父亲的爵位,封为昌邑王。他像大多数王子公孙一样

  • 我还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关于飞行的故事,如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世界上最早的飞车根据《苏州府志》记载,在我国清朝时期(公元十七世纪),苏州地区有位能工巧匠徐正明,用了近十年的时间,造出来一架带旋转飞翼的“飞车”。人坐在“飞车”的椅子上,用脚踩踏板,通过机械传动旋翼,“飞车”居然离地一尺多高,腾空越过一条小河。徐正明的“飞车”造好以后,没有得到外界的赞助支持,其妻

  • 历史上弓箭是谁发明的?是后羿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弓箭的出现肯定是比较早的,也许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那个时候没有文字记载,是谁发明的,只有天知道。当然也可能不是一个人发明的,而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后羿射曰是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天上原本有十个太阳,炙烤大地,民不聊生,后羿于是射下了九个太阳。但没有说弓箭是后羿发明,发明弓箭的在远古传说中有其人,就是

  • 历史上真有掉茅坑淹死的皇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晋景公的死法确实是历代君王里最为奇特的,他虽然真的是死在茅坑里,但过程却是跌宕起伏十分离奇,下面咱们就来说一说晋景公为什么会死在茅坑里。晋景公名,是晋成公的儿子,也就是“赵氏孤儿”故事发生时晋国的国君。在“赵氏孤儿”在故事里,他不辨忠奸,纵容屠岸贾灭了赵氏满门,再加上对“春秋笔法

  • 华罗庚的故事20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华罗庚出生于1910年,老家在江苏金坛,靠近上海。爸爸开始给他取名为“萝根”,最后定为罗庚。因为当时有一句话叫“放在箩筐里可以生根,比较好养活”。小学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3个3个地数还剩2;5个5个地数还剩3;7个7个的数还剩2,这个数是多少?全班都热烈地讨论,但都没有答案。华罗庚没花多久就

  • 历史上哪个皇帝吃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即便是在荒唐的不能再荒唐的古代诸多帝王当中,这个人也无疑是极特殊的一位。之所以说他特殊,只因他不是像其他帝王那样表往常女色上的荒唐,他既不喜欢女色,也不偏爱男宠;他不喜欢当皇帝,在位近20年,简直都是在喝酒睡觉打猎中渡过的;他嗜酒如命,常常化装成老百姓溜出宫去喝酒;他喜欢打猎,喜欢杀人;他亲身设计酷

  • “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私藏甲胄为何被历代王朝冠以重罪?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封建王朝时期,起初是不禁止佩剑的,直到宋朝时,光天化日之下还有不少行人佩剑,至于有身份的人,佩剑更是标配。然而,中国古代却一直将私藏甲胄视为重罪,历朝历代当中,只要发现私藏甲胄,不论甲胄用于何种目的,一般都会被冠以谋反大罪,贬为庶民、全家流放都是网开一面,由于私藏甲胄被满门抄斩的不在少数。在中国

  • 从不亏待下属的杨广,为何最后却死在了最信任的人的手上?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文|子木,简书作者历史上多人都想成为千古一帝,让自己美名百世流芳。但这何尝不是万难之难?凡能成就一翻轰轰烈烈伟业的,除了拥有过人的胆识谋略,还要具备的东西太多。不屈的意志,完善的个性心态,果断看准时机并狠心取舍,以及最重要的最大程度实现民心的所向。如能将此几项运用自如,天下王土,皆尽握掌中。然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