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没有一位帝王在洛阳建都。
武则天和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在洛阳住了许多年,但唐朝(周)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仍然在长安,政府机关一直在长安没有挪地方,洛阳只不过是武则天和张氏兄弟吃喝玩乐的地方罢了,充其量也就是后宫角色,后来武则天被张易之兄弟俩在洛阳挟持,武则天通过飞鸽传书向长安求救,李显、张柬之等人率兵马连夜从长安赶到洛阳去救武则天,张氏兄弟被诛,武则天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把权力交给了李显,结束了她毁誉参半的帝王生活。
应该说,武则天对洛阳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她在洛阳居住时,屡屡遭到周围坏人(道士、仙人、小人等)的谋杀和暗害,最后还差点比两个男宠毁了名声,这是她后来为什么要葬到乾陵高宗皇帝身边的主要原因,武则天一生看好洛阳,为什么死后一定要葬到陕西?可见洛阳对她来说有多么晦气!
唐朝的风水在长安,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大唐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发生在长安,大唐的所有皇帝死后都葬在了陕西而不是其他地方,这足以证明了唐朝的京城一直在长安,没有一个唐朝皇帝把都城搬到了洛阳。谢谢!
唐为两都制,不分主次,故不管唐皇在哪里登基,两京均是天子的都城,自当不分什么洛阳天子与长安天子了。
作为都城,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天子王宫与宗庙祭坛这两大最重要的都城标志,只有两样齐备才能被称之为都城。洛阳作为大唐帝国首都自然两样齐备。
第一、天子王宫。
唐太宗时,洛阳天子王宫叫洛阳宫。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时叫太初宫。武则天、唐玄宗直到唐末唐哀宗时叫紫微宫。
第二、宗庙祭坛。
唐高宗之前,洛阳确实没有李唐太庙,但从唐高宗起,洛阳就一直拥有李唐太庙,遗址现位于隋唐洛阳城遗址西北角,洛阳李唐太庙后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焚毁,后唐昭宗续建直到唐朝灭亡。
第三、洛阳除了这两大最重要的都城标志之外,还有皇帝圣旨为证。
唐太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唐高宗:“两京朕东西两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
唐高宗:“洛阳长安两京都,朕东西之宅也。”
唐玄宗:“三秦九洛,咸曰帝京。”
第四、当然还有唐代文字证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做《赏牡丹》诗,创作地点在洛阳伊水上归仁里的牛僧孺别墅,这里的京城指的便是东都洛阳。
《唐会要》中“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幽州节度使副大使张守。大破契丹林胡。遣使献捷。择日告庙。”“寻卒,弟登利可汗立。庚戌,来告丧。禁京城者,置病坊以廪之。”(值时帝于洛阳,此京城亦为洛阳)
唐《朝野佥载》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这描写的也正是中宗时期京城洛阳灯会的盛况。
第五、还有大唐神都称谓。
大唐文明元年,唐睿宗下昭书亲封洛阳为大唐神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国家意志皇帝亲封的神(州大地之)都!
第六、唐朝皇帝登基大典。
唐朝皇帝中,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玄宗、唐肃宗、唐昭宗、唐哀宗等的登基大典在洛阳举行,试问,天子登基之处,不是首都是什么?
受篇幅所限,这只是一小部分证据,但仅此就已经能够完全证明洛阳为大唐都城无疑,故,一切说洛阳为唐朝陪都的行为,都是对历史事实的篡改与践踏,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必将受到道义的谴责!