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候纷争,为夺天下战事不断,最终成了三足鼎立势。
刘备是个贫穷出身,卖草为生,然而能坐上三国之中的一国主。一个幼雅,意气用的人能走上蜀国皇帝吗?以曹操的气度在青梅煮酒的桌上,会承认刘备是英雄吗?其实不管你读史还是道听途说,看不清刘其人才是幼稚,意气用事之辈。
汉末时期,天下大乱。当时的刘备既无背景,又无资金,能够在时代中争得一席之地确实是有超越其他人的才华,没有一定的胸怀,大度,手段是行不可动的。
刘备给人表面的印象是懦弱,也有具有仁义之风。实际上他才是用人的高手。有人会说刘备没有曹操的心机,但他有计谋能使当时的文武高人归于旗下,而且让最强大的曹操也吃了不少苦头,惧之三分。刘备带兵打仗是不如曹操,但文有妙安天下的谋士,武有骁勇善战的将帅定江山。刘备的成功在于他会用人,也是安邦定国不可缺少的才能。
现在很多人说刘备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残酷无情,没有怜悯之心。可是以当时的处境,他只有那样做才能实现联东抗曹操的计划。当然评历史,论英雄是有各人的看法和论点,但是评历史,论英雄不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的处境去评论,显然是无事实根据的。
[捂脸][捂脸][捂脸],我偏不举手!
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后还葬身雍正身旁,为何乾隆却推平其墓葬?
雍正有一位宠臣,名字叫做田文镜。这位田文镜田大人不简单,是雍正当时最宠爱的四位宠臣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李卫、年羹尧、隆科多。
宠臣田文镜田文镜比雍正年龄大很多,整整十八岁。田文镜的仕途,前期波澜不惊,不温不火,从入仕到61岁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到了62岁,他的仕途出现了巨大改变。
田文镜过了甲子之年,或许是冲破了什么桎梏,他走进了雍正的眼中。田文镜给雍正的感觉是正直、清廉、忠诚、敢于叫板、执行力强。
田文镜对于雍正的支持很大,在雍正最难的那几年里,田文镜一直都充当他的前锋部队,不论是什么事情,他都冲在前头,在雍正时期,田文镜和李卫是雍正的左右手,无论是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这二人都是跟着雍正死磕文武百官,没有一点动摇,最终收效颇丰。
雍正喜欢田文镜这样的人,他喜欢田文镜的敢打敢拼,喜欢田文镜的正直勇敢,喜欢田文镜的一板一眼。总之,田文镜的一切,雍正都喜欢。
惺惺相惜雍正为什么喜欢田文镜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雍正在成为皇帝之前,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惨烈,雍正正是依靠着不结党营私、死心塌地跟着康熙、为康熙办事尽心尽力,这才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最终顺利登基成为皇帝。
雍正在夺位之时,为了执行康熙的命令,得罪了几乎除了老十三外所有的文武百官,他在争夺皇位的时候很孤独,还是康熙的那句“想做皇帝,就要学会做孤家寡人”鼓励了他,但是那种难熬的时候,真的让雍正都曾经想要放弃。
毕竟,雍正的孤立和无助,与当时呼风唤雨,朋党众多的老八一党比起来,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落寞。长期的压抑让雍正很不舒服,但是雍正还是尽心竭力的为康熙办事,因为他在赌,把宝全押在了康熙身上。
好在最后雍正赌赢了,他侥幸获得了皇位,这才保住了性命,否则下场不堪设想。登基后的雍正,依然面临着老八一党的时刻阻挠,雍正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
田文镜的出现,让雍正似乎看到了早年的自己,因为田文镜对于他的命令执行起来近乎苛刻,即便是王爷他也不给面子,更不用说八旗的那些“老爷”了,整个八旗子弟,田文镜都是按照规矩执行,没给任何一个人一点面子,在田文镜眼里,只有大清的律法和雍正的口谕,其他的一切都免谈。
田文镜之所以这么“硬”,一个是他自身性格决定,另一个是他感谢雍正的知遇之恩,毕竟在61岁之前,他田文镜一直默默无闻,是雍正皇帝对他的提携,才让他有机会走上大清朝的历史台面上来。
雍正看着田文镜,觉得田文镜和自己当年很像,为了主子卖命,得罪光了满朝文武,做事情一板一眼,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当然了,弹劾田文镜的奏章没有一天间断过,但是雍正从来都不看,他知道奏章里写什么,就像是当年弹劾他的奏章内容一样。
雍正对田文镜有惺惺相惜的感觉,他知道孤独的滋味,所以雍正给了田文镜更多的包容和保护,甚至许诺,让田文镜死后的坟墓建在自己的泰陵旁边,陪伴雍正。
乾隆拆除田文镜墓雍正死后,乾隆即位。乾隆与雍正截然不同,身为皇二代、又是富二代的乾隆,接替的江山康熙已经帮他打好,雍正已经帮他治理好,乾隆所需要的就剩下四平八稳的接管江山,只要不犯错,不过分昏庸,便能白捡一个“盛世明君”的称号。
乾隆其实不喜欢雍正,打小就不太喜欢。但是作为儿子,他去泰陵尽孝却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毕竟这种事情哪怕做给别人看也要做。
乾隆去泰陵祭拜,心里不是很舒服,因为田文镜的墓就在泰陵旁边不远,难道他乾隆祭拜泰陵的时候,还要让这个田文镜墓占了便宜吗?于是乾隆心生不悦,准备拆除了田文镜墓。
有一年乾隆来到泰陵,发现田文镜墓占了御道三尺,于是问道这是谁的墓,为何占御道?御林军回道:“田文镜墓,是否拆除?”乾隆大有深意的说道:“拉倒吧。”御林军一听此言,将田文镜墓给推平了,只留下了雍正亲自提过字的碑。
乾隆一看,质问御林军:“我说拉倒吧,不动了,你们咋给推了呢?”御林军沉默不语。此事也就此不了了之,其中利害关系,不言而喻。
乾隆拆田文镜墓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田文镜墓在泰陵旁,乾隆觉得不妥,他祭拜时不舒服,而且他觉得田文镜不配。一个是乾隆接了雍正的班后,对雍正的一些事情表示了不妥,例如年羹尧的罪,乾隆就改轻了;例如被雍正发配充军九年的谢济世也被补授了江南道御史;这田文镜墓被推平,应该也是以此来表达和雍正的意见有所不同,震慑前朝老臣。
▲文/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历史!
关于乾隆推平雍正宠臣田文镜墓地的事情,记载在《易县志》里。
说的是,田文镜去世后,雍正皇帝感念田文镜忠诚一生,在自己将来的陵寝泰陵旁,给田文镜安排了个墓地。雍正去世归葬泰陵后,乾隆三年清明节前,乾隆皇帝前往泰陵祭拜扫墓。在行进路途中,发现有座墓的门墙把御道占了三尺多,于是就问是谁的墓地?御林军告诉他,是田文镜总督的墓。同时御林军还问,这个墓地挡住了御道,是否推平?乾隆当时说道:“拉倒吧!”
等乾隆扫墓回来后,发现田文镜墓只剩下两座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毕竟雍正题写的碑文,谁也不敢动),于是问怎么回事?御林军说:“万岁爷,不是你说‘拉倒’吗?”乾隆才知道御林军理解错了。不过也就将错就错,并没有责罚他们。
(乾隆剧照)问题来了,乾隆皇帝是真的想推平田文镜的墓,还是御林军理解错了呢?
田文镜是雍正最重要的宠臣之一。田文镜在康熙朝的时候,很早就出来当官了。但是在整个康熙年间,他一直不得志,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才被康熙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从五品官员(雍正三年这个官职才升为从四品)。
康熙去世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1岁了,基本上还是一事无成。不过在雍正上台以后,田文镜的机遇来了。雍正非常重视他,对他多次提拔,委以重任,从布政使,到巡抚,再到总督,成为雍正朝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
雍正之所以那么器重田文镜,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田文镜对雍正非常忠诚,坚决贯彻实施雍正的改革主张,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雍正上台的时候,由于康熙晚年怠政,出现了很多积弊。雍正急需整治这些积弊。要整治积弊,就需要有人来帮他的忙。而田文镜、李卫、鄂尔泰这些人,就是雍正改革和治理国家最得力的助手。田文镜在整顿吏治、清查亏空、耗羡归公、摊丁入地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田文镜剧照)
田文镜有两个非常有名的特点:勤和刻。“勤”就是他做事勤勉,一丝不苟,决不懈怠。“刻”就是他严苛,刻薄,对手下要求很严厉,不讲情面。他这样做事的风格,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地弹劾他。
但是雍正喜欢他这样的风格,甚至动情地在他的奏折上写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田文镜于雍正十年去世。去世后,雍正特批把他葬在自己将来的陵寝泰陵附近,还专门给他写了诔文。
乾隆上台后,对雍正时期的宠臣,对雍正时期干的事情,似乎总是特别有意见,总想要拨乱反正(乾隆这样做,也是为了调和矛盾,让自己获得拥护)。很多雍正生前的宠臣,都受到他的整治。田文镜已经去世,雍正自然不可能整治他,但是依然还是多次表达对他的不满。
(雍正剧照)乾隆元年,尚书史贻直曾上书弹劾曾经是田文镜部下的王士俊,乾隆就直截了当批评田文镜,似乎王士俊的错误,全都是田文镜造成的。乾隆五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书,要求把田文镜撤出贤良祠。乾隆没有同意。但是,没有同意并不是肯定田文镜,而是说因为田文镜和李卫、鄂尔泰是先帝的重臣,他乾隆实在不忍心这样做罢了。
老实说,田文镜的一生,还是做得比较完美的,乾隆虽然不满,也是实在在他身上找不到茬子。所以说,他不爽田文镜葬在雍正旁边,用模棱两可的话,让心领神会的部下把田文镜的墓地推平,应该是情理之中的。否则的话,御林军也不敢轻易地对一位重臣的墓地进行这么随意的处理。而且,如果乾隆真没有那个意思,事后一定会处罚御林军。就算不处罚,也会对田文镜的墓进行易地修缮。但是他并没有那样做。
(参考资料:《清史稿》《易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