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韩信出身贫贱,家里穷到要靠别人接济或者到别人家“蹭饭”吃。为了出人头地,韩信就秦末反秦起义的东风,加入了项羽的阵营,但是一直担任治粟都尉,并没有进入项羽的核心机构,得不到重用。鸿门宴后,一气之下走了。后加入刘邦阵营,开始也没得到重用,但经过萧何的引荐,终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为什么韩信得不到重用,出身是个原因,我认为还有如下几个因素。
第一,项羽方面。首先,韩信加入项羽阵营时,项羽阵营文、武官员已经相当成熟,韩信自然要从底层做起。其次,项羽是楚国贵族出身,生性孤傲,看不起韩信这个“白丁”,在项羽看来,韩信的计策都是小聪明,非君子大丈夫所为,加之项羽自认天下无敌,自己一个人能解决一切问题,根本就不需要韩信。
第二,刘邦方面。首先,刘邦经过鸿门宴后被项羽“发配”到汉中,自信心受到打击,自认根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所以韩信的建议都是天方夜谭。其次韩信名不见经传,没有任何功劳,刘邦多疑的性格下,根本就不会给他重要职位。最后,萧何是刘邦最信任,也是出身地位比刘邦要高,萧何的引荐保举,刘邦自然要对韩信刮目相看。
第三,韩信的原因。性格决定命运,韩信自己是个想极力表现自己的人,这恰恰是项羽、刘邦讨厌的。韩信的长相普通,貌不惊人,给人感觉很平凡,给项羽和刘邦的第一印象就不好。最后,性格有缺陷,太闷过于隐忍,人缘不好,要靠贵人帮忙,才能出头。
总之,韩信的不被重用,有项羽和刘邦的原因,但我认为更关键的是韩信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一家之言,供参考之,再次谢谢邀请。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能很好处理君臣关系的人物?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此人,最符合题主之意,却极易被大家忽略不提。其面对凶恶环境而采取的诡异手段,令人惊叹!
有人说功高震主得善终,主要看君主贤明与否。假如碰巧遇到瞪眼就杀人的主,比如刘邦。再来一个瞪眼就杀人的女主子,比如吕后,该如何相处?
此人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准确的说是「大汉第一功臣」。功劳之大,可想而知。那么他是如何处理与刘邦及吕后两个了瞪眼就杀人的主子的关系而得善终的呢?
(一)搞臭自己,领导才放心大汉建立后,作为大汉第一功臣的萧何,担任相国,人称「萧相国」。爱惜百姓,体察民情,深得关中百姓爱戴,刘邦也赏赐有加,萧何也十分高兴。
有次有位门客提醒萧何恐怕要大祸临头,你的名声太好,百姓爱戴你。皇帝在外平叛,你若是有二心,皇帝将进退失据,岂能不对你疑心?
萧何听后吓出一身冷汗。便在民间低价强卖房屋,收受商人贿赂。百姓告状,萧何虽因此下狱,名誉有所受损,却落的平安无事。
职场一理,如果你在部门中,所有人对你要不洛口,交口称赞,你很受用,你的直接领导怕是坐不住了。刘邦就是萧何的直接领导,不妨学学萧相国,不要让领导感受到你的威胁。
(二)送礼一定送大礼,送到领导心坎里楚汉战争时,刘邦在前线与项羽对质,萧何在后方关中筹措粮饷,补充兵源,全力支持刘邦。
刘邦对萧何逐渐产生猜疑。为此萧何给刘邦送了一份大礼,彻底打消了刘邦的猜疑之心。
这份大礼就是人质,还不止一个,而是一群人质。萧何组织族中子侄,打着上前线服务刘邦的旗号,其实就是当人质。
你看萧何的这份礼物,不但是一份大礼,而且送到刘邦的心坎里去了,领导十分受用。
(三)听老板娘的话,就是听老板的话千万不要把老板娘的话不当回事儿,特别是吕后这种老板娘,更要小心在意。
当时韩信被软禁京中,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吕后欲杀之,但韩信毕竟是只猛虎,必须将其诱至宫中。这个任务自然落单萧何身上。
因为韩信是萧何保举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千古流传。韩信虽有防备,但萧何来请,遂一同前往。萧何不辱使命,成功将韩信引诱到宫中,立刻被杀,这也是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
在刘邦和吕后两座大山面前,萧何采取一系列超常规的手段,坏名声,送人质,卖友人,成功笑到了最后。
“太平本是将军定,却无将军享太平”。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几乎成为了一个历史定律,功高盖主的人因为功劳太大,他们虽然为国家立下功劳却得不到君王的信任,还会遭到君王的猜忌,最后大多沦为政治的牺牲品。但是历史上还是有功高盖主,最后却得以善终的人存在,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又是如何做到的。
一、秦国的名将王翦战国七雄中,有三个国家被王翦灭国,分别是燕国赵国和楚国。秦国一统天下有一半的功劳是王翦的,王翦此等成就完全盖过了自己的君上嬴政,但是王翦并没有因为功劳大受到嬴政的猜忌而被杀害,这并不是秦王嬴政有多么的贤明,而是王翦非常的聪明。当年嬴政发动第二次灭楚战争时派出了王翦,王翦在出征之前向嬴政提出一个请求,希望在灭楚成功之后嬴政能赏赐他一些房子个土地,作为自己养老和子孙基业,而且王翦在灭燕国赵国前也是只要求嬴政承诺赏赐他金银宝物,这就是王翦的智慧。每次出征王翦都手握国家近一半的兵马,这种情况下他肯定会受到君上和他人的猜忌,他通过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想让秦皇放心,也正是这样的王翦才能立下盖世功劳的同时又被嬴政猜忌而保全自身。而亡楚之后王翦和儿子王贲彻底远离了朝政,二人也得意安享晚年。
二、东汉名将吴汉吴汉是光武帝刘秀的属下,云台二十八将的第二位,一生征战无数,他横扫漠北、征讨关东、攻伐陇右、平定蜀地,为刘秀光复汉朝,建立东汉立下汗马功劳。但吴汉却从不居功自傲,为人质朴忠厚,很懂得谦让之道,所有即使他功劳很大,刘秀对他没有猜忌,而且还十分宠信吴汉,在吴汉死后,刘秀还下诏厚葬。
三、再造大唐的郭子仪历史上能做到“功高盖主主不疑,权侵朝野臣不忌”的人,郭子仪是唐朝的中兴名将,他戎马一生平定安史之乱又收复两京,为大唐屡建奇功,可以说是大唐的再创者。但郭子仪这人又非常谦逊,从不居功自傲,朝廷的命令,他没有不遵从的,功成名就后他又急流勇退,主动交出兵权,还政于皇帝,政治上不参与任何事。郭子仪的儿子娶了公主,有一次夫妻俩吵架,公主用皇帝压他,而郭子仪的儿子却说皇帝怎么了?他的江山都是我父亲为他打下来的,结果公主将此话告诉了皇帝,皇帝却说他说的没错,如果郭子仪想当皇帝,根本就没我们李家什么事了,并没有因为这番大逆不道的言论责怪郭子仪家,由此可见郭子仪虽然功高盖主却深的皇帝的信任。
四、中兴名臣曾国藩曾国藩是晚清的名臣,在收复金陵后,曾国藩常和人说的一段话就是:“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退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由此可见曾国藩深懂为人为臣之道。在攻破天京,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给朝廷写战报时将他和曾国荃的功劳全部让给他人,而后立马裁撤湘军,并和曾国荃一起称病还权于朝廷,朝廷对此非常满意,慈禧还夸奖曾国藩为有史以来最识大体的功勋之臣。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智慧确实高于常人!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功高盖主却能善终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为人聪明谦虚,深得信任。聪明的人往往都知道君主忌讳的是什么,而他们也会让自己避免收到猜忌,同时在君主和同僚面前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使他们不管立下多大的功劳,主子对他们都非常放心;其次不持功自傲,谋取政治地位。自古政治斗争都是险恶的,像王翦、郭子仪和曾国藩,虽然有功但是不过度要求君主满足他们的政治需求,也可以说他们都没有太大的政治欲望,最终都会主动交出兵权,不过问政治,所以才没有成为牺牲品得以善终;最后在封赏上不会让君主赏无可赏。当臣子让君主赏无可赏时,那他离死也不远了,一个臣子让君主在封赏上为难时,他肯定会遭受到君主的忌惮,试想当你的功劳大到君主权力范围内的赐赏都无法匹配时,难道要让他把自己的江山封赏给你吗?这里王翦就特别聪明,他表现出只爱财物的表象,嬴政永远能满足他的喜好,那样嬴政就永远会对他放心;郭子仪从不接受皇帝赐予的实权职位,只接受不掌权的虚职,所以皇帝才会从来都不怀疑他。所以想要做到功高盖主还能善始善终是有很大学问的!
你还知道哪些功高盖主却没有被兔死狗烹的人物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