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秦帝国》商鞅变法强秦,为何秦惠文王还要用商鞅之头正法?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强秦,为何秦惠文王还要用商鞅之头正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257 更新时间:2024/2/2 6:41:34

历史上的商鞅,和大秦帝国中的商鞅,是两种做法一种结局。

我们先说一说历史上的真实商鞅。史记商鞅列传中。明确说明商鞅是因秦惠王想杀他,他就逃出了秦国。逃到了魏国,但魏国不接受他。没办法,他又回去了请我,然后再商议和他的部下出兵出击郑国,准备打下一片自己的天空。然后秦军发兵,把商鞅给抓了。车裂商鞅,并灭族。2.大秦帝国中的商鞅,伟光正。尤其商鞅对秦孝公说的那句,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用不相负。更是表达了商鞅的正面形象。书籍中秦孝公为保护商鞅,给他留了2万军马。并明确对商鞅说,如果赢驷(就是秦惠文王)不遵守秦法的话,那就取而代之。秦孝公死后,老世族,在公子赢虔诚和甘龙的领导下。联络六国,发起了破除商鞅变法准备复辟的行动,在内忧外患之下,赢驷因此不得不与商鞅说:”我不得不杀了你,但是我能维持新法。这样行不行“然后商鞅说:“如果能维持变法,别说杀我一个,杀我全家都行。”于是欣然引颈就戮。

问题答完了,个人认为,大秦帝国第1部裂变拍得是真好!

侯勇老师演的秦孝公赢渠梁和王若飞老师演的商鞅。珠联璧合,双龙合璧。建议大家有空的时候真的可以看一下。

下面是剧中得精彩对白:

秦公:“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秦公:“肥羊炖,鲜苦菜,老秦酒生而能,死而何憾?”商鞅:“先变法,后护法,弱变强生而能遇,死而何憾?”秦公:“商君啊,你难道忘了你我栎阳初誓了吗?”商鞅:“君上之心,臣终生难忘。”秦公:“嬴渠梁终生不负卫鞅!这可是我对天的盟誓啊!”商鞅:“君上与臣,情同手足。若非执掌公器,你我便是刎颈之交。若非秦国护法大业,君上若去,臣当义无反顾地刎颈同死。可,君上如此厚待卫鞅,成全了一人之义,却毁了邦国大业!臣若坦然受之,无异于法治败类!”

谢邀。妙色莲花来回答:《大秦帝国》商鞅变法强秦,为何秦惠文王还要用商鞅之头正法?

初看这个题目,被迷惑了,后仔细一看,原来是以电视剧《大秦帝国》为基础,来讨论商鞅之死的。要知道电视剧是艺术的再加工和二次创作作为前提,和真实的历史还是不一样的。以电视剧来讨论历史中真实的人物,犹如用《三国演义》来讨论三国一样,只能成为戏论。

如果要看戏论,建议看看《大秦帝国》,拍的还是相当不错的。答案自然能在里面找到。关于上一代君王和下一代君王在面对商鞅不同的问题上,这是必然的。然而历史的真实绝不是这个样子!

关于商鞅的事迹和生平,我想司马迁是在《史记》中做了非常深入,严谨,详实的记载的。不光是因为司马迁写《史记》时,离商鞅的年代很近,资料很详实,更因为《史记》是纪传体,对某一个人物采用立传的形式,就能纵观他的一生,便于后人做出评价。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从中可以看到,商鞅在酝酿变法上,是有充足准备的。换句话说,就是变法的思想早已酝酿成熟,只因魏王不用,而秦孝公刚好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于是商鞅变法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里面最难能可贵的是:商鞅变法的思想,虽然前人也有,可是像商鞅这样说的这么清楚明白的人,还是第一个。大家也都看到了,在商鞅的变法之下,秦国强大了起来。起来的原因,还因为商鞅开创了一个“普通人晋升的渠道”,这个太伟大了!妙色莲花妍在自己的文章里,深刻的分析过,这个对中国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可以说我们都赶不上商鞅的思想。普通人有什么晋升的渠道吗?当然,王朝更替的时候造反的除外。所以中国很难出现几百年,上千年的王朝,就是因为普通人没有晋升的渠道!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这才是商鞅死亡的过程和原因。

这里面提问的人说的很对,商鞅是被正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几点:

1、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之后,变成了以法治国的局面,世人不知有秦王,更不知有商君,只知有法度。这本身就是双面剑,商鞅并不能例外。同时王权和贵族虽然被削弱,可是依然要高于臣子,掌握了臣子的生死。所以当商鞅听到举报他“欲反”,秦王下令捉拿他的时候,他是最明白秦律的人,可是他逃不过这种王权的霸道,这是他变法所不能触及的根本,他只有逃才能保命。

2、现在诬告和捉拿他的人,正是以前他处罚过的人,所以商鞅心里害怕,其实商鞅并没有做错什么,这种欲加之罪,原本有两种应对办法,一种是直面诬告,力证清白。可惜商鞅选择了后一种,心存忌惮,准备另起炉灶,反而做成了谋反之实。这也是商鞅最让人诟病的地方。

3、若说商鞅的智慧,断然不会不思虑周全,可是想不到的是,天时已经不能容他。他的选择不是愚蠢的。他选择出逃魏国,却不想魏国拒绝他入境,理由竟然是他以前生擒过公子。商鞅只有魏国这一条路可跑。可是老天开了玩笑,商鞅出道时魏王不能用他,说明魏王本来就是胸无大志,无识人之明的。商鞅成功变法以后魏王依然不能用他,说明魏王简直就是老糊涂!这样的国家,不最先灭亡,简直就是没有道理了。

于是商鞅只得回到封地,和追随他的人出兵攻打郑县,结果败在了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秦国虎狼之师手中,最后被“正法”。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太史公自序》: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司马迁的评价也只是片面之言,中心意思就是商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核心是商鞅刻薄少恩,结怨太多,所以造成最后的局面。

这个评价是不公平的,司马迁的眼界,也不是帝王之眼界。也不是做事实人之眼界,也不是变法人之眼界。你像汉武帝,桑弘羊王安石,对商鞅的评价绝不是这样。看看毛泽东如何评价: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看到了吗?这才是真正具有眼光的评价。

商鞅之死确实死于“正法”。因为商鞅最终触犯了他自己定下的秦律。至于原因,诬告也好,秦王捉拿也好,清者自清。商鞅确实严刑峻法,有些过于严苛,在张弛有度上,和个人的操守上确实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他的精神还是照耀千古的!

最后再说一句:商鞅开创的普通人的晋升渠道,只在毛主席执政的短期内实现过,一个农民可以当副总理,以后再也没有了,这是可悲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光绪皇帝不能亲政的原因是什么,被软禁后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887年光绪帝亲政,两年后慈禧太后归政,但说是归政,大权依然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帝无权处理国家大事。在军机处的归政条款中有这样的规定:每日外省折报朱批发下后,查照醇亲王条奏由臣等摘录事由及所奉批旨另缮清单恭呈皇太后慈览。也就是说光绪批阅过的奏折,还需要呈给慈禧太后浏览。这就有说头了,如果慈禧觉

  • 爱妃如何叫古代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叫梓童,在公共场合里才叫皇后古代君王为什么称皇后是梓童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源自于《汉武故事》,其中曾讲到卫子夫入宫,岁余不得见,涕泣请出。武帝则因夜梦“梓树”而幸卫子夫,从而得子,并立子夫为皇后。这或许就是帝称后为“梓童”的开始,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帝的印章以玉雕成,称做「玉玺」;皇后的印章以梓木雕成,因

  • 中国神话里谁是最强神?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神话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神话集,比方《山海经》、《搜神记》《拾遗记》等。2、道教。3、著名神话小说,比方《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各个来源都有自身范畴的最高神明,然又有一个共通点:即最高的神明都是先天大神,是天地(宇宙)的缔造者。一、著名神话集我国一本集合了大量上古神话的地理百科《山海经》。

  • 为什么韩信在刘邦那是经过萧何才得以最终获得任用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韩信出身贫贱,家里穷到要靠别人接济或者到别人家“蹭饭”吃。为了出人头地,韩信就秦末反秦起义的东风,加入了项羽的阵营,但是一直担任治粟都尉,并没有进入项羽的核心机构,得不到重用。鸿门宴后,一气之下走了。后加入刘邦阵营,开始也没得到重用,但经过萧何的引荐,终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为什么韩信得不到重

  • 同意刘备幼稚,意气用事的举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诸候纷争,为夺天下战事不断,最终成了三足鼎立势。刘备是个贫穷出身,卖草为生,然而能坐上三国之中的一国主。一个幼雅,意气用的人能走上蜀国皇帝吗?以曹操的气度在青梅煮酒的桌上,会承认刘备是英雄吗?其实不管你读史还是道听途说,看不清刘其人才是幼稚,意气用事之辈。汉末时期,天下大乱。当时的刘备既无

  • 古代的明君圣主有没有害怕的东西?有的话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有许多明君圣主,诸如汉文帝、汉宣帝、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隋文芾、唐太宗、唐高宗、唐宪宗、宋孝宗、明仁帝、明孝宗、清圣祖...。这些明君在历史上都建树了许多不朽的功迹,这些功迹已成了千古后人传颂的口卑。这些明君在执政期间均有一些害怕的东些,而反言之,所害怕的怯怯正是他们需要改革完善而进步的

  • 历史上,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584年,当抄家的官员推开张府的大门时,张家十七口人早已被活活饿死,而张居正的儿子因不堪受辱,自缢身亡。抄家的官员从张府抄出十万两白银,珠宝玉器不计其数。万历随即下令,褫夺张居正所有的官衔,其“文忠公”的谥号也被夺取,全族抄家流放。此时的大明王朝一片欢腾,张居正倒了,他的变法倒了,万历皇帝赢了

  • 刘邦能当上皇帝,是天命所归,还是自己的努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出汉中,灭三秦,占领关中时,并没有当皇帝想法。而是为反对霸王分封诸侯,又杀楚怀王义帝所逼结果。联合三秦魏赵五国五十六万进攻楚国的项羽老窝彭城胜利后,也并没有想当皇帝。刘邦和齐相田荣,同时起兵东西开始反对项羽,出陈仓,先打雍王章邯,将章邯围困废丘城中,收降塞王司马欣,翟五董翳,占据三秦之地。田荣也

  • 古代一笑毁城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貌似千金一笑。源自春秋时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周幽王纳褒姒后时常与之寻欢作乐,但褒姒从来不笑。周幽王于是下令谁能博得美人一笑者,赏之以千金。有奸臣建议,说先王时期建立的防外侵用的烽火台,一处点燃四处均响应,诸侯各国都将搬兵来救。周幽王采纳后与褒姒高坐观看,诸候各军忙忙碌碌赶到结果发现受骗,见此褒姒果

  • 中医古方那么厉害,为什么以前皇上没有长寿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在好的中医比不上美女,中医去病,美女要命。你这其实是偷换概念,医疗水平的高低,跟人的寿命并没有直接关系,它只是影响寿命的一个因素,何况,帝王的寿命低,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影响人的寿命的因素众多,比如,战争、水源、饮食、环境、遗传等,医疗水平只是其一,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比如饮水安全,这个我们现在看起来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