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初入武当,曾言:此山异日必大兴。这句话恰好成了大修武当的最好注脚。
大修武当是朱棣“君权神授”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何况心怀天下的燕王!“靖难”之初号称蒙玄武(真武)大帝眷顾,被发跣足,三次显灵护佑;靖难之后,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回报玄帝都是朱棣“君权神授”“谋篇布局”的关键环节,目的就是规避起兵称帝的道德困境,巩固稳定到手的“天下”。
俱30万工匠同时推动两大工程,一是转移舆论风暴和民众视线,二是暗里追查建文帝下落,朱棣始终为自己的“不规矩”惴惴不安,故而大肆造星包装张三丰,以寻访尊请张三丰拉开了长达20余年大修武当的序幕,也应和了张三丰的那句话。有史料表明建文帝出逃的线路和传闻张三丰云游的线路接近一致。说到底,朱棣做作的这一切就是为了稳定。
为何选择武当山01武当山是真武信仰的祖山
以真武信仰为主的武当山道教正式兴起在宋代,宋朝的皇帝大多是慕道者,对武当和真武也算青睐有加,但是武当山虽有名气,却远离政治中心,开发的规模并不大,真武信仰的地域范围也只在武当山周边。
大明王朝初起,因为朱元璋追慕张三丰,后三丰弟子丘玄清常伴君侧,道教氛围已然浓厚,武当山在上面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燕王朱棣在北京起事,玄武神在中国神话中正好是北方之神,且又是兵戈之事的主神,所以他选择玄武作为奉天承运君权神授的对象自然就在情理之中。玄武武当修道的故事在唐末宋初已有流传,到“靖难之役”后变得丰富多彩。
武当山是真武信仰的祖山,朱棣称帝后,回报真武护佑,自然要将武当山变成自家道场。
02武当山是天下龙脉所在
方圆八百里武当,“下蟠地轴,上贯天枢”,“自有太极,便生是山”,自古就是“神仙窟宅”。
放眼华夏,昆仑乃天地柱,中华龙脉,而武当山背靠大巴山,大巴山西连昆仑山,武当山的风水大格局实乃少有。朱棣的设计师正是站在巩固皇权的角度,同时开启了故宫、武当山两大工程。
故宫暗藏双龙,武当暗藏玄武;故宫主阳,武当主阴,一阴一阳谓之道,暗喻阴阳和合永乐盛世;故宫有太和殿,武当有太和宫;故宫有紫禁城,武当有紫金城;武当山金殿破例朝东向南偏80°,指向南京,形成北京、南京、武当山三地的空间照应。金殿里的真武像,据说是参照朱棣相貌所造,朱棣在武当完成了“皇帝”与“神”的合二为一。
这一切都是为了“改命”,巩固天下,让世人相信他登上皇位一切都是天意所为。他就是天选之子。
【太极称道】专注太极文化传播,愿与您一起分享交流。
武当山在明朝被称作是皇家道观,这一切都与朱棣有关。朱棣在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之后,由于他信仰道教,在听说湖北十堰的武当山是真武大帝得道修仙的地方,决定在武当山修建皇家道观,报答神灵的恩惠。
武当山皇家道观工程建设历时十三年才完工,道观由一神道、二观、八宫、十二亭台、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涵、七十二岩庙组成,各种建筑四百多处,二万多间,占地一百六十万平方米。武当山皇家道观标志性建筑当属武当金顶了,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余吨。为建好武当山皇家道观,朱棣前后发出六十多道上谕。
武当山皇家道观,是按照《真武经》中的神话来设计布局的,宫观中神像、法器等物品,全部按照皇家要求制造,武当山皇家道观体现了“崇尚自然”的思想,金顶建筑群依山而建,与大自然和谐一体,相得益彰。当然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在古代没有现代化施工设备,能建设出这样的天人合一的皇家道观,毫不夸张的说,它是用黄金白银堆出来的皇家道观。
武当山被尊为志高无上的“皇家道观”,武当山以“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是实至名归。
如今的武当山成了旅游热点,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