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辅政大臣,有两黄旗出身的索尼,鳌拜,遏必隆,以及正白旗出身的苏克萨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四大辅政大臣呢?难道真的就是顺治皇帝为年幼的康熙找的执政助手,辅助他治理朝政?
其实并不是,顺治皇帝由于他的英年早逝,让整个朝堂以及孝庄康熙祖孙两都猝不及防,毕竟顺治帝太年轻了,才二十来岁就驾崩了,所以在康熙的接替上很多事情都没有准备,完全就是仓促上阵,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
四大辅政大臣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康熙顶上了皇位没错,但是他当时才六岁,实在是太小了,压根就没有执政的能力,又如何才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呢?而且自古后宫干政本就是大忌,所以即便有人提议让孝庄太后来垂帘听政,也被孝庄太后给拒绝了,但是问题摆在这总得要来解决吧,总不能真的把执政大权交给一个六岁小孩胡闹吧,即便这个小孩以后会成长为一代非常优秀的帝王,但此刻显然还不行。
孝庄太后
那么学着顺治一般,找个宗室内部的宗亲来辅助执政?显然吃过多尔衮大亏的孝庄太后自然讳莫如深,不肯再重蹈覆辙,所以想都没想就略过了从宗室内部寻找执政人选的想法,既然内部不行,那就只能从臣子当中选了,而臣子当中自然只能从八旗中选择对自己最忠心,最安稳的人了,所以孝庄选择了两黄旗的索尼,鳌拜,遏必隆这几个在多尔衮时期就一直支持帮助自己的自己人,以及在多尔衮案件中表露忠心,充当倒衮运动急先锋的正白旗的苏克萨哈,这也就是四大辅政大臣的基本由来了。
鳌拜剧照
前面也说了,由于顺治皇帝驾崩的太突然了,一切都只是临时之下,仓促准备的,所以说这临时搭班子组建的四大辅政大臣,自然也是有其内在隐患的。
首先孝庄太后任命索尼为首辅,这没问题,毕竟索尼的身份,威望,年纪摆在那,当个首辅也没人和他争,但是让苏克萨哈担任次辅,这就让纯靠能力上位的鳌拜很不爽了,毕竟在鳌拜眼中,苏克萨哈不过就是一个靠着卖主求荣获取的地位,看不上他,也为此埋下了最终鳌拜一家独大的隐患。
康熙
所以说,之所以四大辅政大臣的存在,一来是无奈之举,太过突然了,二来为了避免宗室至亲的再度干政,重蹈多尔衮的覆辙,三来,任用自己信任忠心的臣子辅政,更让孝庄放心,也更有利于后续康熙的亲政。
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满洲正黄旗,是四个辅政大臣之首。苏克萨哈:满洲正白旗。遏必隆:满洲镶黄旗。鳌拜:满洲镶黄旗。
至于顺治为啥选择四个辅政大臣,主要是出于玄烨以后皇权的稳定。因为顺治登基时,就是因为多尔衮当摄政王,顺治可以说是一个傀儡。同时四个辅政大臣也可以互相牵制,不出出现一家独大。但事实上却并没有如愿,索尼年龄太大,力不从心。苏克萨哈又被鳌拜收拾了,遏必隆性格懦弱,早就依附鳌拜。所以造成以后的鳌拜专权。
顺治帝选择四个辅政大臣还有就是,顺治儿子中年龄都比较小。这种情况就必须有大臣来辅佐,当然顺治也考虑过把皇位给自己的堂弟。但孝庄否决了这种提议,因为顺治的堂弟不是皇太极的正统出身。
董仲舒是个什么样的人?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思想?
谢谢邀请。
董仲舒其人历来褒贬不一,后人对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思想文化繁荣的角度上多持反对意见,总会骂“竖儒董仲舒”。但客观来看,我们从其所提倡的儒术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换个角度来说,要是支持独尊儒术的话,岂不是支持思想不繁荣了?所以明知道他是有贡献的人,但该骂还是骂两句吧。
先说董仲舒的儒术,他所提倡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孟时代的儒家了,或者可以说是孔孟时代的儒家在汉代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争鸣的诸子百家,在秦始皇的一场焚书中断掉了民间学习思想文化的种子,而官学尚未建立,短命的秦朝又经楚汉间的战火,导致了诸子文化上出现了断层,所以汉代出现了今古文之争。表面上是同一文化不同派别的争论,而内里则是传统的文化在汉代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不论当时今古派谁占的了口头的便宜,传统思想要结合时代已经是其生存的不二选择。董仲舒在这个环节中占了鳌头,他敏锐的发现,单靠儒家那一套在新朝不能成事,必须要进行一场文化的融合。于是他改造了一种新的学说,来进行思想的大一统,就是他所说的儒学。其内里虽然以儒家为根基,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成分在其中也不是少数。这就像分合交替的时局,文化上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而对后世来说,董仲舒改造的儒术并不是一味地放大君权,他也提出了有效的制衡法则,即我们说的“天人感应”,把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得失联系,所以看看古代君主会下一些罪己诏就能明白这种手段是很有效的。要知道罪己诏可不是检讨书,承认错误接受批评就没事了,罪己诏是有实质的惩罚的。除此之外,汉代虚君实相的行政体制也能说明君权是有制衡的,诸葛亮独揽大权十一年,不是有“不臣”之心,而是虚君实相体制的延续。
既然董仲舒改造过后的儒家有很严重的制衡君权的手段,为什么汉武帝还要接受呢?这就有关政权合法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汉代是最为尖锐的,在此之后就没有了,因为董仲舒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汉之前,从传说中的夏到短命的秦,甚至项羽的楚,帝王的诞生都是有血统的。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为宗室子弟、先贤后代或是开国功臣,其祖上大部分都曾为天下共主。所以即使不论商代夏,周伐商,还是秦扫六合,都不会有人质疑其政权合法性。然而汉代创始人刘邦起身亭长终有天下,自古未尝有,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其政权的根基必然不会稳固。毕竟出身微贱的刘邦可以称帝,那就说明任何人都可以称帝了。
董仲舒代表儒家提出“君权神授”,把汉朝的建立称为“天命所归”,直接给予了最高级的、极不容易辩驳的合理性。谁要反对汉朝就是“逆天命”,对天不敬的人还能得民心吗?无怪汉武帝政权与其一拍即合,给予儒家独尊地位。因为只有统治者能给予儒家施政平台,也只有儒家能给予统治者一套完整的合理的统治根基,二者共生的关系自此牢不可破。
第一部分(简介)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又是《公羊》学大师。
在中国儒学史上,他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曾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封建统治者称他为“阐道醇儒”,甚至挂匾奉祀。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青年时期的董仲舒曾随《公羊》学派的大师公羊寿学习《公羊春秋》。
汉景帝时,他担任过博士官,那时,他就开始招收弟子,传播儒家学说。
据说,他学习十分勤奋,连家中的园子都几年没看上一眼。
第二部分(主张)汉武帝即位后,立即颁布了“举贤良文学”的诏令,要求各地的官员推举学者以备朝廷策问,董仲舒也被推举到了京城。
汉武帝曾经先后三次召见董仲舒上殿策问,在这三次对策中,董仲舒借机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第一次,他用儒家的“五帝三皇”之道、“三皇受命”之符,论证了他的“天人感应”观点,认为上天不仅主宰着自然界,也主宰着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变化和灾异都和国家政治有关。
他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不仅“王者承天意从事”,而且“天”经常用符瑞和灾异来表示希望和谴责。
第二次,董仲舒谈论了选才任吏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套选官措施。
第三次,他则系统地提出了一套“王者受命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并强调应该用儒家思想来巩固统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这三道对策,就是后人所称的“天人三策”。董仲舒的对策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武帝不仅接受了“独尊儒术”的建议,还派他到江都王刘非那里为相。
西汉中期,今文经学出现了阴阳五行化的趋向,以之附会经义的妄怪之论也随而产生。在江都王刘非那里,董仲舒经常宣扬公羊学派讲灾异、推阴阳的神秘思想,搞了不少祈雨止涝一类的活动。
《汉书董仲舒传》也说:“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然而,当时统治者的兴趣在于“王者承天意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学说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因而,董仲舒大讲灾异也遭到了汉武帝的反感。
第三部分(贡献)董仲舒一生实际并不得意。由于他为人耿直,经常向武帝上疏谏争,批评时政,加上丞相公孙弘忌恨和排挤,所以58岁时,便结束了仕宦生涯。
董仲舒回家后,朝廷遇有大事,还常常派人征询他的意见。
在居家的日子里,董仲舒专意于读书和著述,埋头钻研学问。
董仲舒著述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他“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条,凡百二十三篇……十余万言”。
但至今已大部分失传了。据东汉的应劭说,此间董仲舒曾写下了《春秋决狱》一书。
当时,朝廷中主司法之事的大臣张汤遇到棘手的案子就去问董仲舒,这样,天长日久案子多了,董仲舒将其系统化为著作,主要说明判案应以《春秋》为根据。
此书已佚,但后来依据《春秋》决狱却风行一时。
董仲舒的著作大都是阐发《春秋》之意的。董仲舒认为,孔子在《春秋》里蕴含的“微言大义”并没有人真正领会,只有通过他的著作才能明白。
董仲舒将自己解释《春秋》的123篇文章汇编成集,取名为《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唯一流传下来的完整著述,其中包含了他的全部思想和主张。
在这部书中,他再次系统地宣传了“天人感应”学说和“三纲五常”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