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匡衡,后来官居丞相,却留下不齿的骂名,这是为什么?

“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匡衡,后来官居丞相,却留下不齿的骂名,这是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088 更新时间:2023/12/17 0:57:28

匡衡出生贫寒,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但学有所成,而且在仕途上一路飙升,一直做到丞相的高官。匡衡一生两次做“贼”,第一次“偷窃”使他名声大噪,成为一位名垂千古的人生励志典范,第二次做贼让他丢了官,成为被人耻笑的对象。

匡衡自幼家境贫寒,但他本人喜好读书。家里买不起书,他就跑到一位有钱人家做雇工,他提出做雇工不要工钱,就一个条件,可以随便读主人家的书。对这样的一位青年,雇主自然无法拒绝,于是匡衡白天打工,晚上如饥似渴地读书。可家里穷啊,买不起灯油,他就当了一次“贼”,把墙打了一个洞,从邻居家“偷光”夜读。

就是凭着这股勤奋劲,匡衡的学问突飞猛进,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尤其是他对《诗经》的解读,既精深又精彩,史书说:“匡说诗,解人颐。”解颐就是开颜欢笑的样子,匡衡解说诗经,总是能让人开怀大笑,现代版的易中天教授,总能把深奥的大道理用精妙的语言说得很透彻。

后来,匡衡参加了射策甲科。射策是汉代的科举,以经术为考试内容。主考官提前将数个问题写在“策”上,字面向下覆盖于案头,由考生从中任取一题作答,称为“射”。射策分甲乙丙三科考核,也有说考试不分科,只是根据成绩好坏分成甲乙丙。甲科考生一般会被聘为郎中,未来的三公九卿储备人员;乙科考生一般会被作为太子舍人;丙科充当文学掌故,未来的前途大多只能是耍耍笔杆子了。

匡衡很不幸,射策甲科“不应令”,落榜了(有资料说,匡衡直到第九次射策,才中了丙科)。按匡衡的经术水平,他不应该如此,大概他也是个“上场昏”,不适应考试。因为“不应令”,他被任命为平原郡文学,郡里的管教育的官员。

这时发生了一件很玩味的事,很多学者都推荐匡衡应该到京师任官,在地方太埋没他了,甚至京师的学生们很多跑到平原郡拜师匡衡。这事引起了汉宣帝的重视,他特地让当朝的两个大学问家:萧望之梁丘贺考察匡衡。回来后,萧望之如获至宝,说匡衡精通经学,“有师道”,已经自成体系了。时为太子汉元帝刘非常欣赏匡衡,可奇怪的是汉宣帝刘洵很冷漠,让匡衡回到平原郡继续“支教”。

不是汉宣帝认为匡衡的学问不够深,实际上就学问来说,汉宣帝给匡衡提鞋的资格都没有,而是汉宣帝一眼看穿了一个问题:匡衡只是个夸夸其谈的学者,于治国,他就是个百无一用的腐儒!皇帝选拔的不是花瓶,是帝国的栋梁,匡衡只能靠边站。

汉元帝很不赞同父亲的说法,他选拔官员的第一准则就是,一定要有足够深的经术水平,学问不够深,对不起,靠边站!

随着汉元帝的继位,匡衡很快发达了,在大司马史高的推荐下,匡衡逐步迈入朝廷中枢。匡衡发挥了他学术水平高的优势,每当给皇帝提建议,都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非圣贤话不说,非圣贤事不谈,把汉元帝搞得只有瞪眼流口水的份,于是一路高升直至做了丞相。

不过,作为丞相的匡衡行政能力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正如汉宣帝预言,匡衡除了守着道德文章,跟皇帝大谈圣人之道外,实际政务能力一无是处,甚至连国家大义轻重都不分。曾经有个官员叫陈汤,他为调动国家一兵一卒,甚至没花费国家一粒粮食,仅仅调动屯田兵和西域各国武装,就奔袭几千里,斩杀了危害大汉十几年的郅支单于。只是陈汤害怕他的军事计划得不到朝廷支持,采取的办法是“矫诏”,立了大功,但是事先并未请示朝廷。对此,匡衡强烈要求严厉惩处陈汤,理由就是陈汤的行为是对朝廷法纪的严重藐视。但众多有识之士的力保下,陈汤被免于处罚,但到手的奖励也因为匡衡的一再弹劾而丢了。

陈汤矫诏行事固然有错,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重要的是,陈汤斩杀郅支单于的结果是,整个西域震动,把频临失控的西域局面不花一文钱就恢复了,如此大的功劳是有汉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当时就有人说:“对立下这种不世之功的人,不应该追究小节上的过失!”,但书呆子匡衡认准了圣人之言,不识时务,不分轻重,三番五次弹劾陈汤,害得陈汤一生凄惨。腐儒空谈误国,在匡衡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汉成帝时期,有位官员曾经上疏要求赶紧修缮黄河,以防水患。匡衡不知所以,错误地听信他人之言,拒绝修缮工作,结果导致黄河泛滥,十几个县,几十万人受灾,令国家和人民饱受伤害。

不光如此,他还投靠宦官石显,和石显沆瀣一气,残害了朝中正直大臣萧望之、周堪和张猛等,虽说匡衡投靠石显有形势所迫的成分,但匡衡缺乏正义,为私利害公义的奸佞嘴脸还是暴露无遗。当石显倒台后,匡衡为了洗刷自己的耻辱,第一时间跳出来弹劾石显,本想表达自己与石显势不两立,但他这种投机的小人行径为朝中大臣所不齿,当时就有一位叫王尊的大臣弹劾匡衡,吓得匡衡满头大汗,脱帽认罪。

幸亏汉成帝很宽容,没有追究匡衡的责任,甚至还保留了他的丞相之职。但匡衡自己很不争气,写了一辈子道德文章、说了一辈子圣人之言、评了一辈子君子之道的匡衡,再次做贼并被人抓了现行:“专地盗土”。

原来,按照汉朝惯例,匡衡升迁丞相,就会被封侯,就得有封地。匡衡当时被封“乐安侯”,封地在乐安乡。负责丈量土地的官员,工作出了差错,给匡衡的封地多出了400倾。匡衡知道后,不但不退还土地,还指使下属偷偷摸摸地把多出来的土地纳为己有。事情败露后,匡衡被弹劾下台,结束了他的丞相生涯。

西汉末年是一个比较畸形的历史时期,那个年代的社会价值观出现了严重扭曲,死读书的儒生成为国家栋梁,而这些儒生又集体掉入道德沦陷的怪圈。因此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因为学问不好得不到重用,“经术水平”成为评价人才的最重要指标。这就是匡衡这样的人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也是西汉走向灭亡的内在因素。

高分低能,就是匡衡的写照。学霸匡衡除了他凿壁偷出的一点光彩外,为人格局狭小,政治投机钻营,许多事情都办成一锅粥。

“凿壁偷光”用勤奋绑架了道德匡衡出生在一个小农家庭,小时候晚上用不起油灯,就在邻居家的墙上挖了一个洞,说是借人家的光看书。这事还被写进教科书中,表扬他学习勤奋学习。

其实宣传这事的人太主观了,首先说,你未经邻居同意,在人家的墙壁上挖个窟窿,你是方便了,可人家墙破了个洞,这是故意毁坏他人财产啊!二是他挖穿别人家墙壁,邻居家的生活起居尽收眼底,大晚上的到底是在偷光,还是偷偷观光,真说不清楚,这是侵犯他人隐私权啊!这件事就是以勤奋学习的名义绑架道德。

另外油灯的光亮有限,能通过小孔照到匡衡家吗?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商榷,故事是出处晋代葛洪《西京杂记》里,这本书不是正史,属于遗闻轶事,不正规啊。

像这个故事才应该从小学教材中取消。

学霸拍马讨皇帝欢心古人不懂自然科学,日食、地震等解释不了,越解释不了,越是害怕,皇帝就越想知道这些事和国家命运有没有关系。通过高考当官不久的匡衡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了一篇奏章,专门捡好的说,日食是蛮夷国家君主要遭殃,地震是老天爷处罚不尊重皇帝的贱民。皇帝非常受用,觉得他脑洞大、有学问,就让他当了太子老师。

当官时一屁股烂事由于是陪太子诗书,和皇帝走的近,后来竟然当上了丞相,可是他的办事能力确实上人着急。有一年雨季快到了,地方官员请求拨款清理黄河河道,匡衡却搞不清楚轻重缓急缓急,一拖再拖,结果黄河泛滥,冲毁了十几个县,几十万人受灾。

宦官中书令石显扰乱朝纲,匡衡身为丞相,却没胆子和石显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胡作非为,害了不少正直的大臣。汉成帝继位后,下令调查石显,匡衡看到石显没了后台,马上写奏折历数石显罪状,要请求清算石显,其实是想洗白自己。没想到大臣王尊一点也不客气,他向皇帝告了匡衡一状:“石显独断专行时,匡丞相没有制止惩罚他,却一味附和纵容,还欺瞒皇帝,犯了不守臣道的重罪。”匡衡吓坏了,想到的是逃跑,他向皇帝送上丞相大印,请求退休回家。汉成帝刚继位,很宽容,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匡衡本想当个政治投机分子,没想到差点丢了乌纱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匡衡教子无方,儿子匡昌任越骑校尉,经常喝酒闹事,结果杀了人,被抓进大牢。他的另一个儿子便唆使手的人去劫狱,这事搞大了,匡衡故伎重演,脱了帽子光着脚到皇帝那请罪。皇帝看他年纪大了,不追究他的责任。

格局小最终丢了官匡衡当丞相时,皇帝赐给他食邑,就是给他提供吃喝花销的封地。负责丈量土地的官员为了讨好他,给匡衡的封地多丈量了400倾。那么大一块地匡衡怎么能看不出来,但他格局小,贪图贿赂,假装不知道。后来有人告发了他多占封地,匡衡终于结束了他充满投机的政治生涯。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雍正王朝里的九子夺嫡,康熙为什么对胤那么好,不到万不得已不废掉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第94期总680期康熙皇帝的后宫嫔妃众多,自然儿子就多,序齿的儿子就有二十四个,在康熙皇帝这二十四个儿子当中;康熙帝对这位二儿子胤最好,也特殊!先说说康熙皇帝的后宫;康熙帝有名分的后妃有三十九人人。其中皇后四人,皇贵妃三人,贵妃一人,妃十一人,嫔十人人,贵人六位,庶妃四位,可想而知康熙皇帝的精力是充

  • 我要有关与汉朝或唐朝的历史典故(小故事也可以)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杨玉环专宠后宫,玄宗在宫中称她为娘子,仪体规制等同皇后。天宝初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何以如此迷人,令玄宗神魂颠倒,这当然有原因。杨玉环不仅姿容出众,体态丰腴,肌肤细腻,且面似桃花,是个令人谗涎欲滴的美女。杨玉环还擅长歌舞,通晓

  • 晚年的唐玄宗的心情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唐玄宗李隆基即唐明皇(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于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为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武则天掌握实权比他久,但好长时间是皇后身份),睿宗李旦(武则天的儿子)第三子.在历史本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联手自己的姑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除了韦后的势力,巩固了

  • 你见过最狂妄的将军是谁,他因为狂妄付出过什么代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一个靠着拍尼赫鲁马屁上来的将军,竟然大言不惭的说:“无论任何战争,都能战胜中国军队。”结果,现实却啪啪打脸,他也因为自己的无知成为了整个印度唾弃的对象。前两年,中印双方发生了洞朗对峙。起因是我国在自己的领土上修建公路,而且修建之前已经通知了印度,印度方面也没有提出异议。但当我国

  • 光绪皇帝一生郁郁不得志,你认为是他自己的原因还是慈禧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光绪,爱新觉罗.载。满清入关第九位皇帝,在位三十四年,这三十四年是满清最黑暗,最昏聩的三十年,评价光绪这三十年真是憋屈,无奈,壮志难酬。一生孤苦难。身后无嗣。当然造成这个原因既有光绪个人的无能的原因,还有慈禧个人贪权长寿的原因,当然,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如果晚清由光绪执掌,也未必会比慈禧好多多少,从戊

  • 玉环故事简短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长恨歌够简短吧。长恨歌【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代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

  • 诸葛亮双腿无残疾,为何打仗要坐轮椅?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一生为蜀汉恪尽职守,从隆中对到六出祁山,每一场征战,诸葛亮都殚精竭虑,出谋划策。其为人臣事必躬亲,为人谋忠诚不渝的态度,博得后人的一致好评。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人们都认为他是忠诚的代,人臣的楷模。就连大诗人苏轼也曾感叹: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熟读

  • 历史课急需汉景帝节俭的故事,请各位帮我个忙,搜集个50-100个字即可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文学家吴《五总志》上有汉文帝刘恒“履不藉以视朝”的记载。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制作草鞋的材料以草和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藉”。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

  • 古代君王对民生眷顾的文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皇帝写的情书“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朕嘉其义让,许封诸弟。未及爵士,而遭患逢祸,母子同命,愍伤于怀。《小雅》曰:‘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风人之戒,可不慎乎?其追爵谥贵人父陆为宣恩哀侯

  • 周武王死后为什么要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辅政?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姜太公是个牛人,他曾出仕商朝。但因为看不惯纣王暴虐无道,辞官隐居在渭水河畔做起了钓翁。不过,姜太公的贤名远扬。周文王听说后,不辞辛劳,亲自备了厚礼登门拜访。在他真诚的请求下,姜太公出山辅佐他。周文王施行德政,得到了诸侯和百姓的支持。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子承父业,继续扛起伐纣大旗,最终结束了商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