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宪宗是唐朝中后期最有作为的君王,尤其是在位期间,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了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而唐宪宗也称为中兴之主。
那唐宪宗为唐朝中兴做出的贡献具体有哪些?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元和削藩”。唐朝的藩镇割据一直是晚唐最为严重的政权问题,尤其是唐玄宗时代,藩镇政权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更是让大唐饱经战乱,国力衰减。而之后,藩镇政权更是屡屡不受中央节制,甚至对抗中央。元和元年,李纯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派兵前往讨伐,并取得节节胜利,刘辟被送到长安斩首。元和九年,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拒而不纳,继而举兵叛乱,威胁东都,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大举进攻吴元济,经过三年持续的平叛,淮西叛乱被彻底镇压,朝廷威望空前高涨;淮西叛乱结束后,参与其中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举兵叛唐,宪宗调遣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并最终平叛;元和十四年,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李纯以韩弘守司徒,兼中书令,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李师道有功,李纯以其兼侍中。为了向宪宗李纯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经过持续的军事胜利,打击了藩镇势力,使得中央政府的名誉和威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其次,唐宪宗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忠谠有才干、力主削藩、反对宦官干扰军政的宰相。李纯本身也是一个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
经济方面,唐宪宗任用裴、李绛等为相,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通过政策调整、政府理财调整,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社会得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息,唐王朝的国力也得到了增强。
上述方面,都是唐宪宗为唐朝中兴做出的贡献。但是唐宪宗重用宦官,后期政治有所腐败,且信仙好佛,追求长生不老,造成了唐朝的中兴未能持续,而削藩只是表面上解决了问题,藩镇割据并未得到根除,藩镇割据以唐宪宗的死亡为起点而再次开始,并持续到唐朝灭亡。
唐朝先后经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玄宗李隆基苦心经营,国势走向巅峰。其后虽经“安史之乱”,国家逐渐衰落。但是中唐之后,有些君主也曾励精图治,企图恢复将大唐的列车重新带回盛世的轨道上。这其中就包括唐宪宗李纯(806820年在位,唐朝第十三位君主)。
个人认为唐宪宗李纯为唐朝中兴所作的最大努力就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削平藩镇,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并制定了一系列强国安民的措施。早在晚唐时期,便有史书记载:“今之举盛烈者,贞观、开元、元和而已。”元和便是唐宪宗李纯时的年号,说明当时便有人将唐宪宗李纯的功绩与太宗、玄宗齐名。
藩镇一直是大唐的一个痛点。节度使不仅统管军政,而且统辖数州行政和财政,成为了既有土地、人口,又有甲兵、财富的地方割据势力。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面对无力对付的安史降将,朝廷只得承认他们割据地方的合法地位。藩镇中典型的代表便是成德(辖今河北中部和南部)、魏博(辖今河北山东河南交接地区)和幽州、卢龙(辖今河北北部、中部和辽宁西部),合称为河朔(或河北)三镇。这些藩镇表面上臣服于朝廷,实则是一个个独立王国,不仅是相互之间攻伐不断,还经常和朝廷搞对抗,让朝廷头痛不已。
唐宪宗李纯继位后便开始着手削平藩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选人用人。事都是要靠人做的,削平藩镇必然会出动大部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一个如臂指使的朝廷班子,李纯的政令都不可能出了长安。因此,李纯迫切希望能有才干卓越的宰相统领群臣,执掌政权。李纯先后任用了杜黄裳、李吉甫、裴、李绛、武元衡、裴度、崔群等一批耿直敢言且有经国大略的名相。其中李绛尤为突出,在他任相期间,辅助宪宗平定藩镇,整顿吏治,革除弊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于中下级官员,李纯也是唯才是用。元稹、白居易等人都受到了破格的提拔。对于武将,他起用了高崇文、李光颜、李、乌重胤等一批有勇有谋的良将,并且废除了监军制度,让武将领兵打仗不再左右掣肘。
二是强国安民。
当时各地的官员想要升迁,必须要进京给皇帝送礼,称之为“进奉”,李纯深谙其弊,将其废止。当时一些诏令都是由宦官到各地进行颁布的,枢密使刘光琦坚持遵循这种惯例,也被李纯及时制止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大批的流民,加之灾害横行,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困苦,因此李纯十分注意体察民间疾苦。元和四年(809),南方旱灾。李纯命左司郎中郑敬等人为江、淮、两浙、荆、湖、襄、鄂等道宣慰使,赈恤灾民。临行前嘱咐说他在宫中用用布帛都要仔细计算着来,只有体恤老百姓毫不吝啬,希望郑敬等人也能够做到这样。这一系列强国安民的举措为之后的削平藩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削平藩镇。李纯从军事、政治等层面分别进行。
军事上:元和元年(806),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死了之后,节度副使刘辟请求宪宗允许自己继任。这也是削藩的一个导火索。宪宗不许,召刘辟入朝任职,结果刘辟公然叛乱。正月,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率军镇压。这场战斗一直打到九月份以唐军攻取成都、生擒刘辟而告终。
政治上:元和七年(812),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继为节度副使,总揽军务。不久,其部将田兴举兵活捉了田怀谏,并上书给朝廷,表示愿意遵守朝廷法令,并请朝廷派出官吏来魏博。一些官员纷纷怀疑其真实性,要求先派人证实之后再做决定。但是李纯力排众议,下诏,封田兴为魏博节度使,田兴感念圣恩,对朝廷十分的忠心。
除此之外,李纯还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办法。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桀骜不驯,根本不听朝廷的指挥。他坚持用人不疑,不但赞同对叛军进行诱降和感化,还大力支持前线将领善待和重用降将。丁士良、吴秀琳、李佑等叛军将领先后临阵倒戈。吴元济也被李、李佑在蔡州生擒。
几个桀骜藩镇的平定,让藩镇看清了大势,横海节度使程执恭,割据沧州(今河北沧州)三世,举族入朝;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一扫以往的嚣张气焰,连忙送二子入朝为质,献德(今山东陵县)、棣(今山东惠民东南)二州版图和印章进京;宣武节度使(辖今河南中部和东部)韩弘在破天荒地进献多次税赋后,毅然入朝等。
史家认为:“宪宗刚明果断,自初即位,慨然发愤,志平僭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