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用现今的话表述,就是执政者有心要改变,决心大,力度大,执行的坚决。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步调一致,上下一心,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其他的失败,是缺少了上述的其中一环,所以失败是必然。
简单的说,一是一刀切,后世统一的国家太大,矛盾复杂,可是执政者高居庙堂,脱离基层,一道指令,全国执行。二是对帝国底层已经失去控制,每次变法无不是在积重难返之下,那时的帝国对基层政府已经大都失去控制,导致本来是良政,基层变个花样,又是恶政。三是利益集团对政权的把持,变法就是对利益集团动刀子,可是这些利益集团往往是帝国的支柱,正是蒋光头的那句话,不反腐要亡国,可是反了,却要亡党!
历史上有哪些做了很大的努力却无济于事的例子?
我想到了四个,可以称之为“四大郁闷”:
1.诸葛亮的北伐。蜀汉丞相诸葛亮,一代名相,可是他晚年五次北伐曹魏,均为成功,搞得蜀汉国困民疲,自己也活活累死在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在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为了改革弊政,祛除积贫积弱的根源,他以“三不足畏”的精神开始变法。但是由于改革方案并不合理,加上所用骨干小人居多,遭到很大反对,最终失败,王安石也被罢免。
3.崇祯帝的勤政。明末江山千疮百孔,崇祯皇帝即位后,决心励精图治,中兴大明。然而由于内外交困,积重难返,加上崇祯自己又刚愎自用,敏感多疑,嗜杀刻薄,重用奸臣,导致江河日下,最终明亡,崇祯煤山上吊。
4.晚清政府的自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有识之士开始了自强之路,先是洋务运动,呈现了“同光中兴”的气象,但甲午一役败于东邻日本。戊戌变法又以光绪帝被囚,六君子人头落地告终。中国民族危机严重,面临列强瓜分危险。庚子国难后,清政府决心改革,特别是五大臣出洋后,清政府的确下决心真正改革了,也刚有了一点起色,但历史不再给时间了,辛亥革命后清朝走入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