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出头的画家郎世宁在康熙末年来到中国,他的宫廷绘画生涯是从雍正朝真正开始的。郎世宁学西洋油画出身,但他懂得在中国作画若要得到认可,自己的西洋画技法必须和中国传统写意相融,他于是大胆实践创新中西结合的绘画方法。
一次雍正皇帝在欣赏一幅兰花绢画,他觉得眼前一亮,对这幅画大加赞许,但是没有看到此画的作者署名。雍正吩咐下去立刻查明此画作者,雍正知道后,从此宫廷里西洋画师郎世宁的名字深入雍正印象中。
从个人来讲,郎世宁对绘画艺术孜孜以求笔耕不断,他潜心研究汉语言和中华文化,探索出一套中西合璧的绘画技巧。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工作勤奋敬业,深受皇帝们的喜爱,成为众多宫廷画师中的杰出代表性人物。
另外从当时的客观条件来看,郎世宁所处的历史时期是雍正乾隆两朝,正是清朝最鼎盛富裕的阶段。其经济繁荣,内忧外患相对较少,又恰逢皇帝都个个强势,对艺术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追求和鉴赏能力。而郎世宁正值艺术思想成熟,创作热情和灵感高涨又丰富,在太平盛世下被帝王所热衷也是自然的事了。
乾隆皇帝更是继承发扬光大了他父亲的艺术爱好,对郎世宁的画作情有独钟,宫廷内包括皇帝的各处行宫都悬挂有郎世宁的装饰画。乾隆不光对郎世宁压分量压作品,还对其生活待遇处处关心。给郎世宁作画的屋子重新装饰,力求保暖防风,经常赏赐他一些物品银两以资鼓励,身体有恙时还特意关照他可以等病愈后再工作。
一名宫廷画师能够得到皇帝如此钟爱也属少见,而郎世宁也没有辜负乾隆的厚爱,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宫廷绘画和为乾隆父子服务,作画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客观上也为传播东西方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乾隆三十一年郎世宁去世,享年七十八岁。乾隆特下谕旨:郎世宁自从康熙年入职内廷谨慎敬业成绩斐然,赏三品顶戴加恩给予侍郎衔,另再赏银三百两料理后事。这是郎世宁效力大清内廷五十余载,搁下画笔后享受到的最后殊荣。
【文藏来答】郎世宁当然是因为自己有真本事才能被乾隆皇帝赏识,没点本事连皇宫的门都进不去的。
中国古代绘画多以写意为长,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写实程度远不如西方油画。自明代后期,陆续有西洋传教士来华传教。
清郎世宁乾隆阅骏图屏纸本设色纵一三四一厘米横一三八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年间,法国皇帝派遣洪若翰、白晋等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礼物中,就有献给康熙皇帝的路易十四的画像。康熙皇帝对于西洋绘画的浓厚兴趣,是促成传教士陆续来华的重要原因。此时对肖像画画师的需求,是皇帝准许传教士进京的首要原因。
清郎世宁聚瑞图轴绢本设色纵一九三厘米横五八七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清朝的禁教令对传教士来华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并没有让西方放弃以绘画敲开东方大门的机会,清宫「西画东渐」中最有力的推动者,莫过于康熙末年进京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十二月八日,郎世宁矢发末愿,宣读誓词,并在誓愿书上签字,由此真正成为耶稣会的一员。
他进入清廷,以宫廷画师的身份结交上层。雍正皇帝登基时,郎世宁绘制《聚瑞图》进呈,迎合了新帝登基进献祥瑞的中国传统。他与年希尧交好,一起交流绘画技巧,在郎世宁的指导下,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年希尧在意大利画家安德烈所作《画家和建筑师的透视学》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第一本研究透视画法的著作《视学》,并将其刊行。
清郎世宁弘历观画图轴纸本设色纵一三六四厘米横六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对郎世宁的器重更是广为人知,而郎世宁也因乾隆皇帝的高度评价「写真无过其右者」,而成为乾隆皇帝各种画像中专门为其描绘脸部的画师。
清郎世宁八骏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纵五一二厘米横一六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郎世宁八骏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纵五一二厘米横一六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之所以受到皇帝如此礼遇,主要得益于他高超的画技。他尝试运用笔、墨、纸、绢、国画颜料等中国绘画工具,把西洋画理念与中国笔法相融合。为了迎合帝王的喜好,他所画人物的面部大都采用正面受光,同时运用线条与明暗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减轻明暗差别,由于没有了阴影部分,就避免了帝王不喜欢的「阴阳脸」效果,运用焦点透视法加强了画面纵深的空间感。
清郎世宁果亲王允礼像绢本设色纵三一五厘米横三六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传统人物画在构图上注重留白,而西洋绘画在划分空间、布局位置上则严格遵从「黄金分割律」。郎世宁的绘画将二者巧妙结合,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皇帝的接受点。
原文作者:王敬雅(作者系:故宫博物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人员)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8年10月刊《西洋画师与清代的「西画东渐」》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