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郎世宁得到乾隆的赏识了吗?为什么呢?

郎世宁得到乾隆的赏识了吗?为什么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072 更新时间:2024/1/20 22:57:33

三十出头的画家郎世宁在康熙末年来到中国,他的宫廷绘画生涯是从雍正朝真正开始的。郎世宁学西洋油画出身,但他懂得在中国作画若要得到认可,自己的西洋画技法必须和中国传统写意相融,他于是大胆实践创新中西结合的绘画方法。

一次雍正皇帝在欣赏一幅兰花绢画,他觉得眼前一亮,对这幅画大加赞许,但是没有看到此画的作者署名。雍正吩咐下去立刻查明此画作者,雍正知道后,从此宫廷里西洋画师郎世宁的名字深入雍正印象中。

从个人来讲,郎世宁对绘画艺术孜孜以求笔耕不断,他潜心研究汉语言和中华化,探索出一套中西合璧的绘画技巧。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工作勤奋敬业,深受皇帝们的喜爱,成为众多宫廷画师中的杰出代表性人物。

另外从当时的客观条件来看,郎世宁所处的历史时期是雍正乾隆两朝,正是清朝最鼎盛富裕的阶段。其经济繁荣,内忧外患相对较少,又恰逢皇帝都个个强势,对艺术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追求和鉴赏能力。而郎世宁正值艺术思想成熟,创作热情和灵感高涨又丰富,在太平盛世下被帝所热衷也是自然的事了。

乾隆皇帝更是继承发扬光大了他父亲的艺术爱好,对郎世宁的画作情有独钟,宫廷内包括皇帝的各处行宫都悬挂有郎世宁的装饰画。乾隆不光对郎世宁压分量压作品,还对其生活待遇处处关心。给郎世宁作画的屋子重新装饰,力求保暖防风,经常赏赐他一些物品银两以资鼓励,身体有恙时还特意关照他可以等病愈后再工作。

一名宫廷画师能够得到皇帝如此钟爱也属少见,而郎世宁也没有辜负乾隆的厚爱,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宫廷绘画和为乾隆父子服务,作画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客观上也为传播东西方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乾隆三十一年郎世宁去世,享年七十八岁。乾隆特下谕旨:郎世宁自从康熙年入职内廷谨慎敬业成绩斐然,赏三品顶戴加恩给予侍郎衔,另再赏银三百两料理后事。这是郎世宁效力大清内廷五十载,搁下画笔后享受到的最后殊荣。

【文藏来答】郎世宁当然是因为自己有真本事才能被乾隆皇帝赏识,没点本事连皇宫的门都进不去的。

中国古代绘画多以写意为长,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写实程度远不如西方油画。自明代后期,陆续有西洋传教士来华传教。

清郎世宁乾隆阅骏图屏纸本设色纵一三四一厘米横一三八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年间,法国皇帝派遣洪若翰、白晋等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礼物中,就有献给康熙皇帝的路易十四的画像。康熙皇帝对于西洋绘画的浓厚兴趣,是促成传教士陆续来华的重要原因。此时对肖像画画师的需求,是皇帝准许传教士进京的首要原因。

清郎世宁聚瑞图轴绢本设色纵一九三厘米横五八七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清朝的禁教令对传教士来华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并没有让西方放弃以绘画敲开东方大门的机会,清宫「西画东渐」中最有力的推动者,莫过于康熙末年进京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十二月八日,郎世宁矢发末愿,宣读誓词,并在誓愿书上签字,由此真正成为耶稣会的一员。

他进入清廷,以宫廷画师的身份结交上层。雍正皇帝登基时,郎世宁绘制《聚瑞图》进呈,迎合了新帝登基进献祥瑞的中国传统。他与年希交好,一起交流绘画技巧,在郎世宁的指导下,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年希尧在意大利画家安德烈所作《画家和建筑师的透视学》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第一本研究透视画法的著作《视学》,并将其刊行。

清郎世宁弘历观画图轴纸本设色纵一三六四厘米横六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对郎世宁的器重更是广为人知,而郎世宁也因乾隆皇帝的高度评价「写真无过其右者」,而成为乾隆皇帝各种画像中专门为其描绘脸部的画师。

清郎世宁八骏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纵五一二厘米横一六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郎世宁八骏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纵五一二厘米横一六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之所以受到皇帝如此礼遇,主要得益于他高超的画技。他尝试运用笔、墨、纸、绢、国画颜料等中国绘画工具,把西洋画理念与中国笔法相融合。为了迎合帝王的喜好,他所画人物的面部大都采用正面受光,同时运用线条与明暗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减轻明暗差别,由于没有了阴影部分,就避免了帝王不喜欢的「阴阳脸」效果,运用焦点透视法加强了画面纵深的空间感。

清郎世宁果亲王允礼像绢本设色纵三一五厘米横三六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传统人物画在构图上注重留白,而西洋绘画在划分空间、布局位置上则严格遵从「黄金分割律」。郎世宁的绘画将二者巧妙结合,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皇帝的接受点。

原文作者:王敬雅(作者系:故宫博物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人员)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8年10月刊《西洋画师与清代的「西画东渐」》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明朝皇帝会在湖北十堰举国之力大建武当山?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张三丰初入武当,曾言:此山异日必大兴。这句话恰好成了大修武当的最好注脚。大修武当是朱棣“君权神授”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何况心怀天下的燕王!“靖难”之初号称蒙玄武(真武)大帝眷顾,被发跣足,三次显灵护佑;靖难之后,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回报玄帝都是朱棣“君权神授”“谋篇布局”的关键环节,

  • 历史上最短的朝代最短的皇帝不到一年,被赶跑,他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要说历史上最短皇帝,非刘贺莫属。他是比特朗普还不靠谱的一国之君,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赶跑。那么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介绍一下这个特特不靠谱的皇帝的故事。一、不知不觉当上皇帝要说人幸运的时候,真有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五岁的时候承袭父亲的爵位,封为昌邑王。他像大多数王子公孙一样

  • 我还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关于飞行的故事,如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世界上最早的飞车根据《苏州府志》记载,在我国清朝时期(公元十七世纪),苏州地区有位能工巧匠徐正明,用了近十年的时间,造出来一架带旋转飞翼的“飞车”。人坐在“飞车”的椅子上,用脚踩踏板,通过机械传动旋翼,“飞车”居然离地一尺多高,腾空越过一条小河。徐正明的“飞车”造好以后,没有得到外界的赞助支持,其妻

  • 历史上弓箭是谁发明的?是后羿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弓箭的出现肯定是比较早的,也许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那个时候没有文字记载,是谁发明的,只有天知道。当然也可能不是一个人发明的,而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后羿射曰是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天上原本有十个太阳,炙烤大地,民不聊生,后羿于是射下了九个太阳。但没有说弓箭是后羿发明,发明弓箭的在远古传说中有其人,就是

  • 历史上真有掉茅坑淹死的皇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晋景公的死法确实是历代君王里最为奇特的,他虽然真的是死在茅坑里,但过程却是跌宕起伏十分离奇,下面咱们就来说一说晋景公为什么会死在茅坑里。晋景公名,是晋成公的儿子,也就是“赵氏孤儿”故事发生时晋国的国君。在“赵氏孤儿”在故事里,他不辨忠奸,纵容屠岸贾灭了赵氏满门,再加上对“春秋笔法

  • 华罗庚的故事20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华罗庚出生于1910年,老家在江苏金坛,靠近上海。爸爸开始给他取名为“萝根”,最后定为罗庚。因为当时有一句话叫“放在箩筐里可以生根,比较好养活”。小学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3个3个地数还剩2;5个5个地数还剩3;7个7个的数还剩2,这个数是多少?全班都热烈地讨论,但都没有答案。华罗庚没花多久就

  • 历史上哪个皇帝吃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即便是在荒唐的不能再荒唐的古代诸多帝王当中,这个人也无疑是极特殊的一位。之所以说他特殊,只因他不是像其他帝王那样表往常女色上的荒唐,他既不喜欢女色,也不偏爱男宠;他不喜欢当皇帝,在位近20年,简直都是在喝酒睡觉打猎中渡过的;他嗜酒如命,常常化装成老百姓溜出宫去喝酒;他喜欢打猎,喜欢杀人;他亲身设计酷

  • “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私藏甲胄为何被历代王朝冠以重罪?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封建王朝时期,起初是不禁止佩剑的,直到宋朝时,光天化日之下还有不少行人佩剑,至于有身份的人,佩剑更是标配。然而,中国古代却一直将私藏甲胄视为重罪,历朝历代当中,只要发现私藏甲胄,不论甲胄用于何种目的,一般都会被冠以谋反大罪,贬为庶民、全家流放都是网开一面,由于私藏甲胄被满门抄斩的不在少数。在中国

  • 从不亏待下属的杨广,为何最后却死在了最信任的人的手上?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文|子木,简书作者历史上多人都想成为千古一帝,让自己美名百世流芳。但这何尝不是万难之难?凡能成就一翻轰轰烈烈伟业的,除了拥有过人的胆识谋略,还要具备的东西太多。不屈的意志,完善的个性心态,果断看准时机并狠心取舍,以及最重要的最大程度实现民心的所向。如能将此几项运用自如,天下王土,皆尽握掌中。然而,志

  • 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是什么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好的,非非空答。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太监的俗语,比如“姑娘嫁太监死也不去”。“寡妇遇太监空欢喜”,还有一句在北京家喻户晓的“我都叫了王承恩了”王承恩就是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时身旁的那个太监,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没撤了”!而“皇帝不急太监急”,按照约定俗成的意思,就是当事人不着急,旁边人跟着起哄,有略带调侃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