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古代没有医院?

为什么古代没有医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31 更新时间:2024/1/24 21:39:55

中国古代怎么可能没有医院?发达的医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没有发达的医学,也不能称为灿烂的文明。中国周代就有医院,只不过古代医院的名字并不是现代的称呼,遍布各地的药房也同时兼有医院的职能。

“医院”在中国很早就有。根据《管子》记载,春秋时期,管仲为相时在齐国都城临淄建立“养病院”,“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面养之疾,官而食衣之,殊身而后止。”相当于残疾患者收容。

如果说管仲所建的养病院算不上是真正的医院,那么真正的医院的产生在古代和疫病的流行是有很大关系的。西汉时期有过地区性旱灾,导致疫病流行,于是皇帝命选派医生在专门指定的地点给百姓看病。东汉末年桓帝时的中郎将皇甫规曾经建立过部队野战医院。因为军中疫病流行,皇甫规租用民房将患者集中起来治疗,此地被称为“庵庐”。

宋代在州县设立“安乐坊”、“安济坊”,开设门诊部,称为“和剂局”。和剂局的药房称为“和剂局方”在当时通行。南宋时期把药局称为太平惠民局,北宋流传下来的《和剂局方》改称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共有十三卷,分为多个门类,包括:伤寒、诸虚、痰饮等等。

至于给皇帝看病保健的太医院更是设置严密。元代之前没有单独的太医院。太医署、太医局这类的机构一般属于太常寺。金元时期始有“太医院”的称呼,元代的太医院成为独立的机构,这时候的太医院不仅负责医疗,还负责制作御药。明代的太医院划分比较详细,有院使、院判、御医、吏目,还有生药库、惠民药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误解了。

古代中国是有医院的,也包括较大规模的公立医院。

不过,中国3000多年历史内,老百姓有病还是依靠诊所。

这种诊所直到民国时期也普遍存在,今天的台湾也有。

一般是年轻人拜某个知名中医为师傅,学成以后慢慢自立门户,开一家私人诊所。

只是当年规矩是师徒往往不在同一地开诊所,不会互相抢生意。

同时,师傅也会将自己的诊所传给儿子,同时他的其他儿子倒是会在本地再开诊所。

这是因为私人诊所,看病能力是有限的。一个医生一天就算不吃饭不睡觉,也看不了多少病人。

当然医生除了门诊以外也会出诊,主要针对卧床的病人。

任何一个城镇,都肯定会有这种私人诊所存在。在古代做医生,是铁饭碗。

无论什么任何时候都有人生病,医生就有饭吃。

自然,私人诊所不能称为医院。

中国古代公立医院的历史,则比较漫长。

严格来说,在宋代之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医院。

在汉代,政府会设置临时医院,征集当地大量医生来坐诊和治疗。

但是,这只会发生在瘟疫流行的时期,治病也是针对瘟疫,属于特殊医疗。

到了汉朝灭亡后的南北朝时期,因为连连战乱,瘟疫横行,官府又不管这些,开始出现了一些民营医院。

这些民营医院同诊所不同,通常规模较大,有一批医生。这种医院除了门诊以外,还提供住院服务。

医院也有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都是开办在寺庙或者道馆内,有明显的宗教和慈善意图。

当时很多僧人和道士是会看病的,对于穷人一般是不收诊断费,甚至还会免费送药,总之更像是社会福利。

主要当年寺庙和道馆都有自己的大片土地,还接受老百姓捐赠,这让也是回报社会,而且也行善积德。

这种情况维持到宋代!

为什么很多历史学家推崇宋代,主要就是宋代的社会福利不错。

宋代开始出现了公立医院,安石时代将其制度化,在朝廷设“和剂局”,从京师到州县都设“熟药所”。

这些都可以看做公立医院,“和剂局”主要是定制药方,取代医生的作用。

“熟药所”则大体是今天的医院,员工们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药方,制作药物出售。

一般来说,“熟药所”的价格比较低廉,私人诊所则可以随意收费,针对不同病人收费不同,“熟药所”则是统一价格。

同时“熟药所”也有慈善性质,对于穷人可以打折卖药,甚至直接赊药。

这些欠款都有国家拨款,所以“熟药所”可以维持。

可以这么说,宋代开始中国才有公立医院。

后来元明清三代也是类似,但明代给公立医院拨款越来越少。到了明朝中后期,“熟药所”就像今天的公立医院一样,开始明码实价做生意了,福利性越来越低。

清代就更牛逼,直接取消“熟药所”,公立医院压根没了,爱咋咋地,反正满清贵族和旗人都不怕找不到医生看病。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我国历史上哪些帝王十分重视重用人才拜托各位了 3Q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唐太宗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靖、李绩等,重用谏臣魏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实行自荐官制度,任用名相狄仁杰、姚崇等,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姚崇、宋、张九龄等人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

  • 唐宪宗李纯为唐朝中兴做了哪些努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宪宗是唐朝中后期最有作为的君王,尤其是在位期间,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了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而唐宪宗也称为中兴之主。那唐宪宗为唐朝中兴做出的贡献具体有哪些?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元和削藩”。唐朝的藩镇割据一

  • 一个卖草鞋的小混混刘裕,是如何成长为气吞万里如虎的开国帝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刘裕也算是官宦后代,只是到了他这辈,家境败落,他才投军入伍。刘裕后来能成为一代帝王,主要还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另外他能抓住机遇。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最得力的助手刘穆之。很巧,今天我刚发的文章,就是介绍刘穆之的,有兴趣的朋友欢迎看看。先说刘裕的努力。他投军后在当时北府军首领刘劳之手下,因作战勇猛,逐步提

  • 汉武帝得知太子刘据被逼自杀后非常后悔,为什么不立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皇帝加以补偿?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刘彻的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后,醒悟过来的刘彻十分懊悔,对诬陷或威逼过刘据的人恨之入骨,随后展开了大肆报复。第一个陷害刘据的奸臣江充,早在兵变爆发时就被刘据斩杀了,刘彻还不放过他的家人,夷三族。参与构陷刘据的太监苏文被烧死在横桥上,其他有牵连的人也没有好下场。只处死当事人还算仁慈的,常规操作是满

  • 历史上,明武宗朱厚照到底做了哪些荒唐事?是昏君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一个人的名声太重要了。特别是一些公众人物,如果你不检点的行为让人抓住把柄,很可能会被后人记载到正史中,甚至会被无限放大这些污点,从而掩盖了你曾经做出的业绩,让后人只记住了你的坏,而忘记了你的好。如果将这种现象对号入座的话明武宗朱厚照绝对跑不了。现在,爱好历史的人提起这位明朝的第十位皇帝,第一印象就是

  • ◆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书法家,善于篆书,隶书尤为著称。曾创“飞白书”。王羲之:东晋杰出书法家,长于各类形体,草书清雅俊逸,楷书势巧形密,行书劲健多变。欧阳询:唐初书法家,以楷书最工,独创“欧体”。虞世南:唐初著名书法家.其正楷与欧阳询齐名。颜真卿:唐代善于用篆书笔意写楷书,所创“颜体”为后人之楷模。怀素:唐代书法家

  • 宋仁宗时国家百弊丛生而无补救之法,是否说明宋仁宗的皇帝当的不称职?如何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宋仁宗私德尚好,并无以大欺小的恶行,但他没有彼得大帝,康熙大帝那样的魄力和胸怀,注定大宋江山会江河日下。也许当时赵家皇室子孙没有一个人可以担起江山。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会怜惜谁。物竞天择,不能以好坏评价某个皇帝。他们只不过是大部分没什么能力,极个别能力超群流芳百世的群体而已!正如题目所言,如果从皇帝

  • 秦孝公是如何腾挪出20年给商鞅变法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秦国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商鞅出生在卫国一个没落的宗室贵族家里。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在秦国总共实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商鞅首先编制民户,加强刑赏,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第

  • 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药王”的是哪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孙思邈这个问题想必几乎所有人都能够脱颖而出说出答案,听到药王大家应该下意识的就回答是孙思邈才对,因为这个不需要学习,这是每个人从小在课本中学习过的。接下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这些医术高超的人,这些都是基本的历史常识,可不要出去与人聊天的时候闹笑话哦。药王孙思邈,后世尊其为药王,孙思邈是唐朝人,一生都在

  • 孟子为何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孟子所提倡的(民为贵等等),与当今国家提倡的,农民是衣食父母是一样的理论学说。在任何朝代,都把农业放在第一位,民以食为天,实际是人以食为天,其于为次。理想中的世界,许多人这么说过。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是我们国人著名的俗语,生动展示了不同家庭对待子女的不同态度。皇帝爱长子,确切的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