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商鞅,和大秦帝国中的商鞅,是两种做法一种结局。
我们先说一说历史上的真实商鞅。史记商鞅列传中。明确说明商鞅是因秦惠王想杀他,他就逃出了秦国。逃到了魏国,但魏国不接受他。没办法,他又回去了请我,然后再商议和他的部下出兵出击郑国,准备打下一片自己的天空。然后秦军发兵,把商鞅给抓了。车裂商鞅,并灭族。2.大秦帝国中的商鞅,伟光正。尤其商鞅对秦孝公说的那句,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用不相负。更是表达了商鞅的正面形象。书籍中秦孝公为保护商鞅,给他留了2万军马。并明确对商鞅说,如果赢驷(就是秦惠文王)不遵守秦法的话,那就取而代之。秦孝公死后,老世族,在公子赢虔诚和甘龙的领导下。联络六国,发起了破除商鞅变法准备复辟的行动,在内忧外患之下,赢驷因此不得不与商鞅说:”我不得不杀了你,但是我能维持新法。这样行不行“然后商鞅说:“如果能维持变法,别说杀我一个,杀我全家都行。”于是欣然引颈就戮。
问题答完了,个人认为,大秦帝国第1部裂变拍得是真好!
侯勇老师演的秦孝公赢渠梁和王若飞老师演的商鞅。珠联璧合,双龙合璧。建议大家有空的时候真的可以看一下。
下面是剧中得精彩对白:
秦公:“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秦公:“肥羊炖,鲜苦菜,老秦酒生而能,死而何憾?”商鞅:“先变法,后护法,弱变强生而能遇,死而何憾?”秦公:“商君啊,你难道忘了你我栎阳初誓了吗?”商鞅:“君上之心,臣终生难忘。”秦公:“嬴渠梁终生不负卫鞅!这可是我对天的盟誓啊!”商鞅:“君上与臣,情同手足。若非执掌公器,你我便是刎颈之交。若非秦国护法大业,君上若去,臣当义无反顾地刎颈同死。可,君上如此厚待卫鞅,成全了一人之义,却毁了邦国大业!臣若坦然受之,无异于法治败类!”
谢邀。妙色莲花来回答:《大秦帝国》商鞅变法强秦,为何秦惠文王还要用商鞅之头正法?
初看这个题目,被迷惑了,后仔细一看,原来是以电视剧《大秦帝国》为基础,来讨论商鞅之死的。要知道电视剧是艺术的再加工和二次创作作为前提,和真实的历史还是不一样的。以电视剧来讨论历史中真实的人物,犹如用《三国演义》来讨论三国一样,只能成为戏论。
如果要看戏论,建议看看《大秦帝国》,拍的还是相当不错的。答案自然能在里面找到。关于上一代君王和下一代君王在面对商鞅不同的问题上,这是必然的。然而历史的真实绝不是这个样子!
关于商鞅的事迹和生平,我想司马迁是在《史记》中做了非常深入,严谨,详实的记载的。不光是因为司马迁写《史记》时,离商鞅的年代很近,资料很详实,更因为《史记》是纪传体,对某一个人物采用立传的形式,就能纵观他的一生,便于后人做出评价。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从中可以看到,商鞅在酝酿变法上,是有充足准备的。换句话说,就是变法的思想早已酝酿成熟,只因魏王不用,而秦孝公刚好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于是商鞅变法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里面最难能可贵的是:商鞅变法的思想,虽然前人也有,可是像商鞅这样说的这么清楚明白的人,还是第一个。大家也都看到了,在商鞅的变法之下,秦国强大了起来。起来的原因,还因为商鞅开创了一个“普通人晋升的渠道”,这个太伟大了!妙色莲花妍在自己的文章里,深刻的分析过,这个对中国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可以说我们都赶不上商鞅的思想。普通人有什么晋升的渠道吗?当然,王朝更替的时候造反的除外。所以中国很难出现几百年,上千年的王朝,就是因为普通人没有晋升的渠道!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这才是商鞅死亡的过程和原因。
这里面提问的人说的很对,商鞅是被正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几点:
1、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之后,变成了以法治国的局面,世人不知有秦王,更不知有商君,只知有法度。这本身就是双面剑,商鞅并不能例外。同时王权和贵族虽然被削弱,可是依然要高于臣子,掌握了臣子的生死。所以当商鞅听到举报他“欲反”,秦王下令捉拿他的时候,他是最明白秦律的人,可是他逃不过这种王权的霸道,这是他变法所不能触及的根本,他只有逃才能保命。
2、现在诬告和捉拿他的人,正是以前他处罚过的人,所以商鞅心里害怕,其实商鞅并没有做错什么,这种欲加之罪,原本有两种应对办法,一种是直面诬告,力证清白。可惜商鞅选择了后一种,心存忌惮,准备另起炉灶,反而做成了谋反之实。这也是商鞅最让人诟病的地方。
3、若说商鞅的智慧,断然不会不思虑周全,可是想不到的是,天时已经不能容他。他的选择不是愚蠢的。他选择出逃魏国,却不想魏国拒绝他入境,理由竟然是他以前生擒过公子。商鞅只有魏国这一条路可跑。可是老天开了玩笑,商鞅出道时魏王不能用他,说明魏王本来就是胸无大志,无识人之明的。商鞅成功变法以后魏王依然不能用他,说明魏王简直就是老糊涂!这样的国家,不最先灭亡,简直就是没有道理了。
于是商鞅只得回到封地,和追随他的人出兵攻打郑县,结果败在了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秦国虎狼之师手中,最后被“正法”。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太史公自序》: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司马迁的评价也只是片面之言,中心意思就是商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核心是商鞅刻薄少恩,结怨太多,所以造成最后的局面。
这个评价是不公平的,司马迁的眼界,也不是帝王之眼界。也不是做事实人之眼界,也不是变法人之眼界。你像汉武帝,桑弘羊,王安石,对商鞅的评价绝不是这样。看看毛泽东如何评价: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看到了吗?这才是真正具有眼光的评价。
商鞅之死确实死于“正法”。因为商鞅最终触犯了他自己定下的秦律。至于原因,诬告也好,秦王捉拿也好,清者自清。商鞅确实严刑峻法,有些过于严苛,在张弛有度上,和个人的操守上确实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他的精神还是照耀千古的!
最后再说一句:商鞅开创的普通人的晋升渠道,只在毛主席执政的短期内实现过,一个农民可以当副总理,以后再也没有了,这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