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仁宗真的很仁吗?他对老百姓怎么样?

宋仁宗真的很仁吗?他对老百姓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48 更新时间:2024/2/27 21:25:41

宋朝皇宫有一间密室。每位新皇登基,必在登基后,在太监的带领下,都要来到密室里朝拜。旁人都不知道密室有什么。直到1127年,金兵攻克汴梁,才发现这里的秘密。

原来是太祖立下的碑文,文中对皇帝约法三章:①善待柴氏子孙;②不杀士大夫;③永不加赋税。这可以说是赵宋王朝的三大立国之本。

第四任皇帝宋二宗秉承先祖遗训,对百姓真的很仁”,不但照心这么看,甚至连清朝自命不凡的“十全老人”乾隆都这么看。

宋仁宗到底对百姓有多仁?

请看以下几个小事例,便可窥得全貌。

对饥民宽厚。饥荒年间,出现饥民动乱,仁宗下旨:饥劫米可哀,盗伤主可疾。虽然无知,迫于食不足耳。”意思是饥民抢米值得同情,盗贼伤人让人痛心。他们无知的原因,都是因为没吃的。把判处死刑的统统赦免。并济以食物。

没有文字狱,人们敢说真话。词人柳永,科举时放浪形骸,填词玩世不恭。被仁宗知道了,说你不适合做官,还是回去填词去吧。柳永到处打着“奉旨填词”的旗号,浪迹歌坊伎馆。

四川一书生写诗大放厥词:“把断剑门烧剑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被官府知道了,判定为反诗。上报仁宗,仁宗看了,这那是反诗,分明是想当官却当不上,这才写诗泄泄私愤。不如干脆让他做官,说不定因为感激,他会做的很好。于是就让他当司户参军。

文化、科技繁荣。因为没有文字狱这个精神枷锁,于是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出在了仁宗朝。四大发明有三个(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也是出在仁宗朝。可以说仁宗时期的文化科技领先世界几百年亦不为过。

经济空前繁荣。在仁宗朝,第一次出现了“交子”。所谓交子就类似于今天的纸币,也类似于存单,可以代替金属货币用于交流。百姓人人有饭吃。

宋仁宗一朝,是历代封建王朝中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人文环境宽松,百姓安居乐业。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实属罕见。所以,仁宗去世,举国同哀,原因就在这里。

宋仁宗赵祯,自13岁即帝位,在位41年,以宽仁治天下,是历史上第一位庙号“仁宗”的帝王。在位这么就,还能得到“仁”的称号,他的“仁”自然不会是假的。

根据《宋史》所载,宋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天生的非常仁慈。

宋仁宗的“仁”,有很多表现。对于天下,宋仁宗心系黎民百姓。每逢水旱等等自然灾害,仁宗都会亲自祝祷,为民祈福,并予以赈济。同时,仁宗又轻刑法,经常将囚犯罪降一等,而轻者直接开释,很多冤狱也得以昭雪。

对于士人,宋仁宗时期鲜有文字狱发生。仁宗非常痛恨罗织罪名,陷害他人的行为,所以,他曾下旨,凡是因为误判使人获罪的官员,终身不再录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别有用心之人,借用摘取个别字句陷害他人的文字狱的发生。同时,也让仁宗时期,文化一度繁荣到了一个高峰,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就生活在仁宗时期。

据说,苏辙当时参加进士考试,考卷中直言,说他听说赵祯宫中有美女数千,终日歌舞饮宴,纸醉金迷,不关心天下百姓。这要是在明清时期,恐怕早就被夷三族了。可是,赵祯知道后,不但不罚,反而夸赞苏辙敢于直言,特点了苏辙进士。

而在科举中得罪了宋真宗,“奉旨填词”的柳永柳三变,也是在宋仁宗赵祯的开恩之下,终得以入仕为官。仁宗此举把柳永给感动的,发自内心的填词歌颂仁宗。

从苏辙、柳永的事情,已足见仁宗之仁。

整个宋朝相对而言,对于士人都非常宽容,所以,即使有文字狱发生,通常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惨烈,多数是贬官、外放、发配了事,很少杀戮。

对于官吏、后宫,宋仁宗也较为宽容。仁宗时期,朝堂、宫廷斗争时有发生,多数都是贬官,罢黜。比如著名的坤宁宫事变,四名醉酒的侍卫竟然深夜在宫内闹事,大肆杀戮,差点伤了仁宗。最后,也不过是以击毙了四名闹事的侍卫,将侍卫头领,以及相关责任人贬官外放了事。

《宋史》中,更是记载了宋仁宗对于宫中奴仆的体恤。说是有一天夜里,仁宗饥饿,“思膳烧羊”,想吃羊肉。但是,仁宗怕由此形成惯例,导致御厨夜夜宰杀羔羊备着,所以,宁愿挨饿,也不让身边的人去传膳。

而在野史稗记中,记录宋仁宗的此类事件更是非常多。比如怕跟随的仆从被罚,忍渴不言;拒绝吃官员献上的每枚价值千钱的蛤蜊;吃饭时,吃到了沙子,还不忘叮嘱身旁的宫女,不得说出去。

宋仁宗的“仁”,正如《宋史》中所言,是出于天性,并非装出来的,是真的“仁”,这是毋庸怀疑的。

只是,有时候,仅仅是妇人之仁,却不一定有利于天下百姓。

宋仁宗治下的百姓从宋仁宗自身而言,肯定是希望天下百姓生活富足,幸福安康的。仁宗因此才会在灾荒之时,为百姓祈福,减少受灾地区的赋税,给与钱粮赈济。又降低刑罚,督促官员,公正审理各类案件。

但是,宋仁宗并没能解决宋朝立国以来的积弊,而这些积弊才是真正能够时时刻刻影响百姓生活的根源。

宋朝实行抑武扬文的政策,在官职设置上,又实行官职差分离制度,只有被差遣的官员,才具有实权,才是真正做事的官员。宋朝不但被差遣的官员非常多,还有大批闲散的官员。这就引发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冗官。再加上宋朝的俸禄很高,所以,宋朝廷等于花了很大一笔钱,却白白养了一大批无所事事的官员。

另外还有冗兵问题,宋朝养了数十万拱卫中央的禁军,却也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整个宋朝,中央禁军,加上边军,有上百万之巨,每年消耗掉了宋朝近七成的财政收入。

而宋仁宗虽然个人节俭,却有个无法戒掉的“坏习惯”,各类庆典祭祀活动繁多,花销巨大。仁宗不吃羔羊、蛤蜊,节省下来的那一点点钱粮、对于祭祀庆典而言,就是九牛一毛而已。

宋仁宗虽然自己不喜欢修建居住、游乐用的宫殿、别苑,可是他非常喜欢修建佛寺宫观。而且,仁宗还很慷慨,动不动就给官吏、奴仆各类赏赐。这些开支加起来,相比仁宗省下来的那点钱,巨大多了。

宋仁宗要花掉这么多钱,这些钱从哪里来呢?难道是从贵族、官吏、士大夫哪里收取?肯定不是。这些钱自然大多数要出自普通百姓那里,宋朝的赋税是很高的。

再加上宋仁宗时期的土地兼并严重,甚至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的地步。普通百姓的生活,其实是非常凄惨的。仁宗朝总人口的增加,并不代表百姓生活变好。

原本1000钱给2个人用,1人有500钱。可是现在,虽然有1200钱,总收入增加了200钱,却要分给3个人用,每人只有400钱而已。多出来的人口,所创造的财富,并没有被他们留下,而是被剥削走了。这也是宋朝国家财富很多,但是,农民起义却非常多的原因之一。

这些从百姓手中剥削走的财富,都流入了贵族、官吏,以及富商巨贾的腰包之中。皇帝经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而百姓的日子也是愈加的困苦。这也是范仲淹王安石先后要进行变法的原因。只可惜,每次变法,都不成功。可见,当时的既得利益者,势力之庞大强盛。

宋仁宗之仁,主要受益者是贵族、官吏、士大夫,以及富商巨贾阶层。仁宗想对百姓好,但实际上却让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困苦。不能不说,宋仁宗因为能力所限,好心办了坏事。这也正应了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宣帝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治国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谈秦说汉(234)意思是治理天下时,能讲道理就讲道理,讲不通道理就讲刑律,刑律搞不定时就动用手里的权力,甚至不择手段。也就是所谓的“王道”与“霸道”要兼用。这话放在心里都懂,讲出来就不是那个味,但这就是用了几千年的帝王驭人之术。此话出自《资治通鉴》,原文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

  • 为什么古人大都迷信?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迷信是统治者用来迷惑百姓的,不然一个统治阶级如何掌控百姓造反作乱。因为古时,人类只能凭感官去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如天文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雾雨雷电,水患地震等等。还有地理的各种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江河湖泊从何而来,又有太阳,月亮星辰等等。无数的未知,造就了不尽的谜团和困惑。后经巫师祭祀,祭

  • 曹操的求才三令是怎样的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吧。曹操的“求才三令”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指从公元210年到217年的七年间,曹操三次下令,广求天下人才,充分体现了曹操作为卓越的政治家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心胸气度。令本无名,因内容都涉及访求人才,故后世史家将其合称为“求才三令”。第一次:建安十五年(210年)背景:208年

  • 唐玄宗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唐肃宗在当太子的时候有一天陪着唐玄宗一起进餐。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其中有一盘羊腿,唐玄宗就让太子去割羊肉。太子割完羊肉后,见手上都是油污,便顺手拿起一张面饼擦手。唐玄宗眼睛直盯着他的脸,露出不高兴的神色。太子擦完手,慢慢地把饼送到嘴边,有滋有味地把饼吃掉了。这时唐玄宗转怒为喜,对太子说:“人就应该

  • 古代皇帝,不管昏君明君,出生时为何都会天降异象?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天降异象本身多为杜撰,为了突出其出生不凡,命理主贵等,所以没有为什么。天降异象本身多为杜撰,史学家无法考证,当时的朝廷也为了让百姓觉得自己是真龙天子,把自己加上传奇色彩。后来写书人又经过艺术渲染,越传越神!一说起追求长生不老,人们第一个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派徐福带着500童男

  • 《西游记》有一件怪事,就是车迟国国家保护百姓五谷丰登,可是唐僧一走谁保证百姓生活的好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真假美猴王,就是天庭对孙悟空多管闲事的一次敲打,孙悟空走后不久,车迟国就被灭掉了,而且并非是亡于敌国之手,国王恨唐僧他们,车迟国的百姓也恨唐僧他们,他们走了,哪里顾得上洪水滔天?一、车迟国二十年前的干旱之谜风调雨顺,这件事情十分难掌握,特别是在古代,应对天气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并且,很多时候,必须是靠

  • 古代帝王明知瓷器是易碎品,为何还要将象征自己的五爪龙刻画描绘在瓷器上?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皇权的象征,摆在那里都是合理的,画在那里都是合适的!天下之大,莫古王权!谢谢邀请,龙是一种神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过去所有的帝王将相都把自己自誉为真龙天子下凡,所以龙形的图案在古代的器物当中,所有的纹饰上都存在,不仅仅是瓷器,服装,青铜,还有金器以及其他的器物制作上。而陶瓷器上画龙纹,因为陶瓷大

  • 古代帝王为何大多数都是短命鬼?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古代多数皇帝短命的原因如下:第一,横死。康熙说过,皇帝屁股下的那张椅子,是最不好坐的。历史上,无数皇帝死于政治谋杀,都是横死。连赵匡胤、秦始皇这种伟人,都是死的不明不白,其他皇帝更别说了。光绪帝本来好好地,慈禧刚刚要死,光绪就提前1天挂了,死前痛苦不堪。多年后,验尸表明光绪是被砒

  • 礼让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

  • 蒯通为什么三次劝韩信自立为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著名的谋士和主人相辅相成,如果跟错主人就会贻误谋士的一生,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秦朝末年的起义本来可以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是韩信错过了这一历史机遇。西汉淮阴侯韩信埋没了一个著名的谋士,如果韩信听从自己这个谋士的话不会落得被吕后杀害的结局,反而能成三国鼎立之势,这三国分别是项羽、刘邦、韩信。被埋没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