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许多明君圣主,诸如汉文帝、汉宣帝、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隋文芾、唐太宗、唐高宗、唐宪宗、宋孝宗、明仁帝、明孝宗、清圣祖...。这些明君在历史上都建树了许多不朽的功迹,这些功迹已成了千古后人传颂的口卑。这些明君在执政期间均有一些害怕的东些,而反言之,所害怕的怯怯正是他们需要改革完善而进步的动力!以下举三位明君的事例:
汉文帝:刘桓即位,他极其害怕历史上连坐的酷刑和对犯人的肉刑(古时,有对犯人肢解手足的刑罚)。“连坐”则是一人犯法,诛连裙带的一种刑法,所以他一上台就废除“连坐”和”肉刑”的刑法。这不得不说这在远古时代是文明而进步了的法制改革!
汉文帝同时也害怕发生战争,他认为:发生战争会殃及民生休息且不利于发展生产,于是他立下政策:努力避免发生战争。
汉文帝也是一位害怕花钱的圣主,平时就是一个俭洁的好皇帝。史记上记载着汉文帝原来想要建造一座”露台”,于是请教工匠说:“造这个露台须要多少钱?”工匠们稍作议论后说:“需要一百斤黄金”。汉文帝又说:“那么,一百斤黄金又能是多少个中产户的产业呢?”。说罢,匠工们又答:“大约是相当于10中产阶层的大户。”于是汉文帝从此不再去效仿先帝们造露台这样奢侈的话题。汉文帝也并不模仿古代帝皇糜烂腐化的生活,他常时穿着粗布服饰连皇后都不穿华丽的衣装...
唐太宗李世明,这是有史以来,华夏民族最为颂扬的一位圣君,他将唐朝开创了历史上最为闪烁着光华的记元。不管文明、文化、民众生息、农耕生产、政治用人等等都给世界留下了光辉的一!
那么我们来说说他又害怕些什么呢?
原来,李世明研究了历代帝皇经常更换朝代的原因是,君主专制,不能善听臣工们的良策等等。因此李世民最害怕的是在政治上失去敢于直谏的官员,其中最主要的是魏征。大家都知道,魏征可是谁都不怕的谏官啊!正因为此,唐太宗在魏征病逝后痛哭并留下了二句经典比誉:用铜作镜子,可以整理衣帽;用历史作镜子,可以了解兴亡;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对错,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唐太宗知道要做到政治清明,就要善于用人,不管出身贵贱,都能得到重用。这些也就是李世民害怕政治失败的原因。
明仁宗是史上仁厚的皇帝,虽因皇权斗争死于谋杀而仅仅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但朱高炽给后世留下了开明皇帝的声喻。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欢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仁爱,深得朱元璋的赏识。朱高炽于是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登基。明仁宗即位后所害怕的是:司法混乱及所产生的冤假错案!这就是他开明执政的闪亮之处。朱高炽执政后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同时明仁宗也害怕大规模用兵,认为这会影响人民生息的生活。
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俭爱民。因此,后代对他的评语很高,也为后代仁宣之治留下了基础。
朱高炽因生性仁厚,身体赢弱,死因很惨,是被皇兄朱瞻基为夺取皇权所杀害。
限于篇幅,仅作三例。
感谢邀请,我是猫叔,很荣幸为您作答。
问题当中的人物指向只是说了个“古代明君圣主”,并未指明说的是谁,我想,别说明君圣主了,即使我们普通人,每个人害怕的东西估计都不会相同,既然如此,也就只有找几个人分开阐述了,不妥之处,还请方家多多见谅。
秦始皇最害怕的是东方六国的反抗,而且最害怕衰老
秦始皇应该算是阁下所说的“圣主”了吧,横扫六国,气吞万里如虎,开创了中国的大一统模式。他到底害怕什么,咱从史书里可以窥见一二。
1.自周朝创立,几百年里,中华大地都是分封制,各个小诸侯国接受天子的领导,到了秦始皇时期,突然灭掉东方六国,天下变成了一家,任谁都会觉得紧张,到底能不能统治得长久,他心里是没底的,所以,他不停地出去巡幸,带着大军到东方六国故地巡游,震慑当地的反抗力量,可见,他内心对东方六国的反抗有多担心。
2.秦始皇是非常惧怕衰老的,所以,他一直在寻找长生不老之术,派人出海为他拜访神仙,寻找长生不老药,越是到晚年,他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就越夸张,所以,他非常惧怕衰老和死亡,甚至不允许所有人在他面前提及“死”字。
唐太宗最害怕的是后世对他屠杀亲人的指责
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不用我再多做赘述了吧,他也算得上一代雄主了。可是,李世民最害怕他死后被后人指责。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也死于政变之中,杀死一奶同胞的亲哥哥和亲弟弟,这个事情给他留下了很大的阴影,《资治通鉴》里面也多有提及。
所以,李世民对史书的修撰工作特别关心,大大超出了其他帝王,尤其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记载特别上心,动不动就给出指导意见,把李建成描绘成“素无才略”的纨绔子弟,把李元吉描绘成残忍暴虐的典型,以此来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从这里面可以推断,李世民有多么害怕后世对他的评价。
明成祖朱棣害怕朱允突然出现,争夺他的江山
朱棣的皇位是靠血腥政变夺来的,这个毋庸置疑,但是,令他后脊背发凉的是,他率军攻入南京之后,朱允居然人间蒸发,根本找不到人,情急之下,找了一个尸首冒充朱允,才算了事儿,可是,他内心知道,朱允还活在世上。
所以,朱棣当皇帝期间,多次派人搜寻朱允的下落,都无果而终。有一种说法,郑和下西洋,也怀揣着一个使命,那就是出海打听一下朱允的下落,不管真假,可以侧面推断出朱棣对朱允的忌惮,所以,终其一生,他都在纠结这个问题,可见他有多害怕。
由于问题宽泛,我就随意挑选了几个人说说,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我是猫叔,专心原创,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