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是兴起于大兴安岭的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族名来自鲜卑山(又称奥里克堆山)。十六国时期,逐渐摆脱匈奴控制的鲜卑族先后建立起了共计十三个政权。
前燕前燕是慕容氏诸燕的第一个国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由鲜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元337年11月,辽东公慕容自立为燕王,后建都龙城。公元352年,慕容之子慕容在灭亡冉魏后称帝,建元元玺,迁都蓟城。
慕容称帝后统治严苛,为扩充军队而下令每户除留丁一人外,余皆参军,意图发百万之兵一举灭亡前秦、东晋,以一统天下。
然而慕容还没能实现这一野心就一命呜呼了,其子慕容继承皇位。尽管经历了一个稳定期,但前燕很快与东晋爆发战争,双方激战多年,互有胜负。但燕军在襄邑之战中击败东晋大将桓温后,内部矛盾逐渐滋生。受到辅政大臣慕容评猜忌的功臣吴王慕容垂不得不投奔死敌前秦。
(慕容垂)
得到前燕名将的前秦苻坚大喜过望,迅速发兵攻燕。在十五万大军被秦军全歼后,慕容仓皇逃离都城,后被秦军俘虏,前燕灭亡。
代国鲜卑人拓跋什翼犍于公元338年在盛乐建国,国号“代”。代国的历史平淡无奇,史书上对其的记载多为琐事。公元376年,前秦苻坚发兵攻打代国。什翼犍兵败奔逃后被杀,代国灭亡。
西燕前秦在淝水之战后虽然没有迅速走向灭亡,但其统治也逐渐走向了崩溃,前燕宗室济北王慕容泓趁机起兵反秦,建元燕兴,史称“西燕”。
但是,燕军中有人认为慕容泓声望不如慕容冲,于是杀掉慕容泓、改为拥戴慕容冲。公元385年,慕容冲称帝,改元更始,并挥师攻破长安,燕将姚苌将苻坚杀死。
(西燕与后燕、南燕与北燕对峙图)
次年,西燕爆发内乱,慕容永最终夺得帝位,但西燕国力也受到损伤。
公元394年,后燕大举进攻西燕,西燕抵挡不住,于当年8月宣告灭亡。
后燕后燕的建立者是前燕宗室慕容垂。后燕立国之初国力强大,先后击败前秦、东晋的进攻,并灭亡了西燕,并与北魏展开了拉锯战。
后燕国运的转折点是公元395年与北魏的参合陂之战,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的八万燕军被北魏道武帝拓跋的二万魏军打得大败而归。次年6月,北魏攻破后燕都城中山,将后燕国土一分为二。
公元407年,权臣冯跋发动政变灭亡后燕,拥戴慕容云为帝,仍然沿用“燕”的国号,史称“北燕”。
南燕公元398年,后燕被北魏一切为二后,后燕宗室范阳王慕容德割据一方。公元400年,慕容德称帝,建元建平。
慕容德在位期间,南燕有过短暂的兴盛。然而在慕容德去世后,即位的慕容超不修政事,并多次南侵东晋,导致南燕日衰落。
(刘裕)
公元409年刘裕北伐,于第二年攻破燕都广固,俘杀慕容超,南燕灭亡。
北燕北燕除开国的慕容云(又称高云)外,所有皇帝(包括追尊皇帝)均为汉族人。
公元407年,北燕立国;409年,慕容云为部下所杀,推慕容云登基的冯跋在平定叛乱后自称天王(慕容云也是天王),冯氏一支正式攫取北燕君位。公元436年,北魏灭亡北燕。
西秦公元385年,鲜卑族乞伏国仁苑川称帝,国号秦,史称西秦。
乞伏国仁本依附于前秦。了,淝水之战后“招集诸部,有不附者,讨而并之,众至十余万”,起兵反叛。
后秦建立后,与西秦矛盾日益尖锐。公元400年,后秦发兵攻西秦,大败西秦军后,乞伏国仁之弟乞伏乾归投降,但在409年又再次称王独立,但西秦已经日益衰落。公元430年,西秦主动依附于北魏,公元431年,西秦为夏国所灭。
南凉公元397年,不愿依附于后凉吕光的秃发乌孤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政权,并在街亭打败吕光部将窦苟。
公元399年,秃发利鹿孤即位,并加强与北凉的结盟,进一步压制后凉。公元404年,秃发檀即位,不久后去年号、依附后秦。公元414年,西秦乞伏炽磐攻灭南凉。
北魏、西魏、东魏北魏是鲜卑诸国中名气最大、国力最强盛的一个。
386年拓跋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后改称魏王。398年,拓跋迁都平城并称帝。此后北魏经过多年征伐,逐渐统一北方。
公元471年,孝文帝拓跋宏登基。面对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北方其他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拓跋宏宣布迁都洛阳,并开始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涉及政治(如官员任期制)、经济(如均田制)、文化(如穿汉服、改汉姓)等方方面面,加速了北魏封建化历程,并增强了北魏的国力。
(北魏借伐齐之名迁都洛阳)
但是,孝文帝去世后,北魏被暂时压抑的内部矛盾再次激化,北魏也因此走向衰落,最终在公元534年分裂。西魏、东魏均以鲜卑元氏为帝,但实际上为宇文氏和高氏保持政权,后来两魏分别被北周、北齐取代。
北周北周是鲜卑族建立的唯二统一北方的政权(汉化鲜卑人建立)。
公元557年,宇文觉废黜西魏恭帝,自立为帝。北周与南朝、北齐多次爆发战争而不落下风。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篡位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
吐谷浑吐谷浑亦称吐浑,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于公元313年建立的一个政权,原为人名,后为国名。
吐谷浑鼎盛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并参与十六国之间的战事。隋朝建立后,其君获封青海王。后来与隋、唐均有战事,公元663年,吐谷浑为吐蕃所灭。
鲜卑族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後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西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後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特别是拓跋部於5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馀年,并竭力促使鲜卑人汉化。内迁的鲜卑人则逐渐转向农业并与汉族融合。
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鲜卑政权中,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转向定居的农业社会,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在互相交往与斗争中自然同化。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已完全融入到其他民族中。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便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亲、妻子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贵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二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