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宣帝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治国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汉宣帝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治国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299 更新时间:2024/1/17 19:58:18

谈秦说汉(234)

意思是治理天下时,能讲道理就讲道理,讲不通道理就讲刑律,刑律搞不定时就动用手里的权力,甚至不择手段。也就是所谓的“王道”与“霸道”要兼用。这话放在心里都懂,讲出来就不是那个味,但这就是用了几千年的帝王驭人之术。

此话出自《资治通鉴》,原文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把整段话连在一起比较好理解一点,断章取义容易视为霸王术为杂道。

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太子刘与汉宣帝对话时的语境。皇太子刘性格温和仁厚,喜欢研究儒家经术,他看到汉宣帝任用的官员大多是精通法令的人,而且执法也非常严格,都是依靠刑律来控制下属。有一次,刘与汉宣帝一起吃饭提起这事。

说:“陛下不应该过于依赖刑律,应该重用儒生。”这话说得也对、也不对。刘的原意应该是目前有些官吏执法太严格了,量刑权也大,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比方说有的罪行在刑律上的量刑标准是5-10年,但太多会按最重的10年来量刑。

但汉宣帝听到了,很不高兴,本身汉宣帝对太子刘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因此,本着机会教育的原则,在饭桌上跟他讲了一大通道理,说:“我大汉朝自有汉制的制度,本来治国就是‘王道’与‘霸道’兼用。”意思是两者可以灵活运用。

又说:“怎能像周朝那样,纯用所谓的‘礼义教化’呢!况且俗儒不识时务,喜欢肯定古人古事,否定今人今事,使人分不清何为‘名’,何为‘实’,不知所守,怎能委以重任!”这句话就有点否定“礼仪教化“的作用了,这是不对的。

汉宣帝的话简单说就是“依法治国”,好像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所谓的“王道”就是指刑律,也就是大家都要遵守刑律。但也总有一些事情,在刑律里面是找不到依据的,或者有些事情按刑律来办,对统治阶级是不利的,那就得用“霸道”。

所谓的“霸道”,就是强权,就是不讲任何依据,就得那么办。说白了就是能讲道理就讲道理,不能讲道理就讲刑律,刑律套不上去就来硬的。其实在现代企业里,很多高层管理者基本上也是用这一套来驾驭下属,这也是集权所带来的高效。

过去,夏、商、周三代昌盛时,无论是制礼作乐,还是发动战争,都由天子按原来大家商定好的游戏规则来决定,称之为“王道”。后来天子微弱,没有能力控制诸侯时,诸侯中有能率领盟国共同征讨叛逆以尊奉王室的,称之为“霸道”。所以要推行“王道”,还得有“霸道”的权力才行呀。

无论行“王道”还是“霸道”,都以仁义为根据,任用贤能,奖赏善美,惩罚邪恶,禁绝凶残,诛除暴乱。自秦朝以来,历朝都没有夏、商、周三朝的国家长久与昌盛,是因为后代的君王太过注重“霸道”,轻视了以仁义为基础的“王道”。

在后代儒者当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像汉宣帝所说的那种“俗儒”、也就是没有精通“礼义教化”的人,他们是没有真本事治理天下的,但像后稷、契、皋陶伯益伊尹周公孔子,这些都是大儒,国家要稳定长久是需要有能力的人来执行“王道”。

“王道”与“霸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因为有些事,理是这个理,但讲出来似乎就不厚道了。而汉宣帝用此比喻来教育太子,还说儒者不能用,真的不太合适。正常情况下,一定是执行“王道”,偶尔在情非得已的情况用下“霸道”。

太子刘进言汉宣帝应重用儒术与汉宣帝教导太子“霸王道杂之”,本身并不冲突。但这些话从一个帝王嘴里讲出来,还被记载在史书上,让天下的平民百姓解读,应该每个人内心都会有点五味杂陈吧,还是希望依法治国比较妥,少点“霸道”。

2020/10/22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古人大都迷信?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迷信是统治者用来迷惑百姓的,不然一个统治阶级如何掌控百姓造反作乱。因为古时,人类只能凭感官去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如天文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雾雨雷电,水患地震等等。还有地理的各种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江河湖泊从何而来,又有太阳,月亮星辰等等。无数的未知,造就了不尽的谜团和困惑。后经巫师祭祀,祭

  • 曹操的求才三令是怎样的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吧。曹操的“求才三令”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指从公元210年到217年的七年间,曹操三次下令,广求天下人才,充分体现了曹操作为卓越的政治家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心胸气度。令本无名,因内容都涉及访求人才,故后世史家将其合称为“求才三令”。第一次:建安十五年(210年)背景:208年

  • 唐玄宗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唐肃宗在当太子的时候有一天陪着唐玄宗一起进餐。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其中有一盘羊腿,唐玄宗就让太子去割羊肉。太子割完羊肉后,见手上都是油污,便顺手拿起一张面饼擦手。唐玄宗眼睛直盯着他的脸,露出不高兴的神色。太子擦完手,慢慢地把饼送到嘴边,有滋有味地把饼吃掉了。这时唐玄宗转怒为喜,对太子说:“人就应该

  • 古代皇帝,不管昏君明君,出生时为何都会天降异象?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天降异象本身多为杜撰,为了突出其出生不凡,命理主贵等,所以没有为什么。天降异象本身多为杜撰,史学家无法考证,当时的朝廷也为了让百姓觉得自己是真龙天子,把自己加上传奇色彩。后来写书人又经过艺术渲染,越传越神!一说起追求长生不老,人们第一个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派徐福带着500童男

  • 《西游记》有一件怪事,就是车迟国国家保护百姓五谷丰登,可是唐僧一走谁保证百姓生活的好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真假美猴王,就是天庭对孙悟空多管闲事的一次敲打,孙悟空走后不久,车迟国就被灭掉了,而且并非是亡于敌国之手,国王恨唐僧他们,车迟国的百姓也恨唐僧他们,他们走了,哪里顾得上洪水滔天?一、车迟国二十年前的干旱之谜风调雨顺,这件事情十分难掌握,特别是在古代,应对天气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并且,很多时候,必须是靠

  • 古代帝王明知瓷器是易碎品,为何还要将象征自己的五爪龙刻画描绘在瓷器上?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皇权的象征,摆在那里都是合理的,画在那里都是合适的!天下之大,莫古王权!谢谢邀请,龙是一种神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过去所有的帝王将相都把自己自誉为真龙天子下凡,所以龙形的图案在古代的器物当中,所有的纹饰上都存在,不仅仅是瓷器,服装,青铜,还有金器以及其他的器物制作上。而陶瓷器上画龙纹,因为陶瓷大

  • 古代帝王为何大多数都是短命鬼?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古代多数皇帝短命的原因如下:第一,横死。康熙说过,皇帝屁股下的那张椅子,是最不好坐的。历史上,无数皇帝死于政治谋杀,都是横死。连赵匡胤、秦始皇这种伟人,都是死的不明不白,其他皇帝更别说了。光绪帝本来好好地,慈禧刚刚要死,光绪就提前1天挂了,死前痛苦不堪。多年后,验尸表明光绪是被砒

  • 礼让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

  • 蒯通为什么三次劝韩信自立为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著名的谋士和主人相辅相成,如果跟错主人就会贻误谋士的一生,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秦朝末年的起义本来可以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是韩信错过了这一历史机遇。西汉淮阴侯韩信埋没了一个著名的谋士,如果韩信听从自己这个谋士的话不会落得被吕后杀害的结局,反而能成三国鼎立之势,这三国分别是项羽、刘邦、韩信。被埋没的这

  • 古代有什么诡谲怪诞的事情,请分享给大家?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因为练习举重而死的国王。据说秦国秦武王嬴荡天生喜欢练武,尤其喜欢练习举重。某一次的时候,秦武王练习举起一口数百斤重的大鼎,结果反倒被巨鼎压伤了自己的大腿。后来,秦武王就因为腿伤过重而活活地疼死了。2,掉进粪坑被淹死的国王。据说古代的时候,有一位国王因为肚子疼而上厕所。结果却掉到粪坑里被活活地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