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非子备内》第十六章,民与臣,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韩非子备内》第十六章,民与臣,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805 更新时间:2024/2/27 21:43:07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十六章民与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上一章中韩非子重点讲了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法,基础是依,办法是治,结果是国。法是国法,依是根据,治是治理,国是国家。韩非子时代,治国理念还处在“人政合一”的理论里,这里的“人”就是“人为”意识,君主的喜好与习性。依法治国的思想使君主的治国理念彻底摆脱了“人为”的因素,有了依据与标准,使社会趋于稳定,人心从相信“神”到律法,凡事有了可以预见的结果,因为依据律法就能得出应有的结果,这远比等“天”给结果强多了。

韩非子将依法治国的办法原点归为“赏罚”,这是君主权力核心的二柄。权力,体现在资源的分配上,包括人作为生产资料,也在分配的范围内。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资源属于君主,自然就有分配权,这是“奖罚”权力的来源。人总要活着,活着就要有吃的穿的住的,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土地,而土地属于君主,所以君主从源头上就控制着百姓。朝臣也是一样,只不过生活基础变成了俸禄,在农业社会,俸禄也来自于土地与百姓的生产,所以归根结底君主从生活资料上就控制了臣子。韩非子始终告诫君主要行为君之道,目的就是要成为真正的君主控制住资源与财富,实施“奖罚”,为了使这一整套思想成为现实,韩非子用“依法治国”来实现其主。韩非子告诉君主“士无幸赏,无逾行;杀必当,罪不赦。”在律法面着没有“人为”,只有律法。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则奸邪无所容其私。”天下无奸,则国泰民安。

讲完了上层建筑,韩非子将目光转了百姓。韩非子时代,普通百姓没有真正的人生自由,没有自己的土地,各种徭役使百姓困苦无比,百姓的疾苦很容易被他人利用。从人性的角度讲,只要给疾苦中的百姓给吃得生活资料,能使其活下去,百姓就会跟随他维护他。韩非子看到了这种危机和可怕,法家首要的目的是通过依法治国来确定和巩固君主的地位,凡是对君主有危险的事,都是法家首要考虑的。所以以韩非子告诫君主“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意思是徭役多,百姓就困苦;百姓困苦,臣下势力就发展起来。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

“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这句话有两层含意,第一是徭役多百姓苦,君主自然失人心,百姓日子过不下去,必有异心,这是情理之中。第二是百姓苦,权臣私济,立私名,故能权势起。韩非子将“百姓日子的好与坏”上升到了影响君主地位的高度,历史证明这是正确的,中国百姓最关心的是能否种上地吃上饭住上房,并没有过高的要求,至于所谓的“民主”他们不关心。只有百姓吃上饭活不下去时,才会以“生存权”的名义起事。

【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

从韩非子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人,才是最大的社会资源与财富。有人,才有“天下”,所以在企业管理中,老板要有正确的人才观,要让员工围着自己转,企业和国家一样,只能有一个核心。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帝王的故事(不超过80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

  • 历代皇帝有什么宽容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有雅量。比如宋太宗,在这方面表现得就很突出。《宋史》记载,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

  • 古人的交友故事30字到40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俞伯牙与钟子期伯牙琴艺高超,但却无人能懂,直到遇到子期,一个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便成知音,子期离世,伯牙绝弦。2、管鲍之交“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3、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

  • 谁知道古代灭佛的前因后果?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佛教自西汉末年进入中国。东晋开始盛行,南朝达到第一个巅峰,随后到唐代达到第二个巅峰。此后,佛教经过不断本土化而事实渗透进入中国人的思想。说实话,如果强行划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纯宗教信徒估计不足5%,而最少80%的中国人在内心中信奉佛道儒的混合思想。诸位别不承认:轮回转世,丰都鬼城这些,都实际源自于佛

  • 古代关于友谊的故事 和 佳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两个好朋友,光和影,光是班级和学校的风云人物。而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也许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她们都是很怀旧的人,喜欢那些老掉牙的歌曲。影似乎对光颇有好感,总是默默的关心着光,渐渐地光也适时地表示对影的关心,说一些感谢的话。几次的活动更是对她们的友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她们终于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 谁能告诉我一些古人帮助别人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

  • 急求涉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典故,O(∩_∩)O谢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种树郭橐驼传(顺应被管理者的天性);谏太宗十思疏(治国之道);前出师表(诸葛亮向刘禅传受治国,用人,奖惩之法);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特别是下属,方能服众);古代打仗五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将能、法正(严格的规章制度也是管理企业队伍的关键)这方面可以参考的文献很多,可以参

  • 汉朝刘询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汉宣帝刘询有着一段很有趣的经历。刘询原名刘病已,是太子刘据的孙子,当年刘据全家被杀时,刘病已只有几个月大,得以幸免。后来在监狱里被养大。当初,有人说,长安的监狱里有帝王气,惊的刘彻下令杀死所有犯人,狱卒丙吉据理力争,告诉刘彻此乃其曾孙,从而躲过一劫。后来刘病已由外曾祖母,抚养,读书,过着贫困的日子。

  • 一个历史小故事,5分钟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张良拜师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

  • 哪一个帝王的去世最可惜?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中国封建史上,最让人可惜皇帝就是刘裕,因为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就能够大大的推进中国进步,也最可能乱世中一统中国,然而却出师未捷身先死,战前病逝!汉末之后,天下大乱,虽有晋朝短暂大一统,但很快因五胡乱华又陷入混乱,百姓水深火热。到刘裕时,已经持续了200余年。尤其刘裕崛起之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